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二十年徘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二十年徘徊

(二)二十年徘徊1958—1978年

广东水产业在发展中曾经历了从1958年到1978年的长达20年的徘徊期。在这期间渔业的生产力、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全省1958年产量为46.4万吨,经过20年到1978年为65. 5万吨,只增加18.6万吨,增幅为41%,平均每年增加0. 96万吨,只增长1. 8%,随着人口增长,同期全省人均占有量从13. 8公斤减到12. 9公斤。这20年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大跃进”时期。广东渔业从1949年到1957年,经过三年恢复和“一五”的发展,产量达到49. 9万吨,比1950年增长5. 1倍,渔业生产充满生机。1958年,国家制定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依靠合作社,放手发动广大渔民和农民群众,普遍开展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积极开发新渔场,合理利用原有资源,以提高国营和合作社的海、淡水捕捞量,力争水产生产的大跃进”的方针,据此,全省也确定了“大跃进”的任务,掀起了“大跃进”的生产高潮。在三年的“大跃进”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虽然在一些具体工作上取得了某些成绩,但从全局看,非但未达到“大跃进”的目的,反而严重破坏了渔业生产。
一是高指标、浮夸风、瞎指挥严重。1958年全省的跃进指标订为520万吨。不久看到农业等“高产卫星”接连上天,“高产记录”不断刷新,渔业的指标也随着调高。渔船实行集中统一指挥,提出“东边不收西边收,鱼不满仓誓不休”,拼渔船设备,盲目捕捞。塘鱼主产区推行“小塘并大塘”,养鱼无基础的一些山区县提出要“拳打南海、脚踢顺德”,不断放“高产卫星”。由于破坏了生产秩序,脱离了实际,1958年全省总产量经一再核实只有46.4万吨,比1957年减产7%,1959年略有回升,但到1960年跌到41. 9万吨,比1958年减9.7%。
二是“一大二公”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1958年下半年,渔区和农村一样,经过几个月的突击,到1959年初全都实现了公社化。塘鱼主产区为一乡一社,在沿海渔区则将几个高级社合并为一个公社;原高级社改为大队,并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大队每年要上交一部分积累给公社。由公社支援穷队;不少地方实行并社并队,搞渔农合一,“以渔支农”。在大队内可以无偿调走生产队的生产资料。公社化初期提倡办食堂,吃饭不要钱,供给制的成分不断增大,按劳分配的比重口小,“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种“一大二公”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使渔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三是水产品流通渠道单一化。由于市场供应紧张,水产品实行了统一收购政策。渔业大队和塘鱼主产公社生产的水产品,除留下少量自食外,全部卖给国家,水产收购部门,不得自行运销,有些地方连渔民的自食鱼也作了限制。反“瞒产私分”成了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四是养殖生产受阻。1959年粮食供应开始紧张,不少地方开始围海造田或填塘造田,养鱼的饲料也极缺乏,生产开始萎缩。到1960年淡水养鱼产量为11.6万吨,比1957年减产19.4%。
五是盲目捕捞。由于副食品供应紧张,水产品极受欢迎。为了提高渔业产量,不管大鱼小鱼,优质鱼下杂鱼,只要是鱼都大力捕捞,提出“淡季(渔汛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盲目增船,酷鱼滥捕,严重破坏了资源。
2.调整时期。针对“大跃进”的失误,1961年全省水产业转入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调整阶段。1961年7月,省委制定了《关于发展渔业生产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草案)》,经过一年的贯彻执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克服。1962年10月为进一步作好调整,省委又制定了《关于发展渔业生产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和《关于积极恢复和发展渔业生产的几项措施》,对渔业的集体所有制、分配制度、生产责任等政策作了明确调整。
关于公社的体制、所有制问题。规定:“生产队是渔业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渔业公社中,最好不要包括农业,以便集中领导力量,管好渔业生产”,“半渔农地区的专业渔民,可以单独成立渔业生产大队或生产队,避免渔农收入拉平”,不便于集体经营的零星水面“可以包给或分给社员放养,实行比例分成或谁养谁收”。
关于经营管理方面。作业组的船只,劳力“不得乱抽乱调”,组织协作时,要“实行等价交换”,核算单位对作业组实行“三定一奖”。淡水养殖地区实行“固定地段,包工定产,责任到组到人,超产奖励”的责任制度。零星鱼塘可以由户包死产,全奖全罚。
关于经济政策方面,进一步调整派购任务。规定:主要渔港和养殖的派购数为正常年产量的60%;半渔农地区,吃统销粮的派购在40%到50%,不吃统销粮的可以少派一些;零星渔业产量很少的地方可以不派。塘鱼主产区(南海、顺德、中山)派购正常年产量的70%到75%,江河捕捞渔业派购一小部分,产量很低的不给派购任务。派购以外的自留鱼,归基本核算单位处理,可以到初级市场议价出售。
关于分配方面。强调“按社员劳力强弱,技术高低,贡献大小确定社员劳动底分,克服社员之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并提出“采用技术津贴或技术奖励办法,以鼓励社员提高技术”。
这一系列政策比之“大跃进”时期,是 一个大转变,它缩小了核算单位的规模,恢复了渔农分开的历史习惯,在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特别是实行比例派购,增添了渔业活力。此后调整的措施不断增加,如对渔用24种渔需品实行免税进口,对渔民的粮、油、糖、烟、酒和布的供应提高标准,实行特供。同时国家增加渔需品的供应,1961年帆布、桐油、胶丝等的供应大幅度增加。
经过三年的调整,全省水产业逐步上了正规,生产得到较快恢复。以1965年与1957年比较,全省机动渔船达到1 124艘,增长6倍多;淡水养殖面积达到15. 23万公顷增长31%;海水养殖面积达2.89万公顷,增长13%。全省水产总产量达到49. 5万吨,基本恢复到1957年49. 9万吨的水平。
3.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中,广东水产事业受到严重破坏。主要表现:
一是“穷过渡”进一步挫伤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在“文化大革命”中进一步强调“一大二公”,扩大基本核算单位规模。在分配上批判“三包一奖”,强调政治因素和“共产主义萌芽”,实行政治评分,分配水平要由上级领导划定。
二是强调“以粮为纲”,大割“资本主义尾巴”严重影响了养殖生产。为了给粮食让路,大搞“围海(即滩涂港湾)造田”“填塘造田”,如海水养殖面积1965年有2. 89万公顷到1978年减到1.6万公顷,其中鱼塭面积由1.29万公顷减到0. 54万公顷,少了 一大半。生产管理强调集中统一和“一大二公”。社员利用小水面养鱼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对水产集市贸易和社员经营水产品运销,更是当作资本主义批判。
三是实行统销派购政策。在此期间,重新规定渔业社队的(包括塘鱼主产区)水产品除少量自食外全部卖给国家,并且规定由国营水产公司独家经营。
四是捕捞过度,浅海和江河水产资源衰退。“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无政府主义和主观主义泛滥,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法规被批判,盲目追求高产量,高指标,大量机动渔船集中在浅海和江河实行毁灭性捕捞,到1978年,浅海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许多鱼类绝迹,传统的渔汛已不成汛;江河的名贵鱼类几被捕尽。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干扰,全省水产生产在十年中基本处于徘徊的状态。1966年水产量为54.4万吨,到1978年为65. 5万吨,每年只增1万吨,平均年增1.6%,其中海洋捕捞平均年增0.8%,淡水养殖平均年增2.4%,海水养殖则由1. 6万吨减到7 971吨。
10年动乱使水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但广大干部和群众,为发展生产进行了艰苦努力,在不少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如海洋捕捞发展起机船灯光围网这一新的作业方式,对当时增加产量发的支持下加强了制冰和冷藏业的建设,湛江、汕头两个大型渔业基地也相继建成;通过对连家船的社会主义改造,解决了内河连家船的上岸定居问题。全省上岸定居的连家船有8 000余艘,结束了世世代代漂泊不定的生活;在城市郊区发展起了郊区养鱼和工矿区养鱼等等。

☚ (一)恢复发展阶段   (三)改革发展阶段 ☛
0001210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