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防护林
为了改善农业生态条件,保障农业丰收,至1994年,安徽共营造各种防护林147.3千公顷,占林分面积的6.30%,蓄积525.55万立方米,占林分蓄积的6.34%;其中幼林面积87.4千公顷,占59.33%;中龄林44.9千公顷,占30.48%;近熟林8.2千公顷,占5.57%;成熟林4.6千公顷,占3.13%;过熟林2.2千公顷,占1.49%。在防护林中,大部分是淮北农田防护林和江河堤岸防护林。
(1)农田防护林。全省农田防护林,主要集中在淮北平原。一是农田防护林网。在农田四周结合道路、河道、沟渠营造的防护林带,在农田间交织成网。二是农林间作。在农田内间种树木,株行距均较大;还有在靠近村庄附近的农林间作片林,株行距较小。间种树种多为泡桐、白杨。
1953年,砀山果园场及砀山县园艺场在黄河故道上营造的防护林,系农果间作。其主副林带间距:砀山果园场300米×300米,采用乔木(加杨)、亚乔木(小叶杨)、灌木(紫穗槐)桐结合的紧密结构。砀山县园艺场,采用乔木(毛白杨或加杨)、灌木(紫穗槐或蜡条)相结合的结构,林带宽为12米。
全省农田防护林建设给广大农村带来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1995年9月23日全省平原绿化会议统计,共完成农田林网保护面积2 275.3千公顷,占适宜林网面积87.1%;农林间作面积32.9千公顷,占适宜间作面积的83.8%;绿化路、沟、渠66 188公里,占适宜绿化的90.1%。
(2)长江防护林。从1955年开始,安徽在长江堤岸两侧营造防护林,“堤外植树防浪,堤岸栽草防冲,堤内植树护脚取材”。30余年来,共绿化干堤720公里,占干堤总长度的95.2%;栽植各种树木939.2万株,其中柳849万株,其他树种90余万株,初步形成一江、两堤、四条绿色林带。林木总蓄积量67.79万立方米。长江沿岸防浪林的宽度,因滩地宽窄不等而差异较大,一般宽约40~65米,栽树20~30行,最宽的地方栽树100行;最窄处只有10米,仅栽2~4行。防浪林配置较正规,60%按正方形配置,不规划的占少数。同马大堤望江合成圩分段的16.6公里长,宽129米,占地220公顷的林带,外缘为荻柴,内缘为柳树,中间栽池杉,堤身铺栽爬根草,形成多层次、多树种、林草结合,成熟林、中龄、幼龄林并存的长江防护带。
安徽长江沿岸有大、中、小闸坝200多个,其绿化程度不一。裕溪口闸绿化较好。该部南北堤岸、船闸两侧、建筑周围等处都辟建了装饰性绿地和小花园。在中心位置建有花坛、假山,栽植各种树木和花卉,组成了美化和防护效益兼有的多功能的闸坝绿化体系。
(3)淮河防护林。从1955年冬开始,安徽境内沿淮各地政府着手在堤岸栽草护堤。在1957—1983年间,共营造堤岸防护林1 300余公里,占堤岸总长度的86.7%,初步形成了由林、条、草组成的防浪林带。林木蓄积量达15万立方米,年产条类1 000万千克。
淮河防浪林是按照“临河防浪,背河取材”的原则进行绿化布局的。防浪林内缘离堤脚3~5米,林带宽度15~25米之间,栽植树木2~12行。树种以柳树为最多,占林木总数的70.8%;榆树占8.3%;柳榆混交林带和中槐、榆树混交林带占4.2%。背河护堤林宽度,因各护堤段不同而差异较大,一般宽为20米。护堤林树种较多,主要树种有大官杨、泡桐、柳、枫杨、梓树、圆柏以及芦苇等。背河坡面,75.1%的堤段栽植紫穗、爬根草、白蜡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