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新技术研究
1.原子能利用。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利用原子能进行多种农作物及果树、林木、蚕桑、水产的诱变育种研究, 培育出一批优良品种及大量变异材料, 先后选育出20个农作物新品种 (系), 其中小麦 “湘原2号”、水稻 “辐晚23”、“湘早糯1号”, 茶叶 “辐丰20”、“辐高136”, 苎麻“湘苎2号” 等, 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湘早糯1号” 的选育成功,成为早糯生产中的佼佼者, 年种植面积达到6.67万公顷以上, 增加效益近千万元。
利用原子能开展低剂量刺激增产, 辐照昆虫不育以及对肉类干腊制品、柑橘等鲜果、大蒜、酱菜、五香干、中成药等进行贮藏保鲜, 杀虫灭菌和商品养护及改性等研究, 取得了一定成效。
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 先后在土壤肥料、作物营养代谢、稀土元素对作物的利用、杂交水稻无机营养的生理研究、吨粮栽培技术、含铀磷肥对环境的影响等多项研究, 获得多项成果, 其中稻田有效磷含量与水稻磷素营养的研究, 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
2.激光技术。湖南省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1980年完成“激光诱变谱的初步观察” 的研究, 为激光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1982年, 该所应用氦、氖、二氧化碳、氮分子、氮离子等激光, 对10多个水稻品种进行激光诱变, 培育出一批新品种, 其中湘激76-163单季公顷产6 705千克, 1982年参加全国省级鉴定, 居第一名。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应用荧光扫描并结合酯酶同工酶分析对杂交水稻种子纯度鉴定技术进行研究, 成功地对我国9省65个市 (县) 1 700多批杂交稻生产用种进行纯度测定,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植物细胞工程。
(1) 水稻花培育种。1975年, 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开展水稻花粉培养试验, 利用N6作诱导培养基, 用MS作分化培养基, 先后接种千重浪、湘矮早4号及辐射处理, 培养杂交水稻等材料的花药3 900多管,共10万余枚, 从中诱出愈伤组织3 600多块, 出苗7 700株。并提出95%的花粉株系, 在遗传上是纯合的, 花培二代植株不同基因花粉粒之间没有竞争。
(2) 植物组织培养。1978—1981年, 湖南省作物研究所开展油菜子房的离体培养, 共获五批次, 接种1 000多管离体子房, 均得到成熟种子, 远缘组合亦获得种子, 发芽率均在95%以上。
(3) 细胞融合与基因工程。1984—1996年, 湖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室与中国遗传研究所合作研究农作物细胞融合, 利用原生质体培养烟草, 获得再生苗,并获得辣椒和油菜的原生质体愈伤组织。湖南省农科院与复旦大学遗传所合作, 进行了正常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线粒体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