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979—1992年的消费结构
1979年以后,随着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农民开始有较多的钱用来改善生活,投向建房和购买中、高档商品,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特点是:
1. 生活消费品支出比重下降,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重上升。前者由1978年的96. 7% 下降为1992年的87. 8%,14年间下降了8. 9个百分点;后者则由3. 3%上升为12.2%,相应上升了8. 9个百分点。14年间上升的比重比前29年上升的比重还多6.9个百分点。
2. 住房、用品支出比重上升,食品、衣着、燃料支出比重下降。14年间,农民人均住房和用品支出,分别上升了4.0个和6.0个百分点;食品、衣着和燃料支出,分别下降了6.0个、2.3个和5.1个百分点。由于各项支出比重变化大,消费结构序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79年改变为吃、住、穿、用、烧,住房支出首次跃居第二位,而燃料支出则退居最后一位;1980年又改变为吃、用、住、穿、烧。这表明进入80年代后,食品支出仍占大头,但农民开始把购买用品和建房放在重要的地位。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消费结构序列的变化,主要是住房与用品之间发生位移:1981—1990年住房支出一直居第二位,用品支出居第三位;1991年和1992年用品支出居第二位,住房支出居第三位,消费结构序列为吃、用、住、穿、烧。
在食品支出中,主食支出比重下降,副食和其他食品支出比重上升。1979—1992年主食支出所占比重下降了19. 5个百分点,副食支出所占比重上升了1个百分点,其他食品支出所占的比重上升了7个百分点。
在住房支出中,商品性支出比重越来越大,房屋的质量也越来越高。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对增加住房面积的愿望比较迫切,收入增长较快的珠江三角洲及沿海地区的农民,所建的多为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的房屋,但山区及收入较低的农户占多数仍继续建泥砖,或泥砖火砖混建的房子,由于泥砖是自制的,一部分木料是自种的,所以,自给性消费仍占一定比重。进入80年代中后期,随着建材工业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多,农民购买钢筋、水泥、玻璃、水泥预制件大幅度增长,房屋结构普遍向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由平房向楼房发展,泥砖被逐步淘汰,木材的需要量也在减少,商品性消费所占的比重上升。即使是山区和收入低的农民,在建房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借贷或分期(先建第一层,再筹集资金建第二层甚至第三层)修建的方式解决,建砖木结构房屋的农户明显减少。1983年农民人均年内新建房屋面积0.88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面积占51. 1%,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占28. 4%;1992年人均年内新建房屋面积0. 70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面积占20.0%,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占74.3%。
在用品支出中,由过去主要购买日用必需品逐步转向购买中、高档耐用商品。70年代农民人均购买商品支出中,购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收录机、电视机、摩托车等中、高档耐用商品支出所占的比重不超过15%,80年代所占的比重上升为30%—40%,最高的1988年达到42%。
在衣着支出中,有两个明显的变化特点:一是由过去购买棉布为主转向化纤布为主,由购买布料为主转向购买成衣为主。1979—1982年农民购买布料中,棉布仍占50%以上,但化纤布的购买量在逐年增加。1983年广东取消“布票”,农民购买布料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均购买棉布1. 71米,比1982年减少30%,所占的比重下降为49.9%;化纤布1. 27米,增长27.6%,所占比重上升为47.5%。1984年以后这种增减变化趋于继续。1992年人均购买布料2. 12米,其中:棉布占15.6%,化纤布占80.2%。人均购买棉布现金支出2. 37元,其中购买成衣现金支出占75.1%;购买化纤布现金支出17.38元,其中购买成衣现金支出占84.2%;购买呢绒和绸缎现金支出0. 99元,其中购买成衣现金支出占83.8%。农民衣着消费变化的另一个特点是,由开放改革前的单一化转向多样化,一般的家庭都备有四季衣服,不少男青年拥有西装、时装、皮鞋,女青年拥有西装、裙子、皮鞋等,衣着日趋城市化。
3. 由自给性消费为主转向商品性消费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农村商业网点有所增加,但仍然偏少,而且分布不合理,加上农民现金收入水平低,家庭生活消费长期处于自给半自给状态,商品性消费水平低。1957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品支出中,商品性消费占47.4%,自给性消费占52.6%,到1978年商品性消费所占比重上升为49.2%,自给性消费所占比重下降为50.8%。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商品性消费比重逐步提高,1992年商品性消费所占比重上升为74.2%,自给性消费所占比重下降为25.8%。
4. 由主食型结构转向副食型结构。80年代前,农民一直致力于解决温饱,谈不上吃好。开放改革后,农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食物消费结构由主食型结构向副食型结构转变,其主要标志是:1981年农民人均食品消费中,副食支出所占比重(29. 0%)首次超过主食支出所占比重(23.0%)。这表明,随着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民开始从吃饱向吃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