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饲料作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饲料作物

(三)饲料作物

饲料作物在云南历史上没有明显区分,基本上是人、畜兼用两元结构。主要有玉米、薯类、稻谷、小麦、蚕豆等粮食作物,荞麦、大麦、燕麦及高粱等谷物类杂粮,大豆、豌豆、绿豆、刀豆、芸豆和绿肥等,此外,稻谷、玉米、薯类、蚕豆、小麦等作物的部分秸秆及其加工副产物如糠、麸和部分蔬菜如牛皮菜等,也是重要的饲料资源。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近年来饲料作物在种植业中占有一定比例,1999年全省饲料作物播种面积34.43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3%。
1.饲料作物和秸秆。新中国成立前,云南社会形态复杂多样,文化、经济十分落后,畜牧业多数处于粗放的原始饲养状态,饲料作物不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料作物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了增加粮食作物用作饲料外,50年代曾大量推广种植高产饲料作物蕉藕(芭蕉芋),70年代大力推广种植聚合草,以解决饲料不足的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饲料作物逐年增加,饲料用粮食1995年为268.28万吨,比1991年增加14.65%,其中以玉米用量最多,1995年达170.9万吨,其次是薯类,1995年达55.63万吨(见表5-2-13)。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作物秸秆的产量也不断增加,为云南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据省农业厅土肥测试中心1990年调查,全省主要作物秸秆(含绿肥)总量达1 566.5万吨,其中作物秸秆饲料利用率以蚕豆最高,达84.7%,蚕豆茎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是生猪和牲畜的重要饲料,滇西等地州有打鲜枝喂牛、生猪的习惯,滇中等地州收豆打糠作为优质饲料,其次是薯类,达66.3%(见表5-2-14、5-2-15)。

表5-2-13 “八五”期间云南省饲料粮食用量

单位:万吨

年 份玉米稻谷小麦蚕豆薯类杂粮合计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50.08
136.10
144.56
166.20
170.90
10.34
10.00
9.60
10.20
10.30
11.51
12.76
13.60
12.40
13.85
8.77
8.98
9.20
8.60
9.50
48.76
46.55
51.73
55.00
55.63
4.55
7.76
7.80
7.95
8.10
234.01
222.15
236.49
260.35
268.28
注:
❶不含省外调入饲料用粮,薯类已折原粮;

❷省畜牧局提供。1995年以后数据未统计。

表5-2-14 云南省1990年作物秸秆饲料利用情况

种类资源量
(万吨)
利用率 (%)
平均山区半山区坝区
稻谷秆
玉米秆
小麦秆
蚕豆秆
油菜秆
薯类秆
509.4
350.8
117.5
43.6
15.0
20.2
53.3
34.7
38.7
84.7
18.8
66.3
61.7
45.5
51.0
82.3
1.7
57.2
56.4
36.4
38.5
83.2
9.3
60.0
41.7
22.3
26.7
88.7
81.9
81.8
平均 37.137.435.538.3
绿肥510.031.343.831.318.7
注:据1990年省农业厅土肥测试中心调查。

表5-2-15 90年代云南省秸秆青贮与氨化情况

单位:万吨

秸秆处理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
青贮
氨化
57.20101.50
0.15
150.66
0.91
215.20
5.25
286.70
21.50
330.40
54.40
404.98
95.76
443.35
123.82
500.79
144.99

注:省畜牧局提供。
2.绿肥。云南历史上有种植和利用绿肥的习惯,但数量少。新中国成立前,绿肥种植面积不到2 000公顷。新中国成立以后,绿肥面积有了较大发展,50年代末已达到1万公顷,60年代前期,从省外引进大批绿肥品种,并制定了利于发展绿肥生产的政策,绿肥面积迅速扩大,1966年全省绿肥种植面积达32.36万公顷。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绿肥面积大幅度下降,直到1982年以后,绿肥面积才开始逐年回升。特别是近10年来,大力发展绿肥种籽基地,实施绿肥“丰收计划”,发展绿肥培肥改造中低产田地,云南绿肥生产有了较大突破,到1997年,绿肥种植面积已达到44.83万公顷(见表5-2-16)。目前,云南绿肥主要品种有34个,在统计上常分为冬绿肥、水生绿肥、短期绿肥等,其中冬绿肥所占比重最大。绿肥生产为农业和畜牧业提供了大批有机肥料和饲料,为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表5-2-16 主要年份绿肥种植面积

单位:万公顷

年份绿肥
总面积
其 中
冬绿肥绿萍短期绿肥
1950
1957
1966
0.20
0.80
32.36
   
1975
1980
8.56
6.11
7.49
5.61
1.07
0.49
 
1985
1990
1995
1997
8.38
17.17
40.20
44.83
5.23
11.39
29.16
31.13
2.58
3.29
3.98
4.68
0.57
2.49
7.06
9.01
☚ (二)经济作物   (四)热带亚热带作物 ☛

(三)饲料作物

(三)饲料作物

苜蓿早在汉朝就有种植。新中国成立后,人工种草又有新的发展。各地先后引种和种植新疆大叶苜蓿、晋南苜蓿、草木樨、沙打旺 (地丁)、禾本科牧草等品类。张家口、承德等北部高寒地区重点发展耐寒性较强的披碱草、羊草等禾本科牧草及草木樨、沙打旺等。1978年沽源县被列为全国旱地人工种草试点县,1981年全县播禾本科牧草0.97万公顷,到1985年达到2.4万公顷。河北省平原农区,特别是衡水、沧州两个位于黑龙港地区的市,利用瘠薄旱碱地,大力发展苜蓿。衡水地区实行 “三三”制,即1/3土地种粮食作物,1/3土地种经济作物,1/3土地种饲草。全区已建起了几十个家庭牧场,种植苜蓿。沧州地区推行 “一一五二”制,即一人一亩口粮田,一人一亩经济作物田,一人五分饲草地,一人二分蔬菜田。1988年统计,全省人工种草23.14万公顷,其中,张、承两地种草7.72万公顷。
1981年开始用飞机播种饲草作物。首先在张家口地区的赤城县、承德地区的丰宁县和石家庄地区的平山县试点飞播。1985年飞播点增加张家口地区的尚义、康保县,此后又增加秦皇岛、廊坊、沧州、衡水等地。1988年全省飞机播种饲草作物累计面积3.34万公顷,成苗面积2.52万公顷,占飞播面积的75.6%,累计保留面积2.03万公顷,占成苗面积的80.6%。飞播饲草作物品种主要是沙打旺、草木樨和胡枝子。
为了筛选适合平原地区种植的饲草作物,由美国引进的 “冬牧70” 黑麦草,适宜做棉田的冬春填闲作物。南宫县1995年秋播种黑麦草26.67公顷,1996年4月收获,平均公顷产鲜草48 750千克,折干草985千克。干草含粗蛋白12%左右,相当于玉米籽粒的1.5倍,每公顷黑麦草可抵顶22 200千克玉米的饲料价值,同时还不影响下茬棉花的产量。
90年代以来,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可做饲草、饲料的农副产品增加较快,饲草播种面积逐年减少。1994年为2.78万公顷,1995年为1.82万公顷,1996年仅播种1.37万公顷。

☚ 3.脆瓜   (四)绿肥作物 ☛
0002422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