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机械作业。黑龙江省农村50年代只有机械翻地, 播种小麦和脱谷。60年代机械作业扩大到大田播种和中耕。70年代普及到粮油加工。80年代发展到收获、运输以及林、牧、副、渔的一些领域。1985年全省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5.5%, 居全国首位。1995年增加到78.5%, 退居全国第2位。国营农场建场后, 即使用机械作业, 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
1.机耕地。全省1952年机耕面积10.8万公顷,主要在国营农场。1957发展到84.3万公顷, 占耕地面积11.2%, 其中农村21.4万公顷, 占农村耕地的3.1%。1982年发展到6 592万公顷, 占耕地面积75.6%, 居全国第1位, 其中农村机耕地436.5万公顷, 占农村耕地68.5%。1985年,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 地块变小, 大型机械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机耕地面积下降到占耕地面积的65.5%, 机耕面积占全国机耕面积的15.5%, 仍居全国首位。1995年全省机耕地达1 733.3万公顷, 占全省耕地的78.5%, 占全国机耕地面积的13.2%, 仍居全国第一。
2.机械整地。包括翻地、耙地、深松、起垄、镇压等项作业。50年代全省每年使用机械翻地66.7万公顷左右, 占耕地面积9%, 主要用于播种小麦。60年代, 全省平播大豆增加, 机械翻地面积增加到200万公顷, 占耕地的28%。70年代, 农村推广机械平翻打垄播种大田, 或在平翻地上随播随起垄, 平翻后起垄, 翻地面积扩大到466.7万~533.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 其中农村翻地333.3万公顷, 占耕地的55%。全省推广深松耕法后, 翻地面积减少, 1985年机械翻地428.8万公顷, 占翻地面积的87.5%。1995年机械翻地439.2万公顷, 占翻地面积的95%。
翻后的地用耙耙地, 根据黑龙江省的特点, 一般土壤用轻型圆盘耙, 粘重土壤用重型圆盘耙或重型缺口耙。50年代推广耙茬耕法后, 农业社在大豆、土豆等软茬地上, 只耙不翻, 起浅耕作用, 有利于灭草保墒。在干旱地区, 为防止土壤水分散失, 有的也采取了只耙不翻的做法。1985—1990年, 全省每年用机械耙茬的面积都在133万公顷左右。到1995年全省机械耙茬达到175万公顷。
1973年开始试验在播种和中耕农具上安装深松铲,进行深松作业, 松深达25~30厘米, 打破了铧式犁多年耕翻形成的犁底层,但不打乱土层, 有利于抗旱保墒。1978年全省推广面积达333.3万公顷, 占耕地面积的38.4%。农村实行承包制后, 深松面积减少, 1990年只有84.9万公顷, 占耕地面积的9.6%。到1995年机械深松面积达149万公顷, 在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地区已形成以垅作为基础, 以深松为主体,松、翻、耙相结合的轮耕制, 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法,把平板式耕层构造变成立体耕层, 使土层有虚有实,但土层不乱, 蓄水保墒, 增加肥力释放, 有利于增产。
3.机械播种。50年代机械播种面积只有66.7万公顷左右, 60年代发展到200万公顷, 70年代增加到400万公顷, 1985年达到474万公顷, 占播种面积的55.2%; 机播面积占全国机播面积的35%, 居第1位。1990年机械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到545.7万公顷, 占播种面积的64%; 占全国机播面积的25%,仅低于新疆, 居全国第2位。1995年全省机播面积达587.3万公顷, 占播种面积的67.9%。
机械播种旱田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平播种, 另一种是垅播种。所谓平播种是用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在平翻地上条播。全省国营农场的小麦和大豆全部采用机械平播。农村小麦和亚麻大部分也采用机械平播。行距从大垅的70厘米左右缩小到7.5~15厘米, 每亩小麦保苗株数从15万株增加到30万~40万株。密度均匀, 深浅一致, 充分利用地力, 发挥了群体增产优势。60年代加上施肥箱后, 播种同时施种肥, 提高了播种质量。70年代全省平播小麦、大豆、谷子、高粱、玉米、向日葵等作物266.7万公顷, 1985—1990年扩大到333.3万公顷。
垅播,50年代农村用畜力破茬, 拖拉机挂大犁掏墒, 拖拉机挂大犁打垅, 人工埯种,人机畜结合进行垅上播种, 加深了耕层, 加快了扣地进度。70年代用扣种机、龙江-1号播种机和七铧犁加播种部件,将开沟、点种、覆土、镇压等6道工序一次完成, 实现了机械垅上播种。80年代, 用精密播种机和气压式播种机可以做到单粒点播, 播种深浅一致, 覆土均匀, 镇压实, 省种省工。每公顷节省良种15~22.5公斤。1985年全省机械垅上播种达120万公顷, 其中播种玉米43万公顷, 占玉米面积的26.3%, 播种谷子30万公顷, 占谷子面积的44.6%, 播种高粱8.7万公顷, 占高粱面积的37.5%。1990年机械垅播面积扩大到200万公顷, 其中精少量播种103.6万公顷, 机播玉米增加到93.3万公顷。1995年, 全省共完成精少量播种面积287.9万公顷, 玉米催芽机播种面积为25.9万公顷, 机械铺膜面积达8.78万公顷, 机械化程度为34.6%。
水稻机械播种 (插秧)。50年代主要在国营农场采取机械旱直播。60年代引进插秧机, 因育苗仍采取人工方法, 秧苗素质差, 不适于机插, 未能推开。80年代利用棚盘育秧, 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苗齐、苗壮, 适于机插。1990—1995年全省水稻机械插秧扩大到16.9万公顷左右, 占水稻面积的25.4%。
4.机械田间管理。主要是机械趟地、除草、施肥、植保等项作业。1958年黑龙江省农村开始用拖拉机带大犁趟地, 每作业班次, 热特-25趟地5.3公顷,东方红-75趟地7.3公顷。1964年以后, 用七铧犁趟地。机趟地比畜趟地深6~9厘米, 做到以趟代铲,同时, 又增加了铲趟遍数。全省1985年机械趟地333.3万公顷, 占中耕面积的60%以上, 1995年增加到418万公顷, 机械化程度达76%。
除草有机械和药剂两种。50年代全省国营农场使用的万能中耕机上的翼形齿可以铲除垅帮草。70年代在农村先后推广苗间除草机, 因除草时机械不易掌握, 伤苗率高, 未能普及。喷洒药剂除草, 50年代在黑龙江省开始试用, 因喷洒机械未过关, 未能推广。60年代试用飞机喷药灭草。70年代大面积推广使用大型喷雾机, 为水稻、小麦、大豆喷药除草, 面积达66.7万公顷以上。1983年全省药剂灭草面积达到233.3万公顷, 其中用机械喷药146.7万公顷, 机械化程度达62%。1984年国营农场用飞机喷洒面积达26.7万公顷。1985年以后, 国营农场采取机械与药剂并重, 药剂除草93.3万公顷, 机械除草66.7万公顷。
机械施肥。黑龙江省在50年代播种时施种肥。70年代在中耕机上配施肥箱, 用机械追肥。80年代改革成功的滑刀式、圆盘滚动式、立刀式和凿形铲式4种施肥部件, 可以施底肥、种肥和追肥。用机械深施肥, 减少了化肥挥发和流失, 避免烧苗, 有利于作物根系吸收, 可提高肥效30%, 增产10%~20%。1985年全省深施肥达200万公顷以上, 1990年仍保持196.7万公顷, 1995年完成化肥机械深施面积286.7万公顷, 完成秸秆根茬粉碎还田面积61万公顷。
5.机械收获。50年代黑龙江省主要在国营农场推广应用, 当时农场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和大豆。农村使用机械收获甚少, 到1970年机收面积只有2万多公顷。80年代国营农场使用玉米收割机收获玉米。同期农村机械收获在边境、麦豆产区发展也较快。1982年全省机械收获面积达244.5万公顷, 其中农村有66.7万公顷, 机械收割比人工收割, 每亩减少损失15%~20%, 深受群众欢迎。到1995年全省机收面积252.7万公顷 (其中农村有106.4万公顷),机械化程度达到31.6%, 占全国机械收获面积的26%, 居全国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