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产业结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乡镇企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培植优势产业,内部结构逐渐趋向合理。
从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看,第三产业长期发展

表5-5-3 1999年云南省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状况表

 企业
(个)
职工
(人)
现价
总产值
(万元)
营业
收入
(万元)
现价工业
总产值
(万元)
固定资
产原值
(万元)
工资
总额
(万元)
实交
税金
(万元)
纯利润
(万元)
全省合计1 256 9124 244 72717 585 13021 709 8346 506 5215 764 4371 728 092443 6381 125 998
集体企业
占%
9 846
0.8
769 026
18.1
4 539 770
25.8
5 523 180
25.5
2 168 666
33.3
2 396 808
41.6
356 148
20.6
152 994
34.5
127 509
11.3
私营企业
占%
9 508
0.7
286 985
6.8
1 472 276
8.4
1 719 417
7.9
887 172
13.6
725 371
12.6
134 855
7.8
42 555
9.6
59 934
5.3
个体企业
占%
1 237 558
98.5
3 188 716
75.1
11 573 084
65.8
14 467 237
66.6
3 450 683
53.1
2 642 258
45.8
1 237 089
71.6
248 089
55.9
938 555
83.4

滞后的问题得到缓解。1995年的总收入中,第一产业占2%,第二产业占56.4%,第三产业占41.6%,1999年按增加值构成看这一比例变为1.8:46.8:51.4。
1.第一产业。主要是果园、茶园、林场、畜牧场、橡胶园等农牧企业。1999年有农业企业2.96万家,营业收入33.5亿元。其中民营橡胶树累计种植面积161 022公顷,约占全省橡胶园面积的一半多。
2.第二产业。即乡镇工业和建筑业。1999年有工业企业28.1万家。建筑业是云南乡镇企业的支柱产业。1999年有建筑企业2.08万家,职工72.88万人,营业收入263.96亿元,占全省乡镇企业营业收入的12.2%。主要产品在全省总产量中所占份额分别是:原煤占75.5%,水泥占43.2%,磷矿石占20.3%,铁矿石占79%,砖瓦占90%以上。
3.第三产业。主要为商业、饮食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发展较快。1999年有企业92.53万家,营业收入1 233.9亿元。
从列入全国统计的乡镇企业的6大行业的构成看,云南乡镇企业营业收入中占大头的是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分别占29.5%和30.2%,其余的交通运输企业占13.3%,建筑企业占12.2%,农业企业占1.5%,服务业及其他企业占13.3%。云南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状况见表5-5-4。

表5-5-4 1999年云南省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状况表

行 业企业 (个)职工 (人)现价总产值
(万元)
营业收入
(万元)
全省合计1 256 9124 244 72717 585 13021 709 834
一、农业企业占%29 596
2.4
158 616
3.7
338 747
1.9
334 987
1.5
二、 工业企业占%281 130
22.4
1 388 198
32.7
6 506 521
37.0
6 397 435
29.5
三、建筑企业占%20 851
1.7
728 816
17.2
2 692 367
15.3
2 639 621
12.2
四、交通运输企业占%399 327
31.8
516 379
12.2
2 883 640
16.4
2 887 649
13.3
五、商业企业占%329 024
26.1
683 080
16.1
2 332 174
13.3
6 558 845
30.2
六、服务业及其他占%196 984
15.6
769 638
18.1
2 831 681
16.1
2 891 297
13.3
☚ (一)所有制结构   (三)优势产业 ☛

(二)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

河南省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主要由农业企业、工业企业、交通运输业、建筑建材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等5大产业组成。这5大产业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结合和发展(表3-6-1)。

表3-6-1 1978—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构成
(按产业分)

年度农业企业工业企业交通运输建筑建材其它企业(亿元)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5
1.2
1.4
1.5
1.4
1.8
2.4
2.8
2.3
3.3
4.1
5.3
5.9
8.1
12.6
22.1
41.9
61.6
24.5
26.6
21.9
27.1
29.2
33.9
61.5
90.8
125.3
153.4
210.9
252.8
295.7
521.1
786.9
1 412.0
1 767.2
2 909.4
0.9
1.2
1.5
1.6
2.0
2.2
5.5
18.7
27.4
40.0
52.9
67.0
80.6
95.5
131.6
220.4
363.1
550.6
1.3
1.9
2.5
2.7
3.4
4.6
12.3
24.7
42.6
59.9
78.6
91.6
99.4
122.9
171.4
290.5
484.4
716.5
2.69
1.15
1.7
1.75
2.90
3.58
19.10
28.86
27.61
39.36
51.74
65.01
80.49
98.66
142.80
245.90
404.40
643.60

1.农业企业。新中国成立前,农业企业很少。50年代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出现了集体养猪场、养鸡场、养鸭场、菜园、果园等少量农业企业。1975年以前,河南的社队企业主要是工业企业。1975年社队企业的总收入仅为1.6亿元。1978年,国家调整了农村经济政策,及时提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全省出现大量的专业户、重点户。有少量的专业户自动把土地转让,专门从事专业经营。1980年全省社队企业总收入29亿元中,工业企业占75.3%,建筑业占8.8%,商业饮食服务业占5.6%,交通运输业占5.3%,农业企业仅占4.9%,比重仍然很小。1985年农业企业总收入占全省乡镇企业总收入的3.6%,1990年为12.5%,1995年为15.2%,在“五业”(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中的比例仍然不大。
按农业企业总收入计算的内部结构情况是,1985年乡办企业为7.8%,村办企业为25.3%,组办企业为4.3%,联户办企业为11.8%,个体办企业为50.8%,个体企业的比重占一半以上。1986年后,统计部门只统计乡、村两级农业企业,其中村办企业占绝对多数。
2.工业企业。工业企业在河南省乡镇企业和全省整个工业生产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5年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9.6%,占全省整个工业总产值的42%。因此有人说它是“半壁江山”,是振兴河南经济的主力军。在乡镇企业内部,工业企业是五大支柱产业中产值最高的,成为乡镇企业的主要支柱。1980年全省有乡镇工业企业3.55万个,1987年为71.47万个,比1980年增长了20倍,同期内从业人员增长了3.8倍,工业总收入增长6.4倍。1995年,全省乡镇工业实现产值2 909.4亿元,占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9.6%。
乡镇工业的发展补充了国营工业的不足,提高了农村工业化的水平。1978年河南省乡镇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5.4%,1980年为13.7%,1987年为30.8%,1995年为42%。
从乡镇工业内部的隶属关系看,1985年乡办工业总收入占全部乡镇工业总收入的22.9%,村办工业占35.7%,组办工业占5.6%,联户办工业占17.8%,个体工业占18%;1987年乡办工业占全省乡镇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占17.6%,村办工业占31.9%,联户办工业占20.9%,个体工业占29.6%。
乡镇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门类齐全、产品多样,敢与国营大工业比高下的格局。1987年拥有40多个行业,近千个品种;1995年达到100多个行业,近2 000多个品种。在这些行业和产品中,尤以水泥、建材、纺织、化工、工艺美术、针织刺绣和皮革等工业发展较快,其产值约占总产值的80%。
3.交通运输业。1975年以前,河南省农村仅有少数农民以副业形式在农闲时搞运输。1958—1978年河南省城乡的交通运输业主要由交通部门经营。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和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农村货运量剧增,不少社队把集体的机动车辆承包给农民经营运输。同时,农民个人或联户也购买汽车或拖拉机经营运输业,乡镇运输业得到迅速发展。1978年运输业总收入在五业中的比重为3.5%,1980年为5.3%,1990年为12%,1995年为16%。
1985年,在乡镇交通运输中(按企业总收入计算),乡办占6.4%,村办占7.6%,组办占2.1%,联户办占21.3%,个体占62.6%。1987年个体占75.7%,1995年个体占60%。
4.建筑业。60—70年代,河南省社队企业开始出现建筑队,以乡(公社)居多,但产值效益都不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建筑业迅速发展,1978年全省乡镇企业建筑业总收入1.2亿元,1980年为2.5亿元,1987年为36.8亿元,1995年为92亿元,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增长幅度1978年为5%,1985年为12%,1987年为12.4%, 1990年为15.4%,1995年为21.2%。全省乡镇建筑业发展最快的林州市(原为林县),建筑业收入每年近80亿元,建筑队伍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北京、天津、沈阳、上海的有些大型工程都出自他们之手。
按建筑企业的隶属关系计算,1985年乡办建筑企业总收入占全省乡镇建筑业总数的27.6%,村办占27.4%,组办占2%,联户办占22.9%,个体占20.1%,乡办比重最大。1987年乡办占22.6%,村办占22.7%,联户办占24%,个体占26%,个体企业比重加大。
5.商业饮食服务业。1952年全省农村饮食服务业有8.3万个摊点,从业人员约14万人,大部分属于个体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农村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基本上由供销社系统所代替。60—70年代,农村基本上没有个体经济企业,农村集镇也普遍衰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省的乡镇饮食服务业有了转机。1982年全省乡镇商业服务业的总收入为2.6亿元,1985年达到5亿元,1987年达到48亿元,1995年达到194亿元。而且它在全省五大行业中的比重也逐年提高:1980年为5.7%,1987年为15%,1990年为16%,1995年为18%。
1995年,在全省乡镇商业服务业的总收入中,商业收入占52%,饮食业占14%,服务业占34%。其内部结构情况是:直接为人民生活服务的发展较快,为生产服务的发展较慢;传统的服务业比重较大,新兴的服务业比重稍轻。在这些服务业中,设有技术咨询、信息服务、法律咨询等新的服务业的乡(镇)不足一半,为生产服务的项目也多是为种植业和畜牧业服务,而为农村工业服务的项目较少。
☚ (一)企业组织形式   (三)产品结构与主要产品产量 ☛

(二)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前,广东乡镇企业大部分均属手工业、作坊式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很小,效益很低。1979年以后,实行了“三个一齐上”的方针,即“ 一、二、三产业一齐上,大、中、小企业一齐上,集体、联户、个体企业一齐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乡镇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78—1992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情况如表4-6-3。

表4-6-3 1978—1992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表

项 目1978年1992年对比增长
(倍)
产 值
(亿 元)
比 重
(%)
产 值
(亿 元)
比 重
(%)
合 计29.361001 375.8010047.86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2.71
23.73
9.23
80.82
18.48
1 158.61
1.34
84.22
5.82
47.82

1. 第一产业。是在农业包产到户的基础上,把原有的小果园、小茶园、小林场、小牧场等办成农牧企业,然后就地取材,进行农副产品加工。这类企业对于开展多种经营、农副产品加工,推动农户规模经营起到积极的作用。
新兴县利用当地盛产马蹄、竹笋、瓜果等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如勒竹镇以罐头食品厂为龙头,带动发展了86间养鸡场和5 000多个果园及1 050个果品加工点,年加工食品2万多吨,销售收入6 500万元,创汇400多万美元,走出了一条“种养—加工—出口”的路子。顺德市北滘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顺兴食品发展有限公司,以提供种苗、饲料、技术、产品收购等服务,帮助农民发展畜牧业和渔业,形成了一个养殖、加工、速冻、保鲜、产销体系,带动了农、牧、渔业的大发展。
2. 第二产业。即乡镇工业和建筑业,完全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乡镇工业既是乡镇企业的主体,又是全省中小工业的主体。1992年乡镇工业企业41. 64万个,从业人员518. 77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9. 5倍和3.4倍,工业产值1039. 13亿元,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三成,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5. 5%。在乡镇工业中,轻工业产值588. 67亿元,占全省乡镇企业工业产值的73. 60%,其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270.63亿元,占33.85%; 以非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318.04亿元,占39. 79%。重工业产值210.72亿元,占全省乡镇企业工业产值的26.36%; 其中采掘工业产值22. 47亿元,占2. 81%; 原料工业产值56.58亿元,占7.08%; 加工工业产值131. 67亿元,占16.47%。
在乡(镇)、村两级工业40个行业中,1992年产值超1亿元的行业有33个,其中超10亿元的行业19个,产值最高的缝纫行业达86. 6亿元,见表4-6-4。

表4-6-4 1978—1992年乡(镇)、村工业发展情况表

单位: 亿元

行 业 类 别1978年1992年对比增长(倍)
(11)饮料制造业
(12)烟草加工业
(13)饲料工业
 8.07
0.08
9.20
 
(14)纺织业
(15)缝纫业
(16)皮革毛皮及其制造业
(17)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造业
(18)家具制造业
0.48
0.63
0.06
0.61
60.20
86.60
31.39
9.67
12.78
 
(19)造纸及纸制品业
(20)印刷业
0.1525.07
9.34
 
(21)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2)工艺美术品制造业
(23)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
0.3118.53
26.83
5.15
 
(24)石油加工业
(25)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
0.010.48
0.16
 
(26)化学工业
(27)医药工业
(28)化学纤维工业
(29)橡胶制品业
0.8723.60
11.16
1.32
7.06
 
(30)塑料制品业
(31)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
(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3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34)金属制品业
0.38
1.51
0.29
0.06
53.28
77.63
8.53
19.89
59.81
 
(35)机械工业
(3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7)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46
0.03
27.27
6.17
73.53
 
(38)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39)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
0.0525.66
1.41
 
(40)其他工业2.3648.05 

注:1992年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长数按可比价格计算。

建筑行业是部分次发达地区乡镇企业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又为农村中的能工巧匠提供了用武之地,1992年全省乡镇建筑企业有7. 08万个,职工83. 16万人,总产值119. 48亿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8.7%。从地区看,建筑业发展较快的有广州、江门、茂名、汕头、佛山、湛江等六个市。这六个市乡镇建筑业的产值50. 79亿元,占全省乡镇建筑业总产值的44.39%。
3. 第三产业。即商饮服务业和运输业。改革开放前,农村的商业、饮食、旅店、短途运输等服务性行业均由国营商业或供销社独家经营,80年代允许个人、联户经营以后才兴旺发展起来。1992年全省乡镇的商业、饮食服务企业有53.7万个,职工133.5万人,营业收入243.4亿元;运输企业有26.05万个,职工42.95万人。货运量20.03亿吨,产值69.85亿元。乡镇的第三产业,尽管它以个体、联户经营为主,规模比较小和分散,但对乡镇企业整体的发展和活跃农村经济却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进入90年代后,乡镇集体经营或同外商合作经营的商业、宾馆、旅店、房地产等的第二产业发展很快,档次提高,规模扩大,前景很好。
如东莞市1992年与外商合资50亿港元,开发同沙旅游区,包括五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华夏五千年”公园和别墅区等。部分发达地区呈现出劳动力流向第三产业的趋势。
☚ (一)组织形式与地区分布   (三)主要产品产量 ☛

(二)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

湖南乡镇企业是从一、二产业结合的种、养、加起步的, 即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的农副产品粗加工开始。进入70年代,第二产业的烟花鞭炮、建筑、建材、机械加工等行业发展较快。80年代以后, 湖南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 以充分发挥本地丰富的农副产品和旅游资源优势, 涌现出了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的典型, 像临澧县太平集团公司的分割冻肉、耒阳市绿源食品饮料公司的饮料等。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80年代末期,湖南乡镇企业形成了第二产业为主, 第一、三产业按比例发展的良性发展局面。到1998年, 湖南乡镇企业中, 第一产业企业3.37万个, 占全省乡镇企业总数的0.94%, 拥有职工41.3万人, 占全省乡镇企业职工总数的4.7%, 完成总产值174亿元, 占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的2.87%; 第二产业企业85.3万个,占乡镇企业总数的2.87%, 拥有职工576万人, 占乡镇企业职工总数的65.7%, 完成总产值2 931.7亿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48.4%; 第三产业企业126.2个, 占乡镇企业总数的59.4%, 拥有职工259.7万人, 占乡镇企业职工总数的29.6%, 完成总产值2 950.3亿元, 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48.7%。

☚ (一)企业结构   (三)行业结构 ☛

(二)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

乡镇企业绝大多数是从农业分离出来的第二、第三产业。1990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中,第一产业产值占2.67%,第二产业占87.09%,第三产业占10.24%。从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值的比重来看,农业占2.67%,工业占74.7%,建筑业占12. 39%,交通业占5.85%,商业、饮食业及服务业占4.39%。历年情况见表4-7-4。

表4-7-4 山东省乡镇企业产业构成情况

单位: 亿元
项目
年份
一、 农业二、 工业三、 建筑四、 交通五、 商业合 计
产值比重%产值比重%产值比重%产值比重%产值比重%产值比重%
1978
1980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5.22
6.09
14.02
14.68
18.66
28.12
25.15
27.04
9.89
9.54
5.26
4.51
4.01
3.98
2.94
2.67
42.42
51.58
139.98
209.39
310.83
489.41
620.72
756.10
80.38
80.57
56.18
64.27
68.13
69.31
72.48
74.70
2.0
2.85
51.18
58.08
73.41
104.82
116.52
125.42
3.79
4.45
20.52
17.82
15.78
14.84
13.61
12.39
1.85
1.91
19.35
24.08
30.58
42.37
51.22
59.23
3.51
2.98
7.76
7.39
6.57
6.00
5.98
5.85
0.28
1.59
24.65
19.60
31.76
41.42
42.82
44.44
0.53
0.25
0.99
6.01
6.83
5.87
5.00
4.39
52.77
64.02
249.18
325.81
465.24
706.14
856.44
1012.23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注: 以上数字均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作为乡镇企业主体的乡镇工业,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为50.38:49.62。在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占67.01%,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占32.99%。在重工业中,原材料工业占12.65%,采掘工业占12.03%,加工工业占75.35%。在加工工业中,一般加工工业占87.8%,能源、原材料加工工业仅占12. 2%。
☚ (一)企业结构   (三)行业结构 ☛

(二)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

1. 经济类型
(1) 乡村企业。1995年乡村企业7 915个,占乡镇企业总数的 2.82%,从业人员 23. 37 万人,占31. 36%; 总产值 (当年价)80.86亿元,占49.04%,其中工业产值55. 78亿元,占乡镇企业工业产值的66.30%;纯利润2. 74亿元,占24.75%;税金3. 14亿元,占41. 05%。
(2) 个体企业。27. 27万个,占乡镇企业总数的97. 01%,从业50. 55万人,占67. 83%;总产值81. 99亿元,占49. 72%;纯利润7. 19亿元,占64. 95%;税金3. 98亿元,占52.03%。
(3) 联户企业。480个,0. 61万人,总产值2. 06亿元,纯利润1. 13亿元,上交税金0.53亿元,在全疆乡镇企业中的比重都很小。
2. 产业结构
。新疆乡镇企业经过10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农业等5大行业的门类齐全的综合产业。
(1) 工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工业规模不断增大,成为乡镇企业的主导行业。1995年,工业企业5. 23万个,职工26.4万人,产值84. 13亿元,分别占乡镇企业总数、从业人员和总产值的 18.61%、35. 42%和51.02%。乡村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占51. 04%,重工业产值占48. 96%。
(2) 建筑业。1995年企业0. 78万个,从业人员9. 96万人,产值24. 03亿元,分别占乡镇企业总数、从业人员和总产值的2. 77%、13. 36%和14. 57%。
(3) 交通运输业。1995年有企业7. 97万个,职工10.43万人,产值22. 47亿元,分别占乡镇企业总数、从业人员和总产值的18. 35%、13. 99%和13. 62%。
(4) 商业、饮食服务业(含其他企业)。1995年有企业13. 39万个,从业人员25. 53万人,产值31. 97亿元,分别占乡镇企业总数、从业人员和总产值的49. 56%、34. 25%和19.39%。
(5) 农业。1995年有企业0. 19万个,从业人员2. 2万人,产值2.31亿元,分别占乡镇企业总数、从业人员和总产值的0.68%、3%和1.40%。
按一、二、三产业分,1995年,在乡镇企业构成中,第一产业企业个数占0. 68%,职工占3%,产值占1.40%; 第二产业企业个数占 21. 38%,职工占48. 79%,产值占 65. 59%; 第三产业企业个数占77. 94%,职工占48. 21%,产值占33. 01%。

☚ (一)企业布局   (三)经营状况 ☛

(二)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

1984—1993年,自治区根据南部山区8县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企业少、规模小、个体企业比重大,建筑、运输业比重大;川区12


表3-6-4 1983—1993年乡镇企业结构


单位:万元

年份
项目
1983198719901993
数量比重(%)数量比重(%)数量比重(%)数量比重(%)
合计企业单位
人数
总产值
3 392
42 893
 72 601
217 697
87 825
 81 611
235 329
142 938
 98 691
322 596
304 518
 
乡镇办企业单位
人数
总产值
1 232
29 131
36.32
67.92
1 504
58 315
30 699
2.07
26.79
34.95
1 398
60 575
54 620
1.71
25.74
38.21
1 702
80 069
120 388
1.72
24.82
39.53
村办企业单位
人数
总产值
2 160
13 762
63.68
32.08
1 306
17 908
7 674
1.80
8.23
8.74
1 184
18 452
11 278
1.45
7.84
7.89
1 582
29 387
30 824
1.60
9.11
10.12
联户办企业单位
人数
总产值
  1 057
13 126
3 278
1.46
6.02
3.73
1 257
10 369
4 084
1.54
4.41
2.86
733
11 969
7 357
0.74
3.71
2.42
个体办企业单位
人数
总产值
  68 734
128 348
46 175
94.67
58.96
52.58
77 772
145 933
72 957
95.30
62.01
51.04
94 674
201 171
145 949
95.94
62.36
47.93


注:以上总产值数字80年代按当年价格,90年代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
个县市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企业多、规模大,乡村集体企业比重大,工业企业、煤炭、高耗能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饮食服务业比重大的特点,适时进行了调整。南部山区8县重点发展养殖业、林果业、交通运输业,主要以亚麻、淀粉、林产品、地毯加工业为主。川区的石嘴山地区4县(区)重点发展煤炭开采业、加工业、冶炼业、蔬菜加工业,主要以煤炭、铁合金、脱水蔬菜为主。川区的银川郊区和银南地区以城市为依托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的辐射,重点发展加工业、纺织业、建材业、饮食服务业,主要以乳制品、毛纺、皮革、水泥、石膏、修理、制造业为主。自90年代以来,自治区重点抓了六大系列的开发利用:
(1)根据自治区各类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加工利用量小、初加工多的特点,积极开发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以养牛带动发展乳制品业;为农作物调整服务的脱水蔬菜及其他果品加工业;以薯、豆类为原料的淀粉及制品业;以麦草、稻草为原料的造纸业;以胡麻秆为原料的亚麻纺织业;以优质皮、毛为原料的皮革、毛纺业,形成了南部山区的西吉、海原、固原等县的淀粉、粉丝企业集团和银南地区的金积镇、汉渠乡乳制品基地。
(2)根据自治区煤炭资源丰富和煤炭开采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特点,以煤炭为原料,形成了川区的平罗、惠农、大武口的洗煤、冶炼、焦炭及炭素制品基地。
(3)根据川区县市人口多,耕地面积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的特点,以城市为依托,形成了银川郊区、永宁、贺兰县的建筑施工业。
(4)根据自治区非金属矿产十分丰富,石膏等资源的储存量居全国前列,围绕灵武煤田开发,中宝铁路建设,形成了银南地区的中卫、中宁、灵武、青铜峡等县市的石膏、建材业。
(5)根据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灵武煤田、中宝铁路、银川河东机场的建设,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形成了南部山区的隆德、泾源、彭阳,川区的永宁、中卫、灵武、青铜峡等市(县)的交通运输业,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6)根据中共中央(1992)5号文件精神,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中的第三产业,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重点发展为乡镇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和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的行业,形成了银川郊区投资兴建的蔬菜、建材、副食品批发市场和吴忠市、青铜峡市峡口、同心县等大型农贸市场。1987—1993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见表3-6-5。


表3-6-5 1987—1993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


单位:万元

项目
年份
农 业工 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
产值比重(%)产值比重(%)产值比重(%)产值比重(%)产值比重(%)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 227
1 539
2 000
2 208
2 473
3 033
4 701
1.41
1.44
1.68
1.54
1.53
1.42
1.55
32 439
43 680
52 677
71 808
83 232
106 141
153 495
37.37
40.75
44.15
50.24
51.38
49.77
50.40
20 244
26 636
25 392
25 389
29 412
44 924
68 367
23.29
24.85
21.28
17.76
18.16
21.05
22.45
23 102
23 091
25 367
29 614
31 534
38 745
44 035
26.57
21.54
21.26
20.72
19.47
18.17
14.46
9 920
12 243
13 883
13 919
15 336
20 417
33 920
11.41
11.42
11.63
9.74
9.46
9.57
11.14


注:以上产值数字80年代按当年价格,90年代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

☚ (一)企业结构   (三)产品结构 ☛
0002859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