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
1.粮食生产跃上新台阶。199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3.66万公顷, 比1978年减少2.036万公顷, 但总产达到30.14亿千克, 创历史最高纪录, 比1978年净增产9.78亿千克, 增长48%, 提前4年实现了“九五”计划目标。结束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邵阳市年年调进粮食的历史, 实现了由缺粮市到余粮市的历史性跨越。全市除洞口、邵东两县双季稻田继续亩产过吨粮, 绥宁、城步两县中稻继续亩产超千斤外, 武冈市实现了双季稻成建制过吨粮。旱作农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粮食结构得到较大改善。全市春玉米发展到1.78万公顷, 产量达6.68万吨。
2.经济作物增产增收。全市经济作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 表现在规模扩大, 品种增多, 产量增加, 品质提高, 产值增长。柑橘由1978年的8 580公顷发展到2.25万公顷, 总产达11.73万吨。油菜收获面积由2.05万公顷增至5.72万公顷,总产达7.06万吨。西瓜由1 470公顷增至6 350公顷。适销对路的小水果迅速发展, 全市水果面积已达2.68万公顷, 总产达12.56万吨。此外, 花生、辣椒、药材等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3.绿化造林成就显著。1995年, 全市林业用地118.85万公顷, 其中有林地93.28万公顷, 比1978年增加12.4万公顷, 活立木蓄积量达3 862.6万立方米,增加 1 480.42万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到53.4%, 提高11.7个百分点。新增城区绿地人均3.9平方米, 新增花园式单位420个。全市1993年完成消灭荒山任务, 绥宁、新邵、洞口、武冈、邵东、郊区实现绿化达标。
4.畜牧业由副业变成农村支柱产业。1978年以来, 特别是1995年以来, 全市畜牧业出现了蓬勃快速增长, 已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1995年全市肉猪出栏619万头, 比1978年增加442万头; 发展牛100万头, 其中出栏16万头; 发展羊65万只, 其中出栏23万只; 发展家禽4 600万羽, 出笼2 873万羽; 水产品总产达5.19万吨, 增加4.28万吨。畜牧业综合实力已跨入全省“五强”行列, 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1.5%, 比1978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市出现养殖亿元乡镇15个, 洞口、新宁、城步、绥宁、武冈、邵东分别成为养猪大县、养牛大县、养羊大县、养鹅大市、养鱼大县。
5.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水利建设常抓不懈,到1995年底止, 全市境内拥有各类水库1 244座, 塘坝29万处, 干、支渠道开通7 533公里, 蓄引提水总量26.96亿立方米, 比1980年增长3.9%, 有效灌溉面积239.9千公顷, 机电排灌面积达到了62.2千公顷, 水轮泵灌溉面积13千公顷。1995年以来, 全市新增、恢复防洪库容3亿多立方米。由于水利工程处数多、质量好, 水利建设连续3年获省 “芙蓉杯”水利竞赛优胜奖。全市水电重点工程进程顺利, 农业机械化装备明显增强, 农机总动力达到125万千瓦, 农业机械达到23.27万台 (件)。同时, 气象、水文都有较快的发展, 实现了市台与省台天气预报实时业务系统的微机远程联网, 提高了预测预报质量。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建设的加强, 为农业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连续遭受特大洪灾的情况下, 农业仍然连续获得丰收。
6.农业开发取得突破性发展。到1995年底, 全市共投入山丘开发资金2.89亿元, 投入劳力3 641万个,完成低产改造面积80.2千公顷, 新开发面积39.6千公顷, 改造和新建农产品加工企业185个, 新增固定资产5 438万元。1995年首次被国家批准立项列入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湖南总项目区, 共39个项目区, 累计完成投资 9 128.05万元, 为计划的104.29%,改造中低产田15千公顷, 开垦宜农荒地26千公顷, 营造防护林5.9千公顷, 改良草山4.5千公顷, 建成农副产品加工项目11个, 均完成和超额完成了计划, 多次受到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的肯定和表扬。在扶贫攻坚中, 通过改变扶贫方式, 开发当地资源, 加强基础设施,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人口素质等多种措施, 加快了扶贫步伐。贫困地区人均产粮和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30千克和1090元。
邵阳市今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坚持以中共十五大精神为指针, 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深化改革, 优化结构, 增加投入, 改善生产条件, 加大科教兴农力度, 按照产业化思路, 抓好粮油、林竹、畜牧、果茶、烤烟、药材等六大支柱产业, 确保全市在2000年实现小康目标的基础上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建成农业强市, 全市农业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