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发展主要成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在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从实践中探索出了 “公司加农户、中心连农户、协会串农户、工厂带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模式, 发展中介经济组织2万多个。境内大中型企业积极投资农业产业化。到1995年大中型工商企业已投资3.5亿元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8个, 领办联办农产品基地2万公顷, 兴建农产品市场12个。同时, 农村股份制经济迅速发展, 全市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达4 662个。
2.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一是种植业内部结构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转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蔬菜四元结构。二是养殖业比重加大。1995年, 全市养殖业总产值30.76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52.7%。三是农村工业比重加大。1995年, 全市农村工农业总产值为282.75亿元, 其中乡镇工业产值达219.7亿元, 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7.7%。1995年全市粮食总产248.32万吨, 棉花产量6.35万吨, 油料产量12.5万吨。生猪出栏661.8万头, 家禽出笼2 600万羽, 水产品产量22.55万吨。
3.农技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科技推广日益普及。全市有市级农业科教机构15个, 县级144个, 乡级1 260个, 创办民间专业协会215个, 农技人员10 160多人。建立科技示范村466个, 科技示范户39 389户。逐步形成了纵向以市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 乡镇农技推广站为基础, 村农技骨干为纽带, 科技示范户为样板; 横向以农、林、牧、渔、水利、农机科研机构为主体; 纵横交错, 互相融合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建立健全体系的同时, 开展了课题研究, 市农科所相继培养了 “湘早籼6号”、“湘晚籼8号” 和“湘西瓜11号”被评为全国优质品种。大力推广了 一批成熟、适用的种养技术。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根据发展 “一优两高” 农业的要求, 在全市择优推广了旱地耐寒育秧、水稻软盘抛秧、地膜保护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吨粮田综合开发、丘岗开发、名贵水产养殖、畜禽良种繁育及疫病综合防治等30多项先进实用农技成果, 使科技推广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接近50%, 比1978年提高了近40个百分点。
4.农业基本建设步伐加快, 抗灾夺丰收能力增强。通过近20年来全市人民的艰苦奋斗, 建设了标准化一线防洪大堤和一批水库塘坝, 建成了旱涝保收, 稳产高产农田20.646万公顷, 占总耕地面积的72%; 蓄引提总水量30.6亿立方米, 改造低产田6.53万公顷, 占低产田的85.2%。建成了一批吨粮田、双百棉高产农田。森林蓄积量由 1978年的405万立方米增加到988万立方米。农业机械化适应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需要, 朝着 “小型、轻便、实用、多样” 的方向发展。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3.9万千瓦, 农用排灌动力48.87万千瓦, 实行机耕面积16.97万公顷。
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扶贫、丘岗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小康建设以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全面发展, 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已发展到五县(市)一场, 丘岗开发面积22.67万公顷, 全市还未脱贫人口仅4.3万人。1995年,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 34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