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人民公社化到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农户纯收入
这个时期,由于“左”的错误影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北京市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农户收入有所下降。1960年,全市农户人均纯收入为76.6元,比1957年下降43.6%,从集体分配收入下降45.7%。经过三年调整,农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粮食生产首次过《纲要》,完成“二五”计划。1964年北京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41.75元,比1958年增长13.4%。其中:从集体得到的收入95.89元,占67.7%,家庭经营收入24.16元,占17%,非生产性收入21.70元,占15.3%。从集体中得到的收入比重呈下降趋势,家庭经营收入和非生产性收入比重上升。
表9-2-1 农户人均纯收入(1956—1964年)
单位:元
| 项 目 | 1956 | 1957 | 1958 | 1959 | 1960 | 1961 | 1962 | 1963 | 1964 |
| 合 计 | 136.15 | 135.79 | 125.03 | 110.30 | 76.60 | 109.00 | 175.92 | 150.45 | 141.75 |
1.从集体得到的收入 2.家庭经营收入 3.非生产性收入 | 100.74 22.74 12.67 | 103.90 21.19 10.70 | 101.20 16.03 7.80 | 81.64 18.39 10.27 | 56.38 13.12 7.10 | 82.91 15.66 10.43 | 132.27 27.03 16.62 | 110.45 24.20 15.80 | 95.89 24.16 2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