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主要科研成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主要科研成果

(二)主要科研成果

1.畜牧主要成果。主要获奖的项目有: 湖南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调查, 1983年获湖南省科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湖南省草山资源普查, 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奖一等奖; 湖南省畜牧业区划, 1985年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湖南省猪的营养需要研究, 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湘白Ⅰ系猪选育研究, 1997年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湖南省畜禽疫病普查与优质黄羽鸡及杂交配套系研究, 1992年分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新桃源猪选育研究, 1998年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上这些成果, 对促进湖南畜牧业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
(1) 畜禽品种资源调查。1978年9月开始, 湖南省农业厅根据国家农委、农业部统一部署, 在以往调查的基础上, 采取查阅文献、实地调查、畜禽饲养试验和品种测定等方法, 对全省畜禽品种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收集整理, 共归并整理出优良地方畜禽品种17个。这次调查历时3年多,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并挖掘出一些具有优良性状的地方品种, 最后按要求编写了 《湖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和图谱》, 于1984年由省科技出版社出版。这次调查对保护和合理利用湖南省畜禽地方品种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2) 草场资源调查。是湖南省畜牧局根据农牧渔业部畜牧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的统一部署, 1979年7月开始组织全省各地畜牧部门进行的。历经近4年努力, 基本查清了湖南境内草山资源的类型、分布、数量、质量及利用现状, 全省查出草山草坡总面积637万公顷, 其中可利用的有566万公顷, 可饲用植物775种, 其中优良牧草231种。以农田隙闲地草地最多 (占37%), 林间草地次之(23.5%), 草丛类、疏林类、灌丛类、灌木类草地再次, 草甸类草地则很少 (仅占0.53%)。这次调查,全省有123个单位、7 773人参加, 范围涉及95个县、市、区及14个国营农场, 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 实属史无前例。这次调查取得的成果, 为制定全省畜牧业区划、发展畜牧业尤其是草食牲畜提供了重要依据。
(3) 湘白猪选育研究。是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1994年完成的科研成果。湘白猪是杂交育成的瘦肉型猪品种, 含有4个各具特色的品系。它具有体型紧凑中等, 被毛白色, 遗传性稳定, 适应性强, 繁殖力高, 生长发育快, 胴体瘦肉率高, 肉质优良等优点。在中等营养水平下; 母猪经产仔12.42~12.72头, 60日龄窝重170~200千克。育肥期日增重660~670克以上, 生后180天体重达90千克, 料肉比3.5:1, 胴体瘦肉率58%~61%。湘白母猪与杜洛克公猪配套生产的杂优猪, 育肥期日增重700~790克以上, 生后155~165天体重达90千克, 料肉比3.2:1, 胴体瘦肉率60%~63%以上。其主要选育指标均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其中产仔数和肉质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省于1990年开始组织推广湘白猪, 至1995年止, 累计推广种猪4.06万头, 产生了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新桃源猪选育研究。系湖南省科委下达的重点科研课题。但有计划地开展桃源黑猪的保种选育工作已从1987年开始, 1988年12月成立了由省、地、县、场领导和专家组成的“桃源黑猪选育利用研究协作组”, 1989年引进8头8个家系的杜洛克公猪与56头有着广泛血基础的桃源猪杂交一代横交组成的新桃源猪选育基础群, 继而到1997年已完成了五个世代的选育。作为瘦肉型母系猪的新桃源猪, 全身被毛黑色, 蹄壳黑色, 体型较长, 背腰平直, 四肢粗壮而较高、无卧系, 体质健壮, 遗传性稳定, 适应性强。6月龄后备公猪体重85.6千克, 成年母猪170~210千克。繁殖母猪初产仔10.67头, 60日龄育成率93%,60日龄窝重154.4千克, 经产仔13.47头,60日龄育成率93%, 60日龄窝重219.6千克, 育肥猪生后177日龄体重90千克, 育肥期日增重607克, 料肉比3.45:1, 90千克屠宰, 三点背腰平均厚2.4厘米, 眼肌面积27.84平方厘米, 后腿比29.15%, 胴体瘦肉率57.95%, 肉质优良, 培育的新桃源猪, 不仅有较高的生产性能, 而且继续保留了原桃源黑猪适应性强、耐寒、耐暑、耐粗饲、性情温驯、母性强、易管理的特点, 是适合湖南发展瘦肉型猪生产和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优良瘦肉型母系猪种。新桃源猪的选育成功, 不仅丰富了湖南瘦肉型猪种资源, 而且为加快湖南瘦肉型猪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已列为湖南省 “九五”重点推广项目计划。
2.兽医主要成果。

(1) 防治成果。1954年, 湖南牛瘟被彻底消灭;1976年, 有力地控制了猪水泡病的再度发生; 1982年控制了牛气肿疽病; 1985年, “兔瘟” 病 (暂定名), 得以制定; 1986年, 湖南牲畜口蹄疫的防治达到全国总指挥部的扑灭标准并进入消灭阶段; 同时还掌握许多主要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 使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大传染病在全省范围基本得以控制,牛炭疽仅局部地方散发, 家畜血吸虫病的危害程度大为减轻。
(2) 新病诊断及其防治研究成果。湖南在各个时期首次发现并确诊了一些新病, 随之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使病得以有效控制。这些病按发现先后依次有牛烂红薯中毒病、水牛锥虫病、猪饱潲症、鸭瘟病、猪传染性水泡病、猪伪狂犬病、牛霉烂稻草中毒病、生猪口蹄疫、猪的弓形虫病、畜禽油脂线虫和鸡绳状线虫, 首次分禽出猪喘气病的致病因子——肺炎支原体、鸡羽管螨病、猪链球菌病、鸡马立克氏病、“兔瘟” (暂定名)、水牛巴贝西焦虫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3) 先进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1979年, 开始推广猪瘟免疫程序的改革; 1980年, 应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快速检测口蹄疫病毒成功, 3~7小时即得准确结果, 比乳鼠中和试验工效提高10倍; 同年, 应用免疫酶染色法快速准确诊断猪瘟, 一天之内即有结果。
(4) 兽药防治效果研究成果。“流特灵”草药方治疗乳牛流感病, 硝硫氰胺、硝硫苯脂治疗耕牛血吸虫病, “鸡曼注射液”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 速效止痢剂的研制与治疗试验, 均获得省科技成果奖。
此外, 50年代以后, 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的几次大的中兽医 “采风” 活动, 挖掘中兽医宝贵遗产,整理编写出中兽医验方系统专著, 以及1964—1984年湖南中草药资源考察, 对合理开发利用中兽医宝贵遗产和中草药资源, 开展兽药效果研究提供了依据。
(5) 疫苗研制成果。新中国成立后, 湖南畜牧兽医科技人员研制的疫苗有: 猪瘟弱毒大兔组织苗(1964年), 猪传染性水泡病鼠化弱毒疫苗 (1972年); 属改进的有牛瘟兔化弱毒疫苗 (1950年), 猪瘟兔化弱毒脾淋苗 (1955年), 鸭瘟鸡胚细胞苗 (1976年), 鸡新城疫F系苗 (1977年),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1979年), “兔瘟” 灭能组织苗 (1985年) 等。此外, 还参加了全国猪副伤寒弱毒液体通气培养苗和免疫方法的研究。

☚ (一)科研机构   五、渔业 ☛
0001376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