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专教育
1.上海市农业学校。1956年, 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当年, 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决定在原七宝农业职业学校校址, 恢复办农业学校, 定名为上海市农业学校。1957年4月改为上海市农业专科学校。1960年8月, 改为上海农学院中专部。1963年8月,又恢复为上海市七宝农业学校。1966年9月, 改为上海市七宝红卫学校。1968年被迫停办。
1978年5月, 上海市农业学校重新恢复, 并迁至松江农校旧址 (七宝原址办上海农学院)。1980年,被教育部和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农业中等专业学校。1981年9月开始, 学制由3年改为4年。上海市农业学校自1956年以来, 一直是上海郊区培养中等农业科技人才的主要基地。
(1) 专业与规模。1956年创办时, 设有农学、兽医、果树蔬菜3个专业。1958年, 又增设农业机械、畜牧2个专业。1978年5月复校后, 开设农学、植保、畜牧兽医、气象、农机等5个专业。后改设种植、养殖、果树蔬菜、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环保、农副产品加工等6个专业。1992年秋, 根据郊区农业发展的需要, 共开设了农学、园艺、畜牧兽医、餐旅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经济贸易、对外经贸、市场营销、财会、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等11个专业。
(2)教育设施与经费。1956年,学校原有建筑面积3791.7平方米,1960年扩建到6 998平方米。共有教室16间、实验室4间,图书室3间。拥有藏书27 000多册。有化学、物理、土壤、解剖室、生物、电工、辐射等实验室,拥有物理仪器287种,化学仪器194种,显微镜41架,解剖镜34架。有实验农场1个,面积11.33公顷。
1978年以后,上海市农校发展较快。1993年,在市计委、市教委和市农委领导的支持下,制订了7年发展规划。1978—1996年,国家拨款用于基本建设的费用约353万元,其新建校舍2万平方米。其中建造教学楼1幢,实验楼2幢,教师办公楼1幢,图书馆1幢,学生宿舍楼2幢,教工住宅楼3幢。用于教学设备投资200多万元。图书馆拥有图书11万册,可供200人同时阅览。购置实验仪器设备,建立各种实验室21个。“八五”期间,投入基建资金887万元,先后建造学生宿舍3 500平方米、教工住宅900平方米,以及体育馆、食堂、礼堂等设施。1996—1998年,又投入基建资金1 894万元。财政拨款294万元,农林局和学校配套156万元,建设园艺基地1个,含连栋大棚56座,15 120平方米,铝合金玻璃温室1 548平方米。
上海市农校的办学经费(不含基建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经费逐年增加。1979年为37万元,1990年下拨100多万元,1997年达480余万元。
(3)师资队伍。1956年,上海市农校创建时,大部分教师是浙江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河北农学院以及上海师院的毕业生。经过各方面努力,到60年代,师资力量有了进一步增强。
1978年,上海市农校重建时,原来的骨干教师大都留在上海农学院,师资力量受到较大影响。故从外省市调进一些教师,并吸收不少大专院校毕业生。到1997年,有教师94人,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77名。为了使教师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和科技迅速发展的形势,农校通过轮岗挂职、生产单位蹲点、专业进修和出国考察研修等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单出国研修一项,几年来已达15人次。
(4)毕业学生。1959—1964年,共毕业中专生1 360人。1968年毕业849人。1981—1990年,共毕业中专生1 636人(大都为4年制)。这些毕业生,除1968年毕业的实行社来社去、回社队工作或劳动外,其余都由国家安排在农口系统工作。1991—1997年,共毕业1 807名学生,工作安排逐步从统一分配向双向选择、择优录用过渡。
(5)改革与发展。1992年,市农业局决定将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并入上海农校,实行两块牌子、两个办学实体、一套领导班子。人员、编制、财务管理相对独立。这项改革达到了两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扩大了规模,提高了效益。近几年,上海农校内部进行了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结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以培养能力为本、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校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上海农校被市教委评为A级学校,并获得上海市职教系统先进单位称号。学校还注意加强对外交流,与日本松江农林高等学校及法国圣·日尔曼农业学校结为友好学校。
2.上海水产学校。上海水产学校建于1960年,是一所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在近40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水产及相关行业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4 000余人。三年困难时期,城市的副食品供应严重短缺。中共上海市委提出了“以鱼代肉”的应急政策。为尽快培养渔业水产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上海水产局委派专人筹建水产学校。1960年6月1日,水产学校正式成立,校址在复兴岛共青路486号。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被迫停止招生,1976年4月,学校被迫撤销。1978年水产学校恢复,1980年开始招生。
(1)专业设置。1962年初,水产学校设置海洋捕捞、轮机管理、电讯、水产加工、水产养殖五个专业。当年,又增设财会专业,共有19个班级。同年,学校由复兴岛迁至中山北路369号(原城建学校)。
1962年10月,又创办了一所民办性质的附属职业学校——海峰职业学校,设有轮机管理和海洋捕捞两个班。
1964年1月,根据市政府指示,上海商业学校的粮油贮藏、粮食加工、油脂工艺等三个专业、五个班移交上海水产学校,学校则迁至四平路1149号(原商业学校)。经调整,学校开设了海洋捕捞、轮机管理、水产品加工和原有的三个专业,共六个专业,校名变更为“上海市水产粮食工业学校”。“文化大革命”后,学校于1980年开设了淡水养殖(二年制)一个班,1981年又续招一个班(二年半学制)。
1982年5月,位于民星路的新校舍建成,同年恢复设置了海洋捕捞、轮机管理、淡水养殖三个专业,学制4年。同时开设了水产品加工等专业的职工中专班,学制2~3年。学校的各项工作进入正轨。1993年开始调整专业设置,由原来的轮机、捕捞、养殖、食品工艺四个专业拓展到渔政管理、制冷空调、涉外会计、对外贸易、计算机管理、宾馆设备管理等14个专业。
(2)学生与教师。1962年,学校有9个班级,380名学生。1962年夏,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原上海市城建工程学校停办,与上海水产学校合并,城建学校的一、二年级学生同时转入。当时上海水产学校还接受了停办的上海电力机械学校的40余名学生, 以及广州电器研究所学校的40余名学生。1964年, 上海商业学校的五个班209名学生移交上海水产学校,学生总数达566人, 分成16个教学班。1993年, 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 500多人。1996年, 学生人数达到2 800多人, 并有七个教学点。1996年, 学校有教职工137名 (编制176名), 专职教师65名, 高级讲师14名, 讲师46名,助讲5名, 行政后勤人员72名。
(3) 学校设施。上海水产学校办学过程中多次搬迁。1982年5月,位于民星路的新校舍建成,占地面积1.73公顷,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并配置了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90年代,学校加大了硬件建设的投入,扩大了占地面积,先后建成2 400平方米的第二教学楼、6 500平方米的第三教学楼、2 3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还投资174万元,建立了现代制冷与空调实验室,实施了电脑网络工程,改善了教学设施。1993年与1996年,经上海市教育局办学水平评估验收,学校先后取得了办学B级证书和A级证书,并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4) 改革发展。1993年起, 学校实施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精简了机构, 实行干部及教职工聘任制。为探索办学新路子, 学校由原来比较单一的办学形式转变为计划生、定向生、委培生、自费生一起招; 住读生、走读生、联合办学一起上; 大中专、小中专、短训班、大专辅导班一起办的多形式、多渠道办学模式。学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明显提高。经市政府批准, 学校还与日本福冈县立水产高等学校缔结为姐妹学校。
3.县办中等专业学校。1983年初, 创立了上海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当年招收了农学2个班、83人。学制3年。1984—1989年, 陆续开设了园艺、农机以及干部中专班。
1984年, 奉贤县建立了第一个工业中等学校。1984—1985年, 上海郊县先后创建了13所县办中等专业学校, 其中工科类有8所: 奉贤县工业学校、上海县乡镇建设学校、嘉定县工业学校、川沙县工业学校、南汇县工业学校、松江县建筑工程学校、金山县食品工业学校、崇明县建筑工程学校; 设置的专业有机械制造、工业企业管理、工业企业电气、汽车修理、工业民用建筑设计及施工、道路与桥梁、轻工机械、食品加工、食品机械、食品包装。财经类有3所; 宝山县财经学校、南汇县财贸学校、崇明县财经学校; 设置的专业有财会、企业管理、财税、金融、财政、工业会计、粮食统计。农林类2所: 松江县农业学校、青浦县水产学校; 设置的专业有畜牧、水产、淡水养殖等。进入90年代, 县办中等专业学校布局与科类均有调整, 专业设置增加了市政建设、建筑装潢、房地产管理与经营、外贸经济等专业, 适应了郊县对外开放的需要。
1997年, 上海有县办中专11所, 当年毕业生总数为4 476人 (其中公费生158人, 自费生1 896人,定向生2 422人)。据抽样调查, 毕业生有142人进机关事业单位, 414人进国有企业, 422人进股份制企业, 450人进合资企业, 242人进独资企业,520人进集体企业, 141人进私营企业。
4.各县农业学校。1959年下半年起, 各县根据市委指示, 经中共上海市农村工作委员会批准, 相继将县办农业大学改制为农业技术学校、县农业学校,行政上受县政府直属领导, 业务上接受市农业局、市教育局指导。办学经费由市教育局拨款。属3年制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享受人民助学金。列入全市中专统一招生。当时规定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各学校都按照中等专业学校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进行教学。
1962年, 在政策调整过程中, 县农业学校撤销,学生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只有松江县农校坚持办到1968年10月。
1984年, 根据市教育局和市农业局的文件精神,对于在县农业学校学习满3年, 因学校停办而回乡劳动的学生, 承认其学历, 补发中专毕业证书, 并适当安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