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草地改良与建设
新疆从70年代末以来,在国家支持下,有计划地进行天然草地改良与人工草料基地建设。
(1) 专门立项,进行草料基地建设。在国家支持下,专门设立 “阿勒泰2817工程”、“阜康草地畜牧业综合示范”、“牧区育草基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新疆草原建设”、“北疆玉米高产开发”等项目,由国际有关组织无偿给予经济援助,或国家拨款,新疆配套相当数量的资金,加上农牧民的投工投劳,在特定的区域内,按预定的规模,开垦荒地,打井修渠,栽植树木,种草种料,灌溉施肥,围栏封育,改良天然草场,建设人工草料基地 (详见第五章)。
(2) 补播牧草。新疆天然草场相当大面积牧草稀少,产草量低。为此,对天然降水较多或可人工灌溉的地方,进行人工或飞机补播牧草。1980年新疆飞机播种牧草成功,1983年后大力推广,取得了较大进展。至1995年共计飞播牧草18.5万公顷,总投资4 386万元,其中中央拨款1 369万元,自治区配套1 764万元,地方受益单位自筹1 253万元。围栏保留面积80万公顷。飞播后植被覆盖度提高30%左右。一般亩产干草350~400公斤。比较突出的是在以摞荒地为主的蒿属荒漠半荒漠草地或退化春秋草场上,采用重耙、浅耕等地面处理措施,临冬飞播伏地肤、蒿子等旱生牧草,春天积雪融化扎根出苗后,其成苗率达60%; 在年降水量300~400毫米左右的中、低山带,依靠自然降水飞播耐旱性能较强的豆科、禾本科牧草等。
10几年来,新疆草地改良与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截至1995年,累计改良天然草场80万公顷,建设人工草地68.66万公顷,从而大大提高了草料的产量,对缓解草料短缺矛盾,提高草料质量,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