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蓄泄兼施,综合开发,统一治理1958—1965年
1958—1965年,广东水利建设从以泄为主转到蓄泄兼施; 从单一治理转到综合开发; 从分散治理转到统一治理; 从以工程为对象转到以流域为对象; 从单一目标服务转到多目标开发,兴起了规模空前的水利建设高潮。
1958年,广东贯彻落实“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为比较全面系统地进行水利建设,提出了集设计、施工、科研、水利、电力于一体和组建广东省水利电力厅的意见,这一意见得到国家水利部和电力部的支持。广东省水利电力厅成立后,从省抽调1 001名水利技术干部下放到各地(市)县加强技术力量。省委、省政府在兴宁县召开了全省水利工作会议,贯彻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提出“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方针,号召各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大办水利,开展“以县为单位,以河流为对象,以小型为基础,中型为骨干,兴建必要的大型工程,实行大中小结合; 蓄水为主,蓄引提结合,排灌结合,防洪灌溉发电结合,综合利用”的农田水利建设。
1958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后,广东治水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水利建设热潮。当时的特点是: 书记挂帅,全党动员,全民动手,省地县三级领导上阵,社社队队上马搞水利。广东省委提出了“苦战三年,实现全省水利化,一年发展灌溉面积33. 33万公顷”的奋斗目标和口号。全省高潮时每天出动民工达到800万人。1958年至1960年的三年间,广东共新建了大型水库22座,占现有大型水库总数的80%; 中型水库158座,占现有中型水库总数的51%;还兴建了大批引水工程、小型水库、机电排灌工程和其他水利工程。几个主要的大型工程如新丰江水电站、松涛水库、鹤地水库、高州水库、合浦小江水库、南水水电站等均是在这一期间动工兴建,现有水利工程的2/3也是这个时期开工的。同全国一样,这个阶段的广东水利建设,由于大跃进“左”的思想影响,违背基建程序盲目上马,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急于求成; 由于追求形式,不求质量,到处搞什么“放卫星,创奇迹”,“一天塘,日渠,三日库”; 由于摊子摆得过大,战线过长,资金、三材得不到保证,以及对规划、设计、施工质量瞎指挥、不尊重科学等原因,造成许多工程被迫打打停停,甚至不得不下马。广东水利建设一方面取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绩,另一方面许多工程留下了“后遗症”,给以后的水利工程管理潜伏下一连串的隐患。
1961年后,广东省根据全国水利会议提出的“巩固提高,加强管理,积极配套,重点兴建,充分发挥已有工程效益,并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的方针,对全省在建的水利工程重新进行了分类排队:凡收尾工程量不大,工程质量较好者继续完成,对剩余任务太大或质量问题严重的,则暂停施工或废弃。在水利建设措施方面,采取缩短战线,集中力量对未达设计要求的工程续建、配套、巩固、提高,并停建、缓建一批工程。原来已上马的连江口水电站、增江功武水库、惠东西枝江水库等8项工程相继下马。这一时期兴建的流溪河、新丰江两大水电站(共装机33. 45万千瓦)相继投产,为进一步改善排灌设施提供了电力。1959—1965年兴建了以珠江三角洲商品粮地区为主的电力排灌工程,共装机35万多千瓦,排灌受益面积增至50. 33万公顷。堤围工程与排涝设施有机结合,使渍涝严重的珠江三角洲大片农田基本得到整治。根据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各地还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工作,对已建工程加强管理,进行必要的续建、配套和调整,确保安全,充分发挥效益。并重点兴建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商品粮基地、经济作物区的中小型水利工程,治理严重洪、旱、涝、咸地区,使全省水利建设出现了新的转机。
此期间修建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大部分都兼顾了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从而发挥了较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