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50年代治淮全面展开1950—1957年
1.主要工程。1950年冬至1957年连续进行的治淮工程,取得了治淮初战的重大胜利。在此期间,中游安徽省主要的治理工程有:
(1) 修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等4座大型山谷水库。
(2) 修建了城西湖、城东湖、蒙洼和瓦埠湖4处蓄洪区和润河集闸坝蓄洪控制工程,包括进水闸、拦河闸、固定河槽、船闸、出水闸及堤防培修等工程。
(3) 中游淮河干流治理。
❶以筑堤为主,包括淮河干堤、行洪堤和淮南、蚌埠两城市圈堤,其中以淮北大堤为重点。在此期间,淮河干流堤防经过两次大培修。第一次是1950年冬至1951年春按1950年洪水位修建的,堤防标准低,堤顶宽3~6米,总长903公里,共筑堤土方2 281万立方米。第二次是在1954年大洪水以后,经过流域规划于1955年冬至1956年夏进行,加高培修原淮北大堤,部分堤段退建,堤顶高出1954年洪水位2.0米,堤顶宽6~10米,完成筑堤土方4 334万平方米。此外,还有1954年洪水后堤防修复工程,于1954年冬至1955年春进行,包括淮河干堤及行洪堤、蓄洪堤,共做土方3 812万立方米。三项合计,共完成筑堤土方1.04亿立方米。
❷开挖泊岗引河工程。根据1951年治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淮河在五河以下干支流分治的原则,实施五河内外水分流,将淮河改道从泊岗以南开挖新河道下泄,使五河地区的内水全部经由漴潼河、窑河、下草湾引河直入洪泽湖,以解决宿县地区的内涝问题。泊岗引河在浮山以下,自浮山至泊岗进行切滩放宽河槽,泊岗以下开挖新河,长7.35公里,底宽262米,中泓水深9.26米。泊岗引河工程包括引河、切滩、拦河堤及退建堤等共完成土方3 131万立方米,是淮河干流的一项大工程,于1952年10月动工,1954年汛前完成。
❸行蓄洪区修建低标准的庄台,每人居住面积8~10平方米,共完成土方1 163万立方米。
(4)淮河中游支流治理工程。主要在淮北平原区。1950年冬至1952年治理的河道有西淝河、濉河、沱河、安河、赵王河、港河、奎河、拖尾河等,加上1951年冬至1954年进行五河内外水分流中的漴潼河治理工程,使淮北平原增加了一条直接入洪泽湖的排水河道,共完成土石方1.02亿立方米。1953年起,根据1952年冬治淮委员会除涝会议的精神,对淮北平原各支流,在全面查勘和规划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治理。对濉河干支流及其有关河道北沱河、小黄河、唐河、新河、阎河等进行全面治理,包括开挖部分大、中、小沟。北淝河于1953年开始全面治理, 上游引淝入涡河,中游引淝入澥河,内部进行河沟治理。泉河、芡河、泥黑河初步整治,并继续治理西淝河与港河。1951年至1956年淮北各支流共做土方1.94亿立方米,初步改善了淮北平原区的排水条件。
2.主要成效。1949—1957年全流域4个省完成土方15亿立方米,其中安徽5亿立方米;国家投资13.3亿元,其中安徽5.2亿元。在8年较短时间内取得以下主要成效:
(1)在山区修建了8座大型水库,总库容89.2亿立方,其中安徽4座大型水库,总库容57.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33.5亿立方米,对水库下游的防洪、灌溉和发展水电、供水、水产等都产生巨大效益。
(2)修建了13处湖泊洼地(包括洪泽湖)蓄洪工程,总库容272亿立方米,其中安徽4处、总库容53亿立方米。
(3)淮河中下游河道经过整治,增加了泄洪能力,加上防汛措施,能防御40年一遇洪水,减轻洪涝灾害损失,效益显著。
(4)淮北平原大部分支流得到低标准治理,局部地区进行了大中小沟配套工程。
(5)全流域4省增加灌溉面积1 000千公顷,达到2 168千公顷,其中安徽增加灌溉面积105千公顷,达到290千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