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与美元挂钩及浮动汇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英国经济地位的下降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英镑连续贬值,困扰了香港英镑汇兑本位制的正常运作。鉴于英镑固定汇率制度难以为继,1972年6月英国宣布英镑自由浮动。同时,由于美元国际地位的上升及香港转口贸易作用的加强等因素,1972年7月,港英政府决定港币与美元按1美元兑5.65港元的汇率挂钩,波动的上下限为正负2%。从此,香港正式脱离英镑区。
与英镑汇兑本位制相比,与美元挂钩的货币制度,在挂钩操作方式上有本质区别。当时规定,发钞行在发行港币时,只需存入等值港元,由外汇基金运用上述港元在外汇市场买入外汇,作为发钞的准备。这种事前外汇制约的发钞制度,在港币处于强势时,运作比较平稳,而在港币处于弱势时,外汇基金港元资产在外汇市场上兑换外币的数量下降,就难以保证发钞准备的完整性,这对港元汇率的稳定形成潜在的威胁。
1972年港币与美元挂钩以后,由于美国经济持续衰退,美元币值不断波动。为使港元兑美元汇率维持在许可的波动幅度内,港英政府曾多次运用外汇基金干预市场,以稳定港元。1973年石油危机加剧了美元的弱势和波动,在外汇基金的干预仍不足以抑制市场投机力量的情况下,港英政府不得不于1974年11月25日宣布准许港元自由浮动,港元因此结束了与美元挂钩的短暂固定汇率历史,进入自由浮动时期。1976年,港英政府决定将财政一般收入账目的大部分外汇资产,及硬币发行基金下的全部外币及港币资产,转入外汇基金,由外汇基金发回有息的等值负债证明书。这就加强了外汇基金干预市场的实力。从1978年起,财政一般收入账目中的港元结存(流动资金除外)也转拨外汇基金。这一方面表明财政资源对外汇基金干预市场能力的支持,同时也意味着外汇基金开始承担香港外汇储备的管理职能。1976年港英政府正式设立了金融事务科,主要行使对外汇基金的管理和金融监管职能,进一步加强了对货币的管理。
在浮动汇率制度实施的最初几年中,由于港元是强势货币,浮动汇率制度运作良好。但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香港贸易收支连年出现逆差,通货膨胀加剧,从而导致港元渐由强势转为弱势。1983年9月中英谈判的不明朗前景,进一步引发对港元的抛售,一度使港元对美元汇率跌至1美元兑9.6港币。港元危机几乎导致香港货币制度的崩溃。作为稳定港币的应急措施,1983年10月15日,港英政府决定实施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