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 粮食与经济作物布局与结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 粮食与经济作物布局与结构 (三) 粮食与经济作物布局与结构甘肃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82.60%,有82%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1992年,全省有耕地346.7万公顷,其中:山地224.5万公顷,占64.5%;川地96.8万公顷,占27.8%,塬地26.7万公顷,占7.7%。在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只有88.5万公顷,占总耕地的25.50%。由于地处内陆腹地,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很差,耕地生产力水平很低,地区间差异很大,旱作农业是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的一大特点,干旱少雨制约着粮食生产。历史上,甘肃农民就为解决温饱而主要从事于粮食生产。1949—1956年,由于全省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发展了互助合作,生产力获得了解放,种植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69.8%上升到73.5%。新中国成立前,广大农民长期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土地改革分得了土地以后,粮食生产发展较快,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49年的75.91%上升到1956年的77.9%。粮食总产量也增长了84%,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12公斤,经济作物也有了相应的发展,播种面积达到20.76万公顷,占5.8%,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17.33∶1.13∶1。1956—1978年的22年间,由于“左”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不快,人口失控,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呈下降趋势。结果是,一方面,农民大量开荒播种,而非农占地却大量增加,22年间减少耕地24.66万公顷,加之单产不实,影响了工作的科学性,给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了困难,22年种植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9%,比解放初期7年的平均速度下降了8.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虽然粮食生产总量有所发展,但由于人口增加了651.68万人,使农民人均占有粮食由1956年的312公斤,下降到1978年的273公斤。由于粮食问题始终是困扰全省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致使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调整动作也不大,22年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只增加了0.7%。这期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比例为10.6∶0.8∶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委、省政府贯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认真总结30年来甘肃农业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1980年制定了“以农为主,农牧并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突破了“以粮为纲”的旧格局,引导种植业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调整经济作物、饲料、绿肥作物和粮食作物的比例关系,使种植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的方面转变。特别是1983年提出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和种草种树、发展畜牧后,全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有了较快的变化,由1978年的85.46%下降到1992年的79.0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由6.45%上升到11.58%;以饲草为主的其他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由8.09%上升到9.40%。在粮食播种面积中,小麦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142.7万公顷下降到1992年的138.52万公顷,但总产量却由230.03万吨增加到337.44万吨,总产增长6.9%,单产增长51%; 秋粮播种面积比1978年增加1.7万公顷,总产量增加82.21万吨,秋粮中的洋芋、大豆等作物的产量也分别比1978年增长36%和102.9%。199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696.96万吨,比1978年增加186.41万吨,增长26.7%,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05公斤,比1978年的273公斤提高32公斤。 ☚ (二) 农林牧副渔业布局与结构 二、农村产业结构历史演变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