(二)农业技术推广内容 (二)农业技术推广内容随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不断壮大,农业技术推广方法不断改进,推广内容不断更新。50—60年代,以推广运用传统性增产技术和经验为主;70年代,注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普及,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80年代以后,适应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新形势和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需要,紧密联系当地生产实际,在推广行之有效的常规技术措施的同时,注重将国内外农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和传统的增产技术相结合,组装配套成为与当地条件相适应的指标化、规范化的实用增产技术,推广应用到生产中去,使之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 良种繁育推广。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全省推广主要农作物良种120多个,历年累计推广良种12亿公斤,基本实现了良种化。特别是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主要作物品种,先后更新了4—6次,每次更新一般都增产10%以上。山东先后培育推广的小麦良种济南2号、泰安1号、山农幅63、济南13号、昌乐5号、烟农15号等优良品种,都对促进小麦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选育和推广应用的鲁麦1号、5号、6号、7号、8号、13号、14号、15号以及215 953等品种,正在发挥更大的增产作用。山东运用杂交优势先后培育推广的双跃3号、8号,群单105,鲁单39,鲁原单4号,鲁玉1号、2号、3号、4号、5号、10号,以及掖单4号、13号等玉米杂交种,使全省3 500多万亩夏玉米基本实现了良种杂交一代化,特别是近年来推广普及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有力地促进了玉米高产,最高亩产突破1吨, 创全国最高水平。山东培育推广的鲁棉1号、6号良种, 对改变棉花低而不稳的局面起了决定作用。据1982年统计, 全省累计推广鲁棉1号面积达5 700万亩,共增产皮棉1710万担、棉籽17亿公斤,增值37.6亿元,使山东省棉花单产、总产和经济效益都跃居全国首位。 2. 栽培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在总结传统增产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和试验示范,开展了栽培理论和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注重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良种与良法组装配套,使栽培技术逐步向规范化、指标化方向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大幅度增产。关于小麦生产栽培技术,按水浇地、旱地、晚花麦和盐碱地四大类,分别形成配套增产技术,因地制宜进行技术指导:对水浇地小麦,大力推广了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从1986年开始试验示范,逐步大面积推广,到1990年全省推广精播、半精播面积达1 300多万亩,一般每亩增产小麦50—75公斤。对旱地小麦,大力推广了“耕作保墒,以土蓄水;采用抗旱品种,以种节水;配方施肥,合理用水;划锄镇压,提墒保水”的配套增产技术。1990年,全省推广面积达900余万亩,一般每增产小麦25—50公斤。对晚花麦,大力推广了以培育壮苗为重点的“四补一促”和“独秆”栽培法,1990年全省推广700余万亩,一般亩增小麦50公斤左右。对盐碱地里的小麦,大力推广了以防碱保苗为重点的配套增产技术,也促进了大幅度增产。由于坚持年年分类研究、分类指导,不仅对促进全省小麦持续稳定增产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积累了很多技术资料,丰富发展了小麦栽培科学理论,为撰写《山东小麦》专著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技术资料。关于夏玉米生产栽培技术,通过研究与试验示范,总结出选用紧凑型品种、增加种植密度、实行麦田套种、按叶龄指标进行肥水管理、提高苗株整齐度等五项重点增产技术,在全省范围内大力进行推广,使全省3 500万亩夏玉米平均亩产提高了18.3%。同时,由于小麦、玉米周期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开发“吨粮田”提供了科学依据。关于花生生产栽培技术,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增产技术,1990年全省花生地膜覆盖面积达380万亩,据1 000余处试验对比证明,盖膜比不盖膜平均每亩增产荚果93公斤,仅此一项全省即可增产花生3.5亿多公斤。 3. 植保技术推广。认真贯彻执行了“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山东省历史上为害严重的蝗虫、麦类黑穗病、棉花红铃虫、豆天蛾、稻包虫等已基本得到控制;地瓜黑斑病、粘虫、玉米和谷子钻心虫等也大大减轻了为害。全省防治病虫害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 600万亩发展到2.4亿亩以上。近年来,重点抓了农药的更新换代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及生物防治。从1980年开始推广高效、低残留的菊脂类农药,逐步取代了有机氯类农药,大大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药效,降低了成本,改善了农副产品的品质。据1984年统计,全省农药年用量为7.4万吨,比70年代减少了43%,人畜中毒事故减少60%。80年代还大力推广了化学除草剂,1985年以来每年化学除草面积都在500万亩以上,1990年达950多万亩。 4. 土壤肥料技术推广。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土壤普查,通过普查科学地划分土壤类型和土壤利用类型,摸清了土壤主要养分状况,并根据土壤普查情况开展了农业区划和普查结果的应用。据1984年统计,全省应用普查成果指导改良土壤19.33万亩、因土种植1 334万亩, 因土施肥5 598万亩,因土灌溉1 248万亩,仅此一项即可增产15%—20%。在肥料方面,大力推广了磷、钾肥和锌肥,全省使用磷肥面积达8 000万亩以上,施用钾肥面积达500万亩左右,施用锌肥面积1 000多万亩,配方施肥面积达3 400多万亩,一般增产10%以上。此外,对旱薄地和中低产田,还大力推广了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的施肥技术,为中低产田培养地力、用养结合提出了有效的途径。 5.耕作技术推广。从1986年以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了立体高效栽培技术,经过1987—1990年四年的鉴定筛选,从全省400余种模式中筛选出30种最佳结构模式,分别在全省各适宜地区推广。1990年,全省推广三种三收以上的立体种植面积达1 900万亩,一般亩增值200—300元。通过发展立体种植,推动了全省耕作制度的改革和种植结构的调整,缓解了人多地少和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使全省间套复种面积由1986年的3 000万亩扩大到1990年的5 000多万亩,复种指数由150%提高到160%。通过对立体种植的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研究总结出一套立体高效栽培技术,开拓和发展了新的学术领域,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6. 园艺栽培技术推广。从1980年以来,通过推广塑料棚蔬菜配套技术和季节性蔬菜日光温室冬季栽培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全省蔬菜、瓜类保护地栽培面积的扩大,1990年,全省大、中、小棚面积扩大到80万亩,比1986年的22万亩增加58万亩,其中塑料大棚面积由1980年的5万亩扩大到18万亩。 ☚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农业技术推广内容 ☛
(二)农业技术推广内容 (二)农业技术推广内容随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不断壮大,农业技术推广方法不断改进,推广内容不断更新。50—60年代,以推广运用传统性增产技术和经验为主;70年代,注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普及,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80年代以后,适应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新形势和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需要,紧密联系当地生产实际,在推广行之有效的常规技术措施的同时,注重将国内外农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和传统的增产技术相结合,组装配套成为与当地条件相适应的指标化、规范化的实用增产技术,推广应用到生产中去,使之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 良种繁育推广。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全省推广主要农作物良种120多个,历年累计推广良种12亿公斤,基本实现了良种化。特别是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主要作物品种,先后更新了4—6次,每次更新一般都增产10%以上。山东先后培育推广的小麦良种济南2号、泰安1号、山农幅63、济南13号、昌乐5号、烟农15号等优良品种,都对促进小麦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选育和推广应用的鲁麦1号、5号、6号、7号、8号、13号、14号、15号以及215 953等品种,正在发挥更大的增产作用。山东运用杂交优势先后培育推广的双跃3号、8号,群单105,鲁单39,鲁原单4号,鲁玉1号、2号、3号、4号、5号、10号,以及掖单4号、13号等玉米杂交种,使全省3 500多万亩夏玉米基本实现了良种杂交一代化,特别是近年来推广普及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有力地促进了玉米高产,最高亩产突破1吨, 创全国最高水平。山东培育推广的鲁棉1号、6号良种, 对改变棉花低而不稳的局面起了决定作用。据1982年统计, 全省累计推广鲁棉1号面积达5 700万亩,共增产皮棉1710万担、棉籽17亿公斤,增值37.6亿元,使山东省棉花单产、总产和经济效益都跃居全国首位。 2. 栽培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在总结传统增产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和试验示范,开展了栽培理论和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注重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良种与良法组装配套,使栽培技术逐步向规范化、指标化方向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大幅度增产。关于小麦生产栽培技术,按水浇地、旱地、晚花麦和盐碱地四大类,分别形成配套增产技术,因地制宜进行技术指导:对水浇地小麦,大力推广了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从1986年开始试验示范,逐步大面积推广,到1990年全省推广精播、半精播面积达1 300多万亩,一般每亩增产小麦50—75公斤。对旱地小麦,大力推广了“耕作保墒,以土蓄水;采用抗旱品种,以种节水;配方施肥,合理用水;划锄镇压,提墒保水”的配套增产技术。1990年,全省推广面积达900余万亩,一般每增产小麦25—50公斤。对晚花麦,大力推广了以培育壮苗为重点的“四补一促”和“独秆”栽培法,1990年全省推广700余万亩,一般亩增小麦50公斤左右。对盐碱地里的小麦,大力推广了以防碱保苗为重点的配套增产技术,也促进了大幅度增产。由于坚持年年分类研究、分类指导,不仅对促进全省小麦持续稳定增产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积累了很多技术资料,丰富发展了小麦栽培科学理论,为撰写《山东小麦》专著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技术资料。关于夏玉米生产栽培技术,通过研究与试验示范,总结出选用紧凑型品种、增加种植密度、实行麦田套种、按叶龄指标进行肥水管理、提高苗株整齐度等五项重点增产技术,在全省范围内大力进行推广,使全省3 500万亩夏玉米平均亩产提高了18.3%。同时,由于小麦、玉米周期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开发“吨粮田”提供了科学依据。关于花生生产栽培技术,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增产技术,1990年全省花生地膜覆盖面积达380万亩,据1 000余处试验对比证明,盖膜比不盖膜平均每亩增产荚果93公斤,仅此一项全省即可增产花生3.5亿多公斤。 3. 植保技术推广。认真贯彻执行了“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山东省历史上为害严重的蝗虫、麦类黑穗病、棉花红铃虫、豆天蛾、稻包虫等已基本得到控制;地瓜黑斑病、粘虫、玉米和谷子钻心虫等也大大减轻了为害。全省防治病虫害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 600万亩发展到2.4亿亩以上。近年来,重点抓了农药的更新换代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及生物防治。从1980年开始推广高效、低残留的菊脂类农药,逐步取代了有机氯类农药,大大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药效,降低了成本,改善了农副产品的品质。据1984年统计,全省农药年用量为7.4万吨,比70年代减少了43%,人畜中毒事故减少60%。80年代还大力推广了化学除草剂,1985年以来每年化学除草面积都在500万亩以上,1990年达950多万亩。 4. 土壤肥料技术推广。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土壤普查,通过普查科学地划分土壤类型和土壤利用类型,摸清了土壤主要养分状况,并根据土壤普查情况开展了农业区划和普查结果的应用。据1984年统计,全省应用普查成果指导改良土壤19.33万亩、因土种植1 334万亩, 因土施肥5 598万亩,因土灌溉1 248万亩,仅此一项即可增产15%—20%。在肥料方面,大力推广了磷、钾肥和锌肥,全省使用磷肥面积达8 000万亩以上,施用钾肥面积达500万亩左右,施用锌肥面积1 000多万亩,配方施肥面积达3 400多万亩,一般增产10%以上。此外,对旱薄地和中低产田,还大力推广了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的施肥技术,为中低产田培养地力、用养结合提出了有效的途径。 5.耕作技术推广。从1986年以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了立体高效栽培技术,经过1987—1990年四年的鉴定筛选,从全省400余种模式中筛选出30种最佳结构模式,分别在全省各适宜地区推广。1990年,全省推广三种三收以上的立体种植面积达1 900万亩,一般亩增值200—300元。通过发展立体种植,推动了全省耕作制度的改革和种植结构的调整,缓解了人多地少和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使全省间套复种面积由1986年的3 000万亩扩大到1990年的5 000多万亩,复种指数由150%提高到160%。通过对立体种植的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研究总结出一套立体高效栽培技术,开拓和发展了新的学术领域,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6. 园艺栽培技术推广。从1980年以来,通过推广塑料棚蔬菜配套技术和季节性蔬菜日光温室冬季栽培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全省蔬菜、瓜类保护地栽培面积的扩大,1990年,全省大、中、小棚面积扩大到80万亩,比1986年的22万亩增加58万亩,其中塑料大棚面积由1980年的5万亩扩大到18万亩。 ☚ (二)农业技术推广内容 (三)农业技术推广改革 ☛ 00018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