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1978年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1978年后

(二)1978年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云南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点由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和带领群众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时期,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云南农村经历了政社分开和撤区建乡的两次体制改革。省委始终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到重要位置上来抓,着力于党员队伍建设和支部班子建设,使党员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人,党支部成为稳定农村、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坚强堡垒。
1.纠正冤假错案。“文化大革命”中,云南地下党、“边纵”被列为专案审查,强加了许多诬蔑不实之词,株连面很广,连许多支持过地下党和“边纵”的爱国进步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士也受到冲击,造成不良后果,影响极为恶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党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过问,中共云南省委对地下党、“边纵”的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认真复查,作出了实事求是的结论和评价。1982年2月6日,中共中央在云南省委的“复查报告”批示中说:“云南地下党和‘边纵’在远离中央的边疆民族地区,艰苦奋斗,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成绩,为解放云南作了贡献。”省委的复查报告、中共中央的批示,作为中共云南省委[1982] 31号文件传达贯彻。文件对农村党员明确规定:“解放初期,被停止活动或解散了的基层组织的党员,表现好,在土改、合作化中已重新入党的,应承认其原来的党籍;至今未重新人党的,不再恢复党籍;现在申请入党,具备党员条件的,可以重新入党。”
1982年,中共云南省委成立了落实地下党、“边纵”政策工作小组,由朱家壁同志负责。省委和各级党委努力贯彻[1982] 31号文件,拨乱反正,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据1985年底的统计,累计复查数达23 501件,占应复查数的92.3%,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恢复了云南地下党、“边纵”的本来面目。
2.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1)做好农村党员的教育工作。1980—1983年,云南广大农村以党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为基本教材,对广大党员进行教育和训练,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进行学习讨论,联系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党性,提高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本领,对农村党员重点抓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致力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教育。1983—1987年,全省自上而下分三期五批开展整党,在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和彻底否定“两派”(对立的两派群众组织)的教育,进行党性、理想、宗旨教育,全省农村1 680个区(镇),13 340个乡的党员参加了整党。从1990年冬开始,用了两年时间,在全省农村普遍开展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通过进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社会主义性质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进一步占领了农村阵地,密切了党群关系,推进了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随后,结合学习中共十四大报告和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在全省农村再次掀起了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潮,开展了“解放思想奔小康”大讨论。1994年,省委组织部发出《从边疆民族地区党员实际出发,改进和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的文件,提出要引导和教育党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素质,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同时积极改进党员教育方法,从1994年起的4年时间,云南农村对党员集中开展了四个方面的教育:
❶进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
❷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
❸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党性教育;
❹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爱国主义教育。
(2)加强对农村党员的管理。1978年始,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落实农村基层干部政策的几点意见》精神,在云南农村,本着“有反必肃,有错必纠”的方针,对“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划线站队”、“清队”、“政治边防”等运动中,以及“文化大革命”前的“四清”、反右倾、整风整社等运动中的冤假错案,进行落实政策,全面复查和平反了一批冤假错案。1988—1991年,云南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把民主评议和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结合起来,进而转为每年搞一次,并形成制度。通过民主评议党员,一些软弱涣散的党支部领导班子得到整顿,广大党员受到了新时期党员标准和党的基本知识再教育,妥善处置了少数不合格党员,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991年始,在农村开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目标管理试点,从政治态度、党内生活、遵纪守法、本职工作和模范作用等5个方面制定目标。经过几年努力探索,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普遍建立了“双目标”管理制度,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据1994年底统计,农村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员中,目标管理的普及率分别达到75%、96%、83%、93%,到1999年已基本实现“双目标”管理。1995年初,针对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越来越多的情况,在全省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党员可持证在外出所在地或单位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此同时,针对农村中发展党员的数量与其他行业发展党员的比例不协调,呈下降趋势,造成党员队伍老化的实际,注重在农村生产一线发展党员,把培养优秀中青年农民和村社干部入党作为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3.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坚强堡垒作用。
(1)加强班子建设,整顿农村基层党组织。1977—1978年,结合“揭批查”运动,云南农村对70%左右的大队党支部进行了整顿、改选,对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普遍进行了调整。经过两年工作,到1981年,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有公社党委1 422个,大队党总支245个,大队党支部22 164个。农村党员622575名。1982年,针对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省集中整顿了农村后进党支部,对问题多或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2 697个大队党支部、105个公社党委进行了整顿,重点解决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1986年,全省又一次在农村进行整党,本着“既要解决问题,又不要搞乱”的原则,按照干部队伍“四化”的要求,调整充实了部分党支部班子,重点调整改进了农村中党的基层组织的设置,在乡(公社)建党委,行政村(生产大队)建党支部,以村民小组(生产队)为单位划分党小组,同时对乡(镇)办企业、经济联合体的党组织设置作出规定。由于落实了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村普遍出现了大好局面,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相当数量的党支部工作不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据1990年对13 750个农村党支部(总支)分析,好的占36.91%,一般的占51.72%,差的占11.37%。形成后进支部的原因大体有四个方面:
❶支部班子不团结,内耗严重,形不成核心;
❷支部书记素质差,有的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组织领导能力弱。有的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有的私心严重,甚至以权谋私,失去了威信;
❸制度不严,管理混乱,党内组织生活不正常;
❹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办法。针对这些问题,全省各地从“治软、治散、治乱、治穷”入手,于1990—1992年对农村1 564个后进党支部进行整顿。地州市、县共抽调4 500多名干部派往后进村党支部帮助工作。整顿后,有一定起色的占50%,转变比较明显的占40%,另有10%成效不大。这次整顿主要解决了“三散”(组织涣散、干部懒散、纪律松散)、“四差”(干部作风差、党员作用差、群众收入差、村容村貌差)的现象。广大党员受到了系统的“三基本”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调整充实了领导班子,完善了制度,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加强党支部制度建设。1980年6月中央组织部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明确提出,要切实把工作着重点放在领导农业生产建设上来,把生产的发展和社员物质文化生活改善作为做好支部工作的主要标志。依照《条例》的要求,全省农村党支部逐步恢复、建立了党的组织生活制度。1990年始,云南用两年时间,在农村把“三会一课”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普遍建立健全起来。同年11月,省委组织部决定在农村开展基层党组织目标管理试点工作。1991年4月印发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十项制度》,1992年4月,正式印发基层党组织目标管理的意见,农村党支部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4.认真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1994年9月,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对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农村党支部,要派出专门力量进行整顿。同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是村,要实现“五个好”的目标:
❶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尤其有一个好书记,是关键;
❷培养锻炼一支好队伍,是基础;
❸选准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是中心;
❹完善一个好的经营体制,是动力;
❺健全一套好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在村建“五个好”和乡镇“六个好”的目标建设中,落实好中央指示精神,县委书记是村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从根本上真正解决好“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
根据中央的这一要求,云南省委决定从1994年冬起,用3年或更多一点的时间,分期分批,从省、地、县党政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每年抽调1.2万人以上干部组成工作队进驻乡村。每期用近一年的时间,按照宣传调研、组织实施、总结验收评比表彰三个阶段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主要任务是遵照中央提出的“五个好”的目标和省委提出的“抓党建,创五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指导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好班子、选准路子为重点,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原则,紧密联系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1994—1999年的5年间,共抽出6.6万余名干部分五批到1.1万个行政村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经过5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对少数不适应工作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据1997年的统计,共调整党支部委员10 859人,其中党支部书记4 966人,一批年轻、有文化、工作能力强、深受群众拥护的党员被选进党支部领导班子。增强了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各级党组织还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吸收了一批优秀分子入党。据1997年的统计,1995—1997年3年中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81 391人,发展党员106 058人,初步改变了农村“两偏三少”(年龄偏大、文化偏低、青年党员少、妇女党员少、任职党员少)的情况。在发展的新党员中,年龄35岁以下的有75 501人,占发展党员总数的71.2%;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78 893人,占74.4%;妇女党员20 429人,占19.3%;少数民族党员34296人,占32.3%;行政村、村委会和合作社干部38 097人,占35.9%。党员空白社由“村建”前的20 842个减少到12 478个。党员素质的提高,结构的改善,任现职的增多,为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落实提供了组织保证。
(2)帮助村社选准一条经济发展的好路子。经过“村建”,各地都注重优化产业结构,选定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适应市场需要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骨干产业,并按确定的路子逐年分步实施。到1997年,通过多种渠道,全省3年投入“村建”配套项目资金28亿元,其中财政投入11.6亿元,部门投入5.6亿元,贷款5.2亿元;发动农民投劳2.7亿个。共建成人畜饮水工程29 719件,架通输电线路25 169千米,新建桥涵15 672座,新修乡村公路54 380千米,新建小水窖21.7万个,改造中低产田地27.4万公顷,新建、维修文化教育设施26 711件,良种推广176万公顷。
(3)集体经济有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势头,为解决一些行政村“有钱办事”的问题奠定了基础。1994年全省有村级集体企业19 764个,1997年发展到35 432个。其中,有一定规模,每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有1 820个,比“村建”前增加567个。“空壳村”从“村建”前的6 205个减少到3 840个。全省村级“有钱办事”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4)建立健全一套好的管理制度。本着“简明、规范、易行”的原则,帮助乡村建立完善了各种制度。基层党组织普遍建立完善了《党委工作责任制》、《议事、表决制度》、《民主生活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和党员干部轮训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具体实施,推动了农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效地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主要年份云南省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情况,见表10-1-1。

表10-1-1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情况

年份基层党委
(个)
党总支
(个)
党支部
(个)
党员总数
(人)
1955
1960
1965
1971
1975
1980
1
1 004
168
1 103
1 049
1 417
87
1 642
213
104
290
274
6 910
18 145
10 648
13 970
19 178
21 735
98 479
294 679
281 468
451 579
1985
1990
1 379
1 591
1 288
1 738
25 051
29 224
664 960
19971 5793 30636 554920 547
☚ (一)1978年前   第二节 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
0000084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