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蓬勃发展阶段1977—1995年
粉碎“四人帮”后, 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拨乱反正,纠正 “左”倾错误, 普遍恢复、调整和新建科学研究机构, 充实科研人员, 增添仪器设备, 改善科研手段。1980年农业部和原国家农委发出 《关于加强农业科研工作的意见》, 调整了科学研究工作的方向任务,完善职称评定和科技成果奖励制度, 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工作, 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农业 (种植业)。1978年12月重新上收牡丹江、合江、黑河、嫩江、绥化、松花江等6个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合江地区水稻研究所、松花江地区五常水稻试验站。根据科学研究发展需要, 相继成立了大豆研究所、耕作栽培研究所、科技情报研究所、原子能农业利用研究所、农业遥感分中心、品种资源研究室、小麦和马铃薯研究所。加上原有直属所 (站),到1995年已发展到22个单位。有职工2012人, 其中科学研究人员999人, 研究员43人, 副研究员212人, 助理研究员400人。省农业科学院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 着重解决本省生产上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并承担全国性重点科研任务。依据自然条件和经济区域, 对各研究所专业进行调整, 确定各研究所的科学研究重点和发展目标。黑龙江省境内地方还有大庆、伊春和鸡西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和牡丹江4个市均设蔬菜研究所, 这些所均由当地行政领导。在全省统一规划下,以开发研究为主, 为本地服务确定研究课题任务。通过调整, 加强工作, 全省范围内, 减少许多重复研究项目, 形成了 “布局比较合理, 分工明确, 专业配套, 相互协调” 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
这个时期, 在党中央 “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 的战略方针指引下,科技人员加倍努力工作, 培育出适宜黑龙江省南部地区栽培的 “黑农26号” 大豆新品种, 1985年种植面积已达33.3万公顷; 国家认定推广的春大豆 “黑河3号”; 极抗寒李子新品种——“绥李3号”; 丰产优质、多抗性强, 适应性广的 “黑亚3号”; 以及玉米“嫩单3号”、“龙单1号”, 小麦 “克丰2号” 等新品种。完成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和小麦品种抗叶锈病研究成果; 马铃薯脱毒种薯开发与应用研究; 脱锈保鲜参生物综合技术研究; 30%琥珀胶肥酸铜悬浮剂 (DT杀菌剂)应用研究; “七五”期间完成农用稀土化合物的应用研究。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完成了国家 “六五”期间重大科研题——伽玛射线温室及其应用研究, 辐射保鲜人参200万袋, 中药杀虫8万箱, 医疗用品5 000万件, 辐射处理植物、动物、微生物等37个物种, 年为北方4省处理1000—2 000份试材, 社会效益1.3亿元, 出口创汇400万美元。此外, 还进行了脱锈保鲜参的方法及应用研究, 采用脱锈、防腐、抑制酶代谢等综合措施, 解决了脱除鲜参锈菌斑的难题。
2.畜牧兽医。于1972年12月, 恢复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建制, 归省农牧局领导。1969年12月, 省从富裕县收回兽医研究所, 到1978年11月改称为“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除省畜牧研究所、省兽医科学研究所外, 尚有地市级研究所3处: 哈尔滨市饲料科学研究所, 隶属哈尔滨市粮食局; 齐齐哈尔市养鸡研究所; 齐齐哈尔市饲料研究所, 隶属于齐齐哈尔市粮食局。到1990年全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单位共有563人, 其中副研究员以上的46人, 助理研究员250人, 初级研究人员近300人。国营农场系统也设有畜牧兽医研究所 (室)。设在哈尔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是国内规模较大, 人才实力比较雄厚, 仪器设备比较先进, 承担国家重点兽医科学研究项目, 以及畜禽传染病为主的兽医科学试验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养殖研究室, 也在畜牧兽医领域开展了研究。
这个时期全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成果多, 水平高。主要有:
❶中国主要地方猪的种质特性的研究。1979年农业部下达任务, 研究东北民猪、河套大耳猪、姜曲海猪、二花脸猪、嘉兴黑猪、大围子猪、内江猪、贵州香猪和广东大花白猪等10个品种的地方良种猪的种质特性, 明确了中国地方猪种染色体核型, 遗传参数的估测, 杂交性状的遗传方式和杂交优势率。此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畜禽种质的特性研究方面的空白。
❷制定肉脂型猪饲养标准。它是中国第一个 “肉脂型猪的饲养标准”, 填补了国内畜禽营养科学领域一项空白。
❸瘦肉型三江白猪。
❹绵羊精液冷冻保存技术。1974—1982年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研制了羊冻精保护液, 分装剂型、冷冻和解冻方法。同时从多种稀释保存液中筛选出较好的4种, 研制出全套冷冻保存技术程序。
❺畜禽遗传规律及应用。1979—1984年由东北农学院主持, 与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市奶牛研究所17所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协作, 时经5年, 取得两项科研成果: 即畜禽数量性状遗传参数的估测和性状间相关的分析。
❻马传贫免疫中细胞免疫作用的研究。
❼马传贫弱毒疫苗免疫马、驴免疫形态研究。
❽鸡马立克氏病 (MD) 冻干疫苗。1975年,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北京农业大学等6个单位协作, 于1978年研制成功火鸡病毒冻干苗, 效果良好。该疫苗在4℃下可保存6个月, 在-20℃可保存1年。
❾鸡马立克氏病“814”弱毒疫苗。“814”疫苗是国内首次研究成功的MD弱毒疫苗。1983年农牧渔业部批准了MD弱毒疫苗研究成果, 并允许投产。“八五”期间到1995年, 选育出两种杂交瘦肉猪——黑花猪和约克夏猪, 瘦肉率达56%和62%, 日增重均在662克以上。利用生物技术移植奶牛胚胎140枚, 受胎率达39%。
3.农业机械。在加强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农机维修研究所建设的同时, 1980年, 调整农机科研体制, 将松花江、绥化、嫩江、牡丹江、合江5个地区农机科研所收归省农业机械局领导。松花江地区农机所改为省经济作物机械化研究所(1984年撤销), 绥化地区农机所改为省农业机械运用研究所, 嫩江地区农机所改为省畜牧机械化研究所, 牡丹江地区农机所改为省水田机械化研究所, 合江地区农机所改为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研究所。1985年农牧渔业部决定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内成立农牧渔业部北方经济作物机械化试验鉴定站, 承担北方各省经济作物机械部级鉴定。到1990年, 全省农机科研单位共有省属农业机械化综合研究所1处,农机化专业研究所5处,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1处, 6所1站共设专业研究室29个, 科研人员达602名, 占职工人数的60%, 其中, 高级工程师93名, 工程师283名, 技术员222名。承担国家和省下达的有关农业机械各类硬、软件课题的研究和试验鉴定任务。另外, 地区和市领导的农机研究所有黑河地区、哈尔滨市、伊春市农业机械研究所3处。
在这期间, 省内先后研制主要成果有: 为小型托拉机配套研制的2BT-1型通用单体播种机, 深受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欢迎。ZF-6中耕追肥部件安装在七铧犁和龙江1号播种中耕通用机上, 用于大田农作物中耕施肥或整地同时施肥, 为实现施肥机械化创造了条件。研制成功“柴油机使用中机油简易分析仪”, “4125型锯末纸浆机油滤芯” 和“五铧犁技术状态检查方法及工具”, 为部和省制定一些标准 (试验方法), 被正式颁布实施的有17项, 其中部标准6项, 省标准11项。30、60吨玉米种子加工成套设备,于1983年投入使用, 为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陕西、新疆、内蒙、山东、海南等9个省、自治区建立120多座种子加工厂 (省内56座) 及粮食处理中心, 形成1亿公斤年加工能力。
4.林业。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又称中国林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分院。设有林副特产、森林保护、野生动物、林业科学、林产工业、木材采运等6个研究所和3个直属研究室, 5个实验基地, 7个经营性公司, 共有职工1 290人, 其中科技人员640人。含高级职称的112人, 中级职称292人。以应用和开发研究为主, 基础研究为辅, 承担国家、林业部和省内重点科研任务。隶属地方林业系统的黑龙江省防护林研究所, 所址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 共有职工185人(1990年数字), 其中科技人员44人, 含高级职称14人, 中级职称13人, 主要面向 “三北” 防护林建设, 开展了以防护林为主的林业综合技术研究,也为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林业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各科研单位, 认真贯彻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方针, 密切结合生产实际, 从提高生产力出发开展研究。省林业科学院与许多单位合作, 1962—1982年通过试验, 完成“采伐迹地红松植生组综合更新技术”研究, 效果显著。森林保护研究所与第四机械工业部1411所合作。研制出 “地面红外线森林探火仪”, 进一步改善了护林防火监测条件。牡丹江林业管理科研所等单位合作, 1980—1985年研制的 “GS-3型带钢架杆集材架空索道”填补了国内空白。1983年由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等7个单位同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GB6000-85主要造林树种苗木” 项目研究, 确定苗木等级、检测方法、检测规则、起苗、包装、运输和贮藏一系列标准, 对加速实现育苗规范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5.水产。1978年11月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移交国家水产局后, 为适应黑龙江省水产事业发展, 1979年12月建立了黑龙江省湖泊试验站 (设在镜泊湖),1981年10月建立了黑龙江省嫩江水产研究所 (设在齐齐哈尔市), 同年, 建立了黑龙江省省特产鱼类研究所 (设在佳木斯市), 下设大麻哈鱼和鲟鳇鱼试验站各一处。1981年4月, 还建立黑龙江省渔业经济研究所。全省水产科研4所2站编制85人。根据北方气候寒冷, 水域广, 结冰期长等特点, 各专业所站分别承担特产鱼类生态习性种群变化规律, 大中型水域鱼类养殖高产技术, 湖泊水域人工养殖与自然增殖相结合, 开发优质品种, 补充新资源,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等课题研究。这期间, 利用生物增氧促进鱼类安全越冬新技术研究, 制定了《利用生物增氧技术操作规程》, 在哈尔滨地区应用, 平均越冬鱼成活率达80%~90%, 该成果属国内首创。“七五”期间, 黑龙江省鲫鱼种群的遗传特性及其应用研究成果, 为鲫鱼系统分类, 选种育种及开发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虹鳟鱼人工繁殖研究取得进展。1995年培育出转抗冻基因罗非鱼, 还培育成一个速生耐寒鲤鱼新品种。
6.水利。黑龙江省有水利科学研究所和水土保持研究所, 到1990年2个所共有职工423人, 其中高级科研人员46人, 中级科研人员102人。水利科学研究所, 从事农田水利、寒区抗冻、水土结构3个领域多学科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所, 从事各种不同侵蚀类型区水土流失防治、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研究。这个时期, 恢复抗冻试验后,1982年根据全国抗冻技术研究协作计划, 水利科学研究所与哈尔滨理化仪器厂协作, 共同研制出“DM-10冻土模拟试验仪”。1984年 “季节冻土区桩基抗冻技术研究”, 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1986年 “季节冻土区渠系水工建筑物板基抗冻技术措施研究” 以及 “季节冻土区水工档土墙抗冻技术研究”等成果, 在北方的黑龙江省水利施工中应用效果显著。1978年省水利科学研究所与交通部第二航运局科学研究所合作研究, 使喷射泵的最高效率达39.48%。
7.农业气象。80年代初期主要进行农业区划和资源利用研究。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 农业气象科研以产量预报为主, 实现科研、业务、服务现代化。先后建立了黑龙江省农业气象数据库管理系统,农业气象产量预报系统, 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及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区划、服务系统等, 已出版的 《黑龙江省农业气候区划》对指导农业生产上收到良好效果。1980—1991年农业气象产量预报, 准确率达95%以上。
(三)蓬勃发展阶段1976—1995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对小水电建设采取扶持的方针,全省电站和装机容量逐年增加。1976—1980年,小水电装机容量平均每年新增4.8万千瓦,为江西小水电发展最多的5年;1979年一年就新增6万千瓦,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最高年。80年代初,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大发展,掀起了县、乡、村、户办电热潮,这期间虽然受到投资减少等原因影响,小水电站建设速度一度放慢,但“六五”期间(1981—1985年),仍以每年平均新增装机近3万千瓦的速度发展。到1990年末,全省小水电发展到67.72万千瓦。1992年,江西的大型水电站——万安水电站建成,装机40万千瓦,使全省的水电建设事业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的格局(装机容量达25万千瓦为大型电站,装机25万千瓦以下至2.5万千瓦为中型电站,装机2.5万千瓦以下为小型电站)。至1995年末,全省共有大、中、小水电站4 906座,总装机容量156.68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站5座,装机71.27万千瓦,小型水电站4 901座,装机85.41万千瓦,其中单机容量500千瓦以上的有140座;装机大于1万千瓦的有上犹县的南河电站、龙潭电站,兴国县的长冈电站,铜鼓县的大塅电站,井冈山的井冈冲电站,吉安县的白云山电站、螺滩电站,靖安县的罗湾电站等8座,这是农村小水电中的骨干电站。1995年,大中小水电站年发电量共55.13亿千瓦时,为江西水电建设的鼎盛时期。
在电网建设方面,自1976年结束“文化大革命”以后,特别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以后,农村电网网络建设步伐加快,在投资规模、电压等级和建设速度上都发生了新的变化。1980年,建有农用110千伏线路3条,长72公里;农用35千伏变电站78座,变电容量28.5万千伏安。农村电网覆盖面进而扩大到部分边远山区。1981年,省政府发文规定由省电力工业局归口管理全省农电工作。在省政府的重视和水利电力部的支持下,从1981年起,一个大规模的农村高压电网整改工作迅速在全省全面开展。自1981—1987年的7年间,总共投入资金5 32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 170万元,地、县电力部门两项资金2 587万元,地方财政自筹1 563万元),共整改6~10千伏线路10 000公里;整改35千伏高压线路19条,计290公里;改造简易变电站38座,容量为9万千伏安;补建35千伏变电站18座,容量为6万千伏安;更换配变压器容量为3万千伏安;安装补偿电容器3.9万千乏;在26个县安装了138台套无线电通信设备;建设无线电维护站2个;具有现代技术特征的“四合一”(保护、控制、测量、信号合一)集控台也开始在农村变电站运用。微型电子计算机、低压无功补偿自动投切装置、六氟化硫开关、氧化锌避雷器、无线电调度通讯、防误操作程序锁等新技术、新装备也在全省农村电网的运行和管理中崭露头角, 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推动全省农村电网的进一步发展, 从1986年起, 经过两年的努力, 编制了第一个农电规划——《江西省1986—2015年农村电网发展规划》, 之后,又在全省掀起了农村高压电网整改的高潮。到1990年底, 全省农村电网35千伏及以上的变电站89座,主变容量38.3万千伏安; 35千伏及以上的高压线路136条, 共长2 506公里; 中低压线路9.45万公里。全省90个县 (市) 都有35千伏变电站, 53个县(市) 建有1~2座110千伏变电站。由于农村电网覆盖率提高, 小水电网在丰水季节的多余电量能送给大电网; 枯水季节缺电时, 大电网又能将部分电量返送给农村电网, 为提高县级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和充分发挥小水电的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到1995年, 全省有农用110千伏送电线路1 197.1公里, 变电站35座, 变压器44台, 变电设备容量61.3万千伏安; 有35千伏送电线路7 244.5公里, 变电站372座, 变压器592台, 变电设备容量152万千伏安。基本形成了一个以110千伏为骨架、以35千伏为辐射的农村供电网络。除寻乌县外, 各县电网都与大电网相连。全省县及县以下用电量达54亿千瓦时, 约占全省总用电量的1/3。乡、村、户的通电率分别为 100%、97.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