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等职业教育
1958年,第四次全国教育行政会议提出要大力举办农业中学和手工业中学,把高小毕业生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又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当年全省开办农业和职业高中7所。1959年,农职业高中发展到8所。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压缩到3所。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农职业高中恢复发展到43所。1965年3月,全国农村半农半读会议提出要扩大试办农业中学,积极试办半农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当年全省农职业中学和半农半读技术学校达5 115所,在校生增至315 800人,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5%强。“文革”中,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大都被解散。1978年9月,省革委会召开有工委、财贸、农、林、水和科教系统有关委局负责人会议,专门研究恢复和办好全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揭开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序幕。
1980年,中共中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建立职业教育网。当年全省农村职业中学恢复到61所,在校生5 800人,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11.5%。1983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加快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局面开始得到改变。农职业中学增至307所,在校生5.53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18.3%;每万人中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为12.1人。随后,省委、省政府根据全省农村职业教育规模、层次、结构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加快中等教育结构调整步伐,提出县以下教育事业主要是面向农村,为农村各项建设服务。1986年1月,省教委会同省计经委等单位联合对13个县(市)的农村职业技术情况进行调查研究。12月,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1987年12月,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发展农村职业高中。在农村,职业高中过去由教育部门一家独办正在逐步变为由全社会来办。全省农职业中学增至336所,招生4.56万人,占全省整个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35.3%。1988年7月,省教委确定河南省首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18所,要求它们三年后建设成为全省一流水平的窗口学校,对全省职业技术教育起示范骨干作用。1989年对全省示范性职业学校进行了抽查,并增补了3所职业学校为省示范学校。省教委除在经费上加大了对示范性职业学校扶持力度外,还要求省定的农村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要更好地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服务。本年全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2.9%,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7.9%,农职业中学发展到466所。
1991年2月,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教育问题,决定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重点;并成立了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协调小组。5月,省政府发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对全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目标、任务、经费、德育工作、实验实习基地建设、领导体制、毕业生工作等作出明确规定。据此,省教委将发展职教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提出发展农村职教的总体意见,并将职业高中招生任务分解下达到市地,实行目标管理。1992年省教委在抓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上采取了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即评估奖励先进县,督促批评落后县,带动中间县,使农村职业教育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省农职业中学发展到636所,招生9.53万人。1993年6月,全省职业技术教育现场会在安阳市和郑州市召开,会上部署了全省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工作。经过几年的调整,到1993年中等教育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全省农职业中学发展到685所,招生12.71万人。1994年,全省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达到102所。各市县都以这些学校为“龙头”,带动其他职业学校的发展,并同大量的乡成人学校相配合,初步形成了职前职后相沟通的职教网络。
1995年7月,省政府在济源市召开全省农村职业教育现场会,重点解决了各市、县一把手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问题,理清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会后,省教委狠抓了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并先后两次组织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的记者对部分县、市的职教工作进行采访宣传,以此来推动全省职教的发展。11月,省教委组织力量对南阳市、濮阳市和驻马店地区农村职教工作进行重点调研,并写出了《全省农村职业教育调查报告。》同时,省教委决定在100个县(市)建立示范性职业学校,鼓励目前尚未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的县,着手进行建设;职教专款采用以奖代补的使用办法,以调动各地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