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集美大学水产学院
1972年, 上海水产学院奉命迁到厦门,改称厦门水产学院,学院座落在风景秀丽的集美学村。集美学村是我国水产教育发祥地之一。早在1920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即在集美学校创办水产科,以后几经变迁,为厦门水产学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迁址当年开始招收渔业机械、制冷工艺、淡水养殖3个专业学生,共100人。以后逐渐增设了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资源、水产品加工工艺、罐头食品工艺、渔船动力机械、渔业电子仪器及渔船船体设计与制造,共11个专业;并按学科分设了水产养殖系、海洋渔业系、水产加工系、渔业机械化系、船舶制造系,还有基础课部、马列主义教研室。
随后几年,厦门水产学院的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在这期间, 共招收3年制学生894人, “社来社去”学生106人。粉碎“四人帮”后,学制恢复为4年。
1977年以前,厦门水产学院属福建省领导,面向全国招生;1978年起,归属国家水产总局和福建省双重领导, 以国家水产总局为主。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上海水产学院和续办厦门水产学院,学院一分为二,两院于1979年12月起各自独立办学。
初分校时,只有渔业机械、渔船动力机械、渔业电子仪器、渔船船体设计与制造4个专业及其学生留在厦门水产学院。1981年增设制冷工艺、海水养殖2个专业。1982年1月,学院设4个系、8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学制4年。此外,设置食品检验、工业管理工程、水产品贮藏与加工、外经财务会计等8个2年制、3年制的专科专业。1987年,经农业部教育司批准,开办夜大学,设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电子产品及测量技术、企业管理工程、财务会计4个专业。1984年成立“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厦门水产学院分院”,担负部属系统企事业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形成了农科、工科、管理学科兼容;本科、专科、继续教育并举的格局。1995年经国家批准,并入集美大学,成为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有水产养殖、机械、电子工程、食品工程、管理工程等5个系。
学院在水产科研方面做出一定成绩。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有3个项目获奖;在福建省科学大会上有18个项目获奖。近年来,在海、淡水养殖方面, 以对虾和经济鱼类(鲷鱼、牙鲆、石斑鱼)为主攻对象,从苗种繁殖、双季养殖技术、饲料开发利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形成系列化研究;并深入生产现场,提供咨询服务,为福建沿海水产业的高速发展作出切实贡献。在水产品保鲜加工方面, 加强对水产加工基础理论探讨和保鲜加工工艺的研究,取得的成果经推广应用,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渔业机械方面,加强适用的节能、助渔、导航产品的研制。自行研制的几种型号定位仪已在南方沿海普遍应用,成为校办电子仪器厂的主导产品。学院与龙海县锦江渔牧公司等合作,进行的“双季对虾养殖试验”, 已获科技成果及显著效益。
1980年以来,学院接待来自美国、日本、苏联、英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学者来访或短期讲学。派出教师赴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泰国、丹麦、挪威、加拿大、奥地利攻读学位、短期进修、参观考察、交流合作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981年创刊的《厦门水产学院学报》,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在1989年度全国优秀编辑质量评比中,获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学院创办初期,使用原集美水产专科学校和集美华侨实习学校校舍。现已建设新校区,校园面积17.8公顷,建筑面积已达7万多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0余万册, 中外期刊1500余种。
学院现设实验室39个。学院的渔业机械厂、食品冷冻厂、电子仪器厂、印刷厂是国家教委评定的合格企业。海水育苗场、淡水养殖场等为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的实习与试验基地。此外,还与莆田、东山、龙海等地的养殖单位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1986年,学院建立了水产生物陈列馆,分鲸馆和海洋生物陈列室两部,有鱼类标本800余种, 具有专业特色与观赏价值。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27人。其中,副教授40人,讲师(含相应中级技术职务)97人,教员29人,助教61人。在校学生1107人。
学院创办以来, 为国家培养了3372名水产专业人才, 他们遍布祖国的27个省、市、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