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养殖业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二)养殖业 (二)养殖业安徽养鱼业历史悠久,据史载,隋代时今宿松县一带已开始了池塘蓄水养鱼。到了宋代,随着鱼苗张捕业的兴起,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池塘放养长江中的鲢、鳙、青、草鱼苗,因生长快,易养殖,产量高,遂成农民的一项生产事业。明末清初,淡水养殖有很大发展,鱼苗、鱼种除供应本省养殖外,还销往外省。清代,鱼苗张捕、饲养技术有了较大的改进,养鱼水面进一步扩大,无为、枞阳两地各自形成一套完整的鱼苗饲养技术,史称为“无为养鱼法”和“枞阳养鱼法”。民国初年,安徽省政府推行“劝民养鱼”政策,养殖业有一定发展。1918年,鱼塘达8 805口,养鱼产量1 600吨。抗日战争中,由于东洋鱼货冲击和连年战乱,安徽省曾一度兴盛的民营渔业纷纷破产,鱼塘鱼湖大片荒芜,养殖业处于凋零状态。抗日战争胜利后有所恢复,旋即内战爆发,养鱼业复遭破坏。 表3-5-1 1986—1994年苗种产量
安徽长江鱼苗,在张捕生产兴盛时期,产得江苗长期以外销为主,年销售鱼苗达3亿~4亿尾,主要销往江、浙等地。本省内销鱼苗,销往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以及滁县地区。50年代末,因鲢、鳙、草、青鱼已能人工就地繁殖,加之长江鱼苗资源衰退,江苗外销也随之衰落。60年代以后,安徽人工繁殖鱼苗,以育成鱼种供应本省养殖生产所需为主,少量苗种销往东北及西北地区。 安徽鱼苗鱼种盛运工具,有塑料氧气袋、帆布桶、鱼篓等。50—60年代,依赖人工担运。自70年代以来,开始利用机动船、汽车、火车装载特制鱼篓运输,近年已开始发展空运。鱼苗的销价,1954年以前,由产销双方根据品质、数量等自由论价,1955—1980年,实行统一定价,由省水产主管部门根据产销具体情况调整定价。1980年以后,鱼苗鱼种价格放开,随行就市。 70年代以前,安徽水产苗种几乎均为鱼苗鱼种,1974年后,蟹苗成为苗种业的一个重要品种。80年代后期,特种水产品养殖发展迅速,养殖者对苗种需求量日益增多,特种水产品苗种生产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安徽省生产销售的特种水产品苗种有甲鱼、鳜鱼、青虾、罗氏沼虾、银鱼(移植)、黄鳝、蚌类、蛙类等10多个品种,但生产能力不足,产量较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市场供求矛盾突出。随着“一优两高”渔业的发展,特种水产品苗种在水产苗种中的地位将越来越突出。 2.池塘养鱼。安徽农村历来将池塘养鱼视为副业,据1958年的不完全统计,全省池塘有200多千公顷。大部分池塘集中在沿江、沿淮的29个县、市,占全省池塘总面积的3/4,占全省池塘鱼产量的85%以上。由于绝大多数池塘分散在农村田间或村前屋后,且为一村一户所有,塘小、浅、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池塘养鱼的发展。由于天然水产资源不断遭到破坏,水产品日趋见少,市场供应紧缺,池塘养鱼才逐渐显出其重要地位。1957年,全省池塘养鱼水面达87千公顷,占全省养鱼总面积的50%左右,产鱼5.2万吨,占全省水产总产量48.5%。1958年以后,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1964年,全省池塘养鱼面积减少到18千公顷,产鱼2.5万吨。“文化大革命”期间,就整个水产事业来说,遭受严重破坏,但池塘养鱼有所发展。据1975年统计,全省池塘养殖水面达155千公顷,约占全省已养水面的1/3,产鱼5.6万吨,占养殖总产量的66.7%。1979年以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池塘养鱼发展迅速,不少地方结合农田建设,挖塘抬田建新塘,治水加深改老塘,扩建鱼塘面积。1980—1983年,国家和省投资兴建商品鱼基地,安徽建成2 000多公顷连片精养鱼塘。1985年,池塘养鱼面积扩大到163千公顷,占养殖总面积的44.6%,养殖产量7.8万吨,占全省养殖总产量的45%,池塘养鱼在养殖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1986年以后,安徽总结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经验教训,调整实行主攻池塘精养的发展战略,针对省内池塘面积多,但塘口条件差,专业鱼塘和精养鱼塘少的状况,坚持不懈、下大力气抓好连片精养鱼塘建设,同时大力推广池塘精养高产技术,将全省池塘养鱼生产提高到新的水平。1994年,全省累计建成连片精养池塘37千公顷,比1985年的3.3千公顷增加了10倍多;池塘养殖产量24.89万吨,比1985年的7.78万吨增加2.2倍,全省池塘养鱼产量占养殖产量的61.8%,占水产品总产量的49.7%。池塘养鱼公顷产由1985年的477千克,增加到1 380千克,增长近2倍。 3.湖、库、河沟水面的养殖。湖泊、水库、河沟习惯上统称为大水面,是面积最多、开发潜力较大的资源型水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以保护水产资源再生能力为前提,因水制宜,宜养则养,宜增(殖)则增,适度开发,合理利用。近年来,全省湖泊主要以放流鱼苗鱼种、蟹苗种增殖为主,结合围拦分割精养;水库则为因地制宜,投放鱼种粗养或发展网箱、库湾精养各有侧重;河沟实行敞水面养殖和拦网、网箱分割精养并举。河蟹增养殖和三网养鱼,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已成为开发大水面最为有效的利用方式和发展重点。1994年,全省大水面养殖面积达274千公顷,产量14.43万吨。其中,大水面河蟹增养殖面积达到10万公顷,成蟹产量占全省河蟹总产量的90%以上;三网养鱼产量占大水面养殖产量的20%以上。 新中国成立前,全省湖泊养鱼多为私人蓄养,为数不多。较著者有民生渔牧公司,主要利用鱼饵(牛、羊、狗肉等)诱江鱼入湖,扎屏拦养,冬寒起捕运销。1950年,湖泊收归国有,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湖泊养鱼得到新的发展,并由沿江扩展到沿淮各县。1957年,全省湖泊养鱼面积达68千公顷,占当年养殖总面积的42.9%,产鱼6 368吨,占养殖总产量的12.2%,平均公顷产75千克左右。1958年后,湖泊养鱼在徘徊中倒退。1971年,养殖面积锐减至32千公顷。1978年以来,随着全省渔业的复兴,各地开始重视湖泊渔业,投入一定财力物力,加强拦鱼设备、苗种基地等基础建设,整治渔政,科学养鱼,改革体制,推广先进典型,使湖泊养鱼业稳步发展。1985年,湖泊养殖面积达75千公顷,产量1.5万吨,占养殖业总产量的11.9%,公顷产97.5千克。1986年以后,全省积极推广网箱、围网、拦网养鱼,推行渔业股份合作制,放开水面使用权,鼓励农民下湖养殖,加速了湖泊渔业的发展。至1994年,湖泊养殖面积达144千公顷,占养殖面积的31.3%;产量7万吨,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17.4%;公顷产495千克。湖泊的养殖面积、产量和单产分别是1985年的1.9倍、4.7倍和5.1倍。 新中国成立前,安徽水库很少,仅有寿县的安丰塘和霍邱的水门塘,蓄养天然鱼类。1949年后,随着水利事业的兴起,水库养鱼应运而生。1955年,佛子岭水库正式建立国营渔场。1956年后,随着皖西、皖东以及皖南地区水库群的形成,全省水库养鱼开始进入兴盛时期。至1985年,水库养鱼面积达77千公顷,占全省养鱼水面的20.9%;产鱼1.09万吨,占养殖产量的8.6%,平均公顷产142.5千克。这一阶段水库养鱼公顷产量高低悬殊较大。万亩以上的水库,公顷产高的180~195千克,低的只有15~30千克;千亩、百亩水库,公顷产高的750~900千克,低的不到150千克。存在着渔政秩序不好,管理不善,鱼种放养数量少、规格小、拦鱼设备不配套、库群矛盾多等问题。为了推动水库养鱼的发展,1986年以后,加强了渔政管理和执法力度,普及科学养鱼技术,特别是推行以水库三网养鱼和水库周围地区稻田养鱼,为水库配套培育大规格鱼种,解决了水库养鱼鱼种不足的问题,并提高了水库投放鱼种的成活率;推广“赶、拦、刺、张”捕捞技术,提高了水库养鱼的回捕率。1994年,全省水库养殖面积73千公顷,比1985年的77千公顷略有下降;养殖产量由1985年的1.09万吨增加到2.63万吨,增长1.4倍;养殖公顷产由1985年的142.5千克增加到360千克,提高了1.5倍;水库养鱼的产量占全省养殖总产量的6.5%。 安徽河沟养鱼条件比较优越,主要分布在阜阳、巢湖、宣城、芜湖、安庆、蚌埠、宿县、马鞍山等地、市。养殖方式有蟹苗、鱼种放流、网箱养殖、围拦网分段精养、半精养等。1985年,全省河沟养鱼面积52千公顷,占养殖面积的14.1%;产量1.74万吨,占养殖产量的13.7%;公顷产337.5千克。1994年,河沟养殖面积57千公顷,占养殖面积的12.4%;产量4.8万吨,占养殖产量的11.9%;公顷产840千克。河沟养鱼面积近年有所下降,主要是一些河道污染严重,水质恶化,已不能进行渔业生产。 4.稻田养殖。安徽的稻田养鱼,1958年从山区推广到平原。随后,由于水田耕作制度的改革以及大量投施化肥和农药,加之“左”的错误影响,使稻田养鱼业衰落下来。80年代以后,由于农村各种形式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在生产技术上解决了养鱼和晒田、施肥、撒药的矛盾;以及政策上规定,生产的鱼国家不派购,可以自由出售,从而使稻田养鱼重放光彩。1980年,全省稻田养鱼面积180公顷,1985年达9 267公顷,产鱼3 827吨,公顷产405千克。1986—1991年,稻田养鱼滑坡。1992年,稻田养鱼开始复苏,面积和产量有所恢复。1994年,安徽省水产局与安徽省农业厅联合召开全省稻田养鱼(蟹)现场会,以加速稻田养鱼的恢复和发展,全省稻田养鱼产量回升到1 673吨。 5.特种水产品养殖。安徽特种水产品养殖萌芽于70年代初期。80年代以来,受国内外市场名特优水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刺激,安徽特种水产品养殖初步兴起。近几年,随着名特优水产品市场拉力的继续加大和名特优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全省名特优水产的养殖呈飞跃发展趋势,养殖品种不断增加,养殖面积急剧扩大。1994年,全省名特优养殖产量达到4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8%。几个主要养殖品种的生产情况如下: (1)河蚌育珠。安徽的主要湖泊都产河蚌,资源非常丰富,为发展珍珠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从1970年当涂县水产养殖场开始河蚌育珠,至1985年发展到40个县、市。1985年共产珠7.1吨,其中无为县产珠2.9吨,宣城县产珠1吨。1986—1994年的10年间,珍珠产量受国际市场珍珠价格影响,虽几经起落,但总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1994年,达历史最高产量16.24吨,是1985年的22.8倍。 (2) 养蟹。安徽于70年代初开始河蟹人工放流,1974年,开始统一组织地、市水产部门前往长江口采购蟹苗,运回省内放流湖泊。截止1982年,共投放蟹苗30.2吨,放流水域包括全省58个大中湖泊、水库,面积达133千公顷,平均每年产成蟹750吨。1983年后,长江天然蟹苗资源急剧衰退,蟹苗产量逐步枯竭,全省遂转向积极推广河蟹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技术,探索走蟹苗—仔蟹—幼蟹—成蟹增养殖系列开发的路子。至1986年,全省河蟹生产得到恢复,但生产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大水面放流蟹苗变为主要投放幼蟹,池塘养蟹发展起来。当年,全省放养幼蟹(苗) 57吨,放养水面达132千公顷,成蟹产量1 182吨,成为全国三大河蟹出口省之一。1987年后,河蟹市场价格继续走俏,安徽“养蟹热”持续升温。同时,全省陆续推广应用幼蟹培育、鱼蟹混养、围网养蟹、稻田养蟹等养蟹新技术,提高了河蟹增养殖技术水平,扩大了河蟹生产领域。全省养蟹生产连年快速发展,产量节节上升。1994年,全省河蟹产量猛增到8 900吨,比上年增长148%,是1986年的9.8倍。 (3) 养甲鱼。70年代初,安徽省医药公司曾在六安县建池养殖,取其鳖甲为药。1980年以后,养鳖逐渐成为商品生产。起初,只是农村养殖户零星散养,尚不能形成规模和产量。进入90年代,工厂化养鳖兴起,甲鱼养殖在规模和产量上有较大突破。1993年和1994年,甲鱼产量分别为310吨和668吨。至1994年,全省已建成和在建的工厂化甲鱼厂20多座,年产稚甲鱼近200万只。 (4) 其他品种。目前已形成产量的还有罗氏沼虾、鳜鱼等。据统计,1993年和1994年罗氏沼虾产量为128吨和59吨,鳜鱼产量为449吨和1 195吨。银鱼移植成效显著,1994年银鱼产量为297吨。 ☚ (一)捕捞业 三、水产品保鲜加工 ☛ (二)养殖业 (二)养殖业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养殖业利用外资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外资已成为资金来源的一条重要渠道。截止到1996年底,外商投资养殖业的企业共87家,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32.8%。总投资15 122.08万美元,合同外资额8 640.99万美元,占合同外资总额的38.9%。其中合资企业72家,独资企业12家,合作经营企业3家。投资来源主要是东南亚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省。以上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及京津地区,投资主要用于海水养殖、滩涂浅海和内陆大中水域开发,主要养殖产品有中国对虾、杂色哈、魁蚶、牡蛎、文蛤、青蛤、扇贝、河豚鱼、牙鲆鱼、淡水鱼等。河北省海水养殖业较淡水养殖业创汇高,效益好,发展快。在1988—1996年期间,水产品出口量达到12.33万吨,创汇9.34亿美元。对水产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投资规模最大为575.27万美元,利用外资345.16万美元,其余一般在总投资23.6万~330万美元之间。对畜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饲料加工生产、引进先进饲养管理技术和良种牛、瘦肉型猪饲养场、养鸡场以及人工种草等领域。这些外商投资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促进了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业向产业化迈进了一大步。如唐山滦裕星水产集团公司是一家与韩国合作的水产品综合加工企业,利用外资150万美元,主要产品是杂色蛤、小白虾、魁蚶、盐渍虾皮和章鱼,出口连年增加,仅1996年出口创汇就达300万美元,该企业已成为河北省水产出口创汇龙头企业。 ☚ (一)种植业 (三)农产品加工业 ☛ 1.生猪/2.鲜蛋 ☚ 2.干鲜果品和蔬菜 1.生猪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