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 衡阳市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1996年与1978年比, 全市粮食总产量由243万吨增加到334.3万吨; 棉花由0.39万吨增加到2.7万吨, 增长5.95倍; 油料产量由1.2万吨增加到14.8万吨, 增长11.19倍; 生猪出栏由154.1万头增加到660.6万头, 增长3.29倍; 肉类总产量由9.88万吨增加到42.3万吨, 增长3.28倍; 水产品产量由1.95万吨增加到13.75万吨, 增长6.05倍; 水果产量由0.7万吨增加到5.9万吨, 增长7.48倍。湘莲、席草、黄花、花生等都有较快的发展。
2.农村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在农业内部, 多种经营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在农业总产值中, 种植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5%下降到48.65%, 林牧渔业所占的比重由35%上升到51.35%, 特别是牧渔业所占的比重已由11.96%上升到47.59%, 养殖业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二是在农村经济总量中, 非农产业所占比重提高。1996年, 全市农村非农产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5.04%上升到81.8%。农业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农产品商品率由12.5%提高到58.1%。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6年, 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19.57万家, 产值达到538.93亿元。
3.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村小康建设步伐明显加快。199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 874元, 比1978年翻了四番多。农村储蓄额达38亿元, 增长13倍。农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用于生活费用支出的比重下降, 用于精神文化方面支出的比重上升。绝大多数农户新建了住房, 人均居住面积由15.3平方米增加到30平方米, 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面积25.4平方米。医疗保健条件有较大的改善, 人民的健康水平提高。与此同时,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更趋丰富,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全市农民生活已逐步超越“温饱”水平向 “小康”水平大步迈进。
4.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农业现代化水平大为提高。改革开放以来, 衡阳市切实加强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 并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电气化, 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建成高产稳产“吨粮田” 183.9千公顷。1993年全市实现了消灭宜林荒山目标, 南岳、常宁、祁东、衡山、衡东、市郊区6县市区实现了全面绿化达标。全市农机总动力122.47万千瓦, 机耕面积399千公顷、排灌面积122.4千公顷。农用化肥实物施用量达65.48万吨,农药施用量1.2万吨,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0.86万吨。
5.农业科教体系健全, 农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到1996年, 全市已拥有大中专农林院校4所,农村职业技术学校12所, 市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0所, 县级农科教中心8个、乡镇农科教中心157个; 共有农林科研机构36个, 市、县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121个,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900多个, 逐步建立健全了农业科技教育、研究和推广网络。全市共有农业技术人员1 902人, 其中: 高级职称83人,中级职称549人, 初级职称1 201人。改革开放以来,农口战线共获市以上科研成果和科技推广奖400余项, 其中省部级以上成果奖60余项, 共推广各种农林新技术上千项。
6.农村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农业招商引资成绩斐然。改革开放以来, 衡阳市坚持“无外不快” 的指导思想, 不断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自 1993年以来, 全市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兴办的农业开发项目有73个, 批准合同外资3410.22万美元, 实际到位外资1854.49万美元, 外资到位率为54.38%, 分别占全市三资企业总数、批准合同外资总额、到位外资总额的28.2%、21%和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