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旱作农业技术研究
陕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 北部有著名的毛乌素沙漠和千沟万壑的黄土丘凌, 中部有日渐支离破碎的渭北高原与河谷阶地, 南部为绵延千里的秦巴山地,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4万平方公里, 为总面积的68%。全省各河流年平均输沙总计达9.12亿吨, 如加上推移质可达10亿吨, 接近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1/5。陕北、渭北两大块是我省潜在的商品农牧业基地, 而土地瘠薄, 干旱少雨又是制约这一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杨凌农科城针对黄土高原和干旱半干旱地区改造的需要, 设有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省农科院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西北黄土高原农业测试中心和中国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四个单位。从事该项研究的科技人员达500多人, 其中高级科技人员100多人, 内有中科院院士1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几十年来, 各科研单位和试验场站, 通过试验示范、定位观察和室内的研究分析, 为治理黄土高原和改造干旱半干旱地区面貌, 进行了一系列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专项治理措施效益、旱作农业技术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试验研究, 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从50年代中期成立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起,广大科技人员就积极参与国家和陕西省多次组织的大型考察、规划和水土流失区划工作。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按照水土流失特点和自然差异, 针对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 推广了许多新的治理技术。60年代初, 他们又深入十年九旱的陕北榆林, 同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共同探索治理沙漠的途径。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 采用了 “一封禁、二障蔽、三栽种”等生物治沙配套技术和机械推沙、引水拉沙造地等工程治理技术, 开展了群众性的治理荒沙活动。70年代, 中科院水保所孙林夫高级工程师主持黄土高原飞播造林种草获得成功, 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受到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在总结过去飞播造林种草经验的基础上, 该所金招寿副研究员主持的 “榆林地区飞播造林技术”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大大加快了治理步伐。并已在我国北方11个省、区大面积推广33.3多万公顷, 有20多万公顷已成为郁郁葱葱的林地和草地, 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继之又开展的陕北风沙区植树种草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 毛乌素沙地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等, 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30多年的努力,榆林地区的林木覆盖率提高到54.3%, 林草覆盖率提高到73.9%, 流动沙丘逐渐变为固定和半固定, 沙进人退逐渐变为人进沙退。风仗沙势, 沙助风威, 肆意侵害农田、住宅的现象大大减弱, 茫茫沙海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新农村、新绿洲, 沙区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有96%的贫困户跨入温饱行列。榆林治沙的成就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近年来,先后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及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官员考察后, 对榆林治沙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称榆林治沙创造了奇迹, 是在全世界做出了典范。
继 “七五” 期间, 国家在西北黄土高原设立的11个定位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 由杨凌农科城各单位承担的陕西米脂、长武、淳化、安塞、乾县和宁夏固原6个试区的黄土高原区域治理攻关项目圆满完成之后, “八五”期间, 农科城各单位又继续在此承担了国家下达的攻关项目。通过组织多学科、多专业科技人员与当地干部、群众相结合, 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 开展联合攻关, 各试区的研究工作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由省农科院朱象三研究员主持的米脂泉家沟试区, 建设基本农田, 提高粮食单产,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牧, 建立起土地合理利用、农林牧合理布局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体系——泉家沟模式, 为黄土高原丘凌沟壑区农业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树立了样板。参加北京——西安1991年 “国际黄土高原科学讨论会” 的中外专家们, 通过现场考察, 亲眼看到了世界黄土高原的绿色希望。并一致认为 “泉家沟模式”是一个高效能的农业生态体系, 对世界同类地区有着普遍的推广意义和指导价值。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由中科院水保所李玉山研究员主持的长武王东沟试区, 按照 “农田上原, 果树下坡” 的原则, 把路、水、田、林、果有机地结合起来, 寓治理于开发之中。形成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黄土残塬区农业综合开发治理模式。这些模式树立了不同类型区域综合治理的样板, 为全面治理黄土高原提供了科学依据。以试区为源, 向面上辐射, 推动了黄土高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该项目 “八五”末已通过全面验收, 试区内人均粮食由200多千克增加到546.4千克, 人均纯收入由300多元增加到1 336元,林草覆盖率达47.3%, 水土流失治理度达58%, 总效益达27.7亿元, 使黄土高原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同时取得了13个单项研究成果, 有6项成果居世界先进水平。该项目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了探索渭北旱作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农科城各单位抽调精兵强将, 从80年代起, 经过 “六五”、“七五”、“八五”连续不断地蹲点深入研究, 先后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了100多项规范化旱作农业技术。省农科院高级农艺师李立科主持的合阳县甘井乡旱作农业基点, 研究提出 “以肥调水, 全程覆盖, 提高降水利用率”等整套旱作农业生产技术, 使小麦亩产由1980年的50多千克提高到200千克以上, 有0.6多公顷试验田获得了小麦亩产400千克的好收成, 为渭北旱原小麦高产再高产创出了 一条新路子, 创造了我国雨养农业的新的发展模式。获1993年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
另外, 在渭北、陕北旱区发展苹果、烤烟、红枣、沙棘、仁用杏、马海毛、黄牛改奶、肉役兼用型良种牛等产业方面, 农科城的科技人员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取得了瞩目的社会、经济效益。以洛川、白水、淳化、旬邑、礼泉、彬县、长武等县为主, 全省苹果已发展到44.6万公顷, 人均占有苹果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1位, 成为仅次于山东的全国第二苹果大省。延安、洛川、淳化、铜川等县市已被农业、外贸、商业三部定为外贸苹果生产基地。苹果的发展不仅促进果农致了富, 而且已成为苹果主产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省农科院铙梓云研究员主持的渭北旱原烤烟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和 “陕西省烤烟区划调查”, 为渭北烤烟基地县建设和发展烤烟生产,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技术难题。从而使陕西省烤烟种植面积由1980年的0.31万公顷, 总产量5.5万千克,发展到1996年5.4万公顷, 总产100万千克。实现利税14.8亿元, 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使陕西烟叶生产跃居全国第6位。一些烤烟基地县烟叶税收已成为当地的主要财政来源, 烟农净增纯收入1.5亿元, 使数以万计的种烟户从贫困走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