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 灌溉工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 灌溉工程

(三) 灌溉工程

上海郊区农业以种植粮棉油作物为主,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因此农业的高产稳产离不开灌溉。新中国成立后, 上海郊区的农田灌溉改变了历史上传统的 “三车”灌溉, 逐步实现了灌溉电气化, 并大力发展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1.灌溉机具。
(1) “三车”灌溉。上海郊区在60年代以前主要依靠传统的 “三车”提水灌溉, 即人力水车 (有脚踏和手摇两种)、畜力水车和风力水车。每架人力水车一般能灌0.2~0.33公顷, 风车每架可灌1.33公顷左右(视风力大小而定), 畜力水车可灌1~1.33公顷。由于 “三车” 提水量小, 扬程短, 工效低, 遇上干旱, 牛力不济, 风车又受风力制约, 难以满足农作物的需水, 导致减产。到1966年底, 在郊区基本上消失。
(2)机械灌溉。以内燃机为动力配置水泵, 进行农田灌溉, 统称机灌。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初,由于农田抗旱主要依靠 “三车”进行, 农业生产得不到保障。随着国家财力的好转、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50年代中期机灌有了较快发展。国家通过供销合作社将采购的抽水机, 有偿租给农业社使用, 各县普遍建立了抽水管理机构, 加强抽水机管理。机灌设备的配套, 动力以柴油机、煤气机为主, 水泵多采用丰产50型混流式水泵。机灌站的型式有固定式、半固定式、移动式三种。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高潮兴起和农村电网建设的发展, 电力灌溉事业应运而起, 从60年代初开始出现 “机、电灌溉并举, ‘三车’ 趋于淘汰” 的局面。到1970年, 大多数机灌站已停止使用。到1996年底止, 仅剩下55台、动力459千瓦的柴油机, 备作零星农田灌溉和抗旱、排涝应急之用。
(3) 电力灌溉。利用电力带动水泵进行灌溉, 统称为电力灌溉。上海郊区电力灌溉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955—1960年, 为起步、试点阶段;1961—1965年为全面大发展阶段; 1966—1970年为合理调整布局、整顿巩固阶段; 1970—1980年为全面实现农田灌溉电气化阶段。
上海郊区灌区地面标高约在2.8~4.5米, 根据上海郊区农作物的种类、灌溉方式、田间需水量、灌溉制度和自然地形条件等实际情况, 电灌站的净扬程一般在2~3米, 选用低扬程泵型; 在净扬程较高或受潮汐影响变化较大的地区, 一般选用混流泵。经历年实践证明, 在上海郊区按不同农作物的需水量及需水要求, 灌区规模一般粮棉夹种地区控制在66.66~80公顷; 纯粮区在53.33~66.66公顷; 粮菜区控制在53.33公顷左右。
为提高泵站效益, 郊区自 1989开始实施灌溉泵站技术改造。电灌站通过技术改造, 泵站效益全市平均为52%~55%, 最高达65.21%, 均达到或超过水利部部颁标准。至1996年底, 全郊区建有固定电力灌溉站6 744座, 配套机泵9 049台套, 动力12.1434万千瓦, 控制灌溉面积28.537万公顷。现有灌溉装机每千瓦效益为3.4公顷, 平均每公顷灌溉成本为91.05元。
(4) 喷灌。喷灌亦称 “人工降雨”。1954—1956年, 在大场白遗桥高级农业合作社、新泾乡薛家厍农业合作社、虹桥乡、真如乡、严桥乡同心高级农业合作社等地, 先后进行过喷灌试验, 但限于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 因搬移拆卸费时、操作不便等原因而未能坚持下去。经过反复试验探索, 1976年, 因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需要, 上海市农科院农具研究所、市电力排灌公司、嘉定县农机工业局、嘉定县农具研究所以及长征公社等九个单位, 在嘉定县长征公社种子场和嘉定县马陆公社邓桥大队, 采用不同类型的水泵、喷头进行喷灌试验。1978年起, 市电力排灌公司对有关机泵性能进行测试比较, 选定2.5BDZ-35型自吸泵作为定型机泵, 市政府在经济上对喷灌建设采取定额补助的办法, 有力地推动了郊区喷灌的发展。
由于上海郊区粮棉地区水旱轮作, 水稻需水时喷灌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在水稻扬花期和棉花现蕾期都不能直接喷洒, 控制灌溉技术难度较大, 增产效果不明显, 因而在粮棉地区喷灌未能予以推广。在市郊蔬菜地区由于喷灌增产效果明显, 又可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 普遍受到菜农的欢迎, 迅速得到发展。
到1996年, 上海郊区喷灌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固定式: 建有机房、机泵、输水管和立管喷头等配套设施, 全部安装到位。机泵一般选用3BL-6型水泵, 配置18.5千瓦的电动机。输水主管和支管埋入地下0.8米固定, 立管和喷头按射程长短, 固定排列于田间。一般选用PYS-20型喷头, 并设有阀门控制灌溉水量。有效灌溉面积6.67公顷左右。好处是一次建成多年使用,不需搬移, 操作安装方便, 但一次性投资较多, 成本较高, 1996年每百亩投入约需166 626元。
半固定式: 设有机房, 机泵和输水主管全部安装固定, 地面输水管和喷头可以拆装移动。控制灌溉面积约5.33公顷左右。好处是: 投入比固定式少, 节约金属管材, 检修方便, 可以调整喷灌位置, 还可开展输送粪水、浆水和喷施农药等综合利用, 但拆装较易损耗管线, 操作不便, 经常损坏地面作物。
移动式: 机泵固定在带轮的车座上, 配置锦纶软管、接头和喷头, 只要接上电源, 通至水源, 就可喷灌。好处是: 投资省, 见效快, 体积小, 机动灵活应用广, 只要就近有电源、水源, 就可在蔬菜和其他作物上进行喷灌抗旱。但是不少地方操作机手经常调换, 新手业务不熟练, 机泵发生故障不会检修, 影响灌溉效益, 加上搬移多、水管长, 经常损坏地面作物, 容易发生事故, 所以已控制发展。
上海郊区喷灌建设经过以移动式为主向半固定式为主的转变后, 现又从半固定式为主向固定式为主的方向转变。为了提高喷灌效益, 市电力排灌公司于80年代初制订了《喷灌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喷灌的设计、施工、管理、安全操作和维修保养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 实行规范化管理。
喷灌作为上海 “菜篮子工程” 的组成部分, 市政府历来给予大力扶持。到80年代后期, 1.13万公顷常年菜地基本实现了灌溉喷灌化, 喷灌面积约占80%。1993年起, 菜区向远郊转移。到1996年底,郊区共有固定喷灌站411座, 661台套, 配套动力1.027万千瓦, 控制灌溉面积2 962.1公顷; 半固定喷灌站537座, 710台套, 配套动力0.7305万千瓦, 控制灌溉面积2 911.5公顷。喷灌面积占常年菜地面积的52%, 平均每亩菜地配套水泥大明沟10~12米。
2.渠系。电灌站通过渠系放水, 因此渠系是农田灌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渠系布置一般在每个灌区的中心, 修筑1条干渠, 在干渠的两侧, 修筑若干条支渠, 支渠又分出斗渠, 伸向灌区各田块, 遇到渠道穿越道路、河浜时,还要设置渡槽、涵管或倒虹吸。沿支渠两侧相应配置窑井和斗门, 以控制灌水量。渠道有明渠和暗渠之分。
(1) 明渠。开始兴建机电灌溉时, 在农田地面上修筑灌水土渠, 故称明渠。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上海郊区大部分修筑“全填高”平地明渠, 其干渠一般底宽1.0米, 渠高1米, 内坡1:0.5, 外坡1:1,顶宽一侧为1.0米以利人行, 另一侧约0.5米。这种渠道渠型大、线路长, 不仅用工多、占地多 (每公里长的渠道约占用土地0.66~0.8公顷), 而且流速慢,渠道容易坍损漏水, 造成串灌漫灌, 费电费水。
60年代中期开始, 随着灌区的分拆、调整、改建及机口布局的调整, 上海郊区的明渠修筑采用 “半挖半填” 的方法, 分两步修筑。第一步, 按照渠道设计断面, 筑成高2/3左右的梯形渠基; 第二步, 在渠基中间开挖标准过水断面, 取出的土加在两侧筑成渠堤, 拉平夯实, 做到内槽底平, 边坡光实。一般底宽为0.6米, 渠底挖到地面以下0.4~0.5米, 渠高0.8米, 内坡1:0.5米, 外坡1:0.75, 能排能灌, 相应减少了灌水时间, 还可结合排涝使用, 每公里渠道约占地0.4~0.53公顷。
明渠管理难度较大, 经常需要维修。60年代中期, 随着地下渠道的普遍修建, 修筑土明渠的数量减少。以后在 “三高粮田”示范区以及菜区排水沟渠建设中普遍采用水泥衬砌明渠的方式, 上海郊区修筑水泥明渠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❶是预制混凝土板, 运到现场砌筑;
❷是在沟渠底部和两侧筑平夯实后, 现场浇筑混凝土墙板或现场浆砌块石。水泥衬砌明渠一次性投资较大, 但坚固耐用, 流水顺畅, 并能排灌两用, 使用时间长, 消除了渠道渗漏水现象, 改善了明渠灌溉质量, 延长了明渠的使用年限。
(2) 暗渠。暗渠即地下渠道, 又称低压输水管道灌溉工程, 利用埋设在地下一定深度的各级管道输水代替明渠输水。使用地下渠道, 有减少压废土地, 增加种植面积; 省水节电, 扩大灌区有效控制面积; 输水时间快, 并可与机耕路结合, 有利于机械化耕作等优点。但地下渠道也存在着投资较大 (据1996年测算每米投资约62.5元, 平均每公顷需3 300元)、施工技术要求高、维修保养难度大等问题。
上海郊区地下渠道建设, 自1964年冬天在南汇县周浦公社沈西大队开始试点以来, 曾使用过工业钢渣管和灰土管修筑, 但均因用工量大和维修困难等原因停止发展。从70年代后期起, 郊区普遍修筑混凝土暗渠, 主要修筑方式为:
❶是预制口径较大的水泥瓦筒, 待渠基开挖后衔接埋设;
❷是现场浇筑, 形状有圆形和马蹄形两种, 施工时先按设计要求开挖施工沟渠, 再立模板浇筑下半部渠体, 将预制的上半部渠体封盖, 然后在上面复土填平压实, 渠上修成道路。
经过30多年的努力, 到1996年底止, 全郊区共有干支两级渠道总长19 925.5公里。其中明渠6 774.7公里, 占总长的34%; 地下渠道13 150.8公里, 占总长的66%, 共计找回土地约1 725.47公顷, 找回道路面积2543.45公顷。地下渠道的灌溉面积约17.6万公顷, 占灌溉总控制面积的71%。已建成的地下渠道中, 灰土管420.8公里, 占3.2%; 钢渣管408.3公里, 占3.1%, 混凝土管12 321.7公里, 占93.7%。累计总投资约43 062.4万元, 其中市补助5 788.7万元, 占15.8%; 县补贴5 065.2万元, 占11.8%; 乡村集体自筹31 208.5万元, 占72.4%。由于城市建设征用农田、水系灌区布局的调整、钢渣及灰土管道渠道渗漏坍塌等原因, 每年都有部分地下渠道报废, 历年来累计共有2 364.4公里地下渠道报废。

☚ (二) 流域治理工程   (四) 除涝治渍工程 ☛

(三) 灌溉工程

(三) 灌溉工程

1. 蓄水。浙江蓄水灌溉工程建设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3年大旱以后,首先在金华、义乌、诸暨、嵊县、长兴等县建成了一批示范性小型水库。以后,诸暨县同山乡,又创建了“葡萄串、长藤结瓜”的小水库群。在这些典型经验的推动下,“一五”期间全省建成塘库2 670多座。与此同时,还建成了长兴二界岭、龙游永阳、嵊县坂头水库等骨干工程。
50年代末期,山丘地区采取以蓄为主的方针。“大跃进”时代开工的青山、横锦、长潭、对河口等大型水库,在1964—1965年先后建成;70年代又先后建成了铜山源、四明湖、南山、长诏、里石门等一批大型水库;进入80年代,又有赋石、皎口、亭下等大型水库建成。中型水库从第二个五个计划开始,到1992年已建成98座。水库工程绝大多数是以灌溉为主,它们在解决山丘地区干旱,扩大旱涝保收田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与此同时,在历年的群众性农田水利建设中,修筑的小型水库、山塘更是数以万计,遍及各地,大中小型水库相配合,加上灌区配套的不断完善,使全省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金(华)、衢(州)盆地是浙江主要易旱地区。50年代后大力发展蓄水工程,建成了横锦、铜山源两座大型水库和安地、通济桥、岩口、峡口、源口、芝堰、千家排等25座中型水库,以及187座小(一)型水库、936座小(二)型水库,加上众多的山塘,总灌溉水量达到19亿立方米,比新中国成立前增加10倍多。
滨海平原和沿海岛屿也是浙江主要缺水地区,50年代以后,采取旱涝兼治,整治河道,建闸档潮,堵港蓄淡,修建海涂水库等措施,建成了车岙港、大塘港、胡陈港等堵港蓄淡工程,既提高了农田抗灾能力,又为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了淡水水源。
据1992年统计,全省已拥有灌溉万亩以上灌区189处,灌溉面积604千公顷。其中20千公顷以上灌溉区4处,灌溉面积156千公顷;33.33千公顷以上灌溉区2处,灌溉面积109.33千公顷。
2.提水。浙江的提水灌溉在历史上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1949年,全省机电灌溉能力只有232台、6 523.86千瓦,排灌农田16. 73千公顷,不到耕地面积的1%。发展机电灌溉,在浙江水利建设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1950年初,省水利部门着手整顿全省原有的机电排灌设施,安排修理和培训工作。1951年建立了嘉兴、长兴、诸暨三个示范抽水机站。1952年开始,根据“重点试办,逐步建立,一定办好”的方针,先后在宁波、嘉兴、温州、衢州、台州等地区和新登、杭县重点试办了10个机灌国营站。1954年又在易旱易涝的重点产粮县建国营站28处。1956年,以国营站为基点,积极举办民办抽水机站。仅1956年1年,民办站灌溉面积即由30千公顷发展到118千公顷。1956年,在海宁县进行电力排灌试点工作。总结了海宁县“五定”(定灌区范围、定机站位置、定排灌渠系、定供电线路、定机电设备)、“五结合”(蓄引提结合、排灌降结合、机电动力结合、电网渠网结合、近期远期结合)的经验。随着黄坦口、百丈漈、新安江等大中型电站的建立,浙江机电排灌进入了以电力为主的时期。1961年,省水利厅成立了机电排灌建设办公室,制定全省电力排灌规划。并以杭嘉湖、萧绍宁、温黄临、温瑞平诸平原和金兰衢河谷地区为重点,逐片发展电力排灌。到1966年底,全省电力排灌面积已达262.66千公顷,连同机械灌溉在内,全省机电排灌面积共897.06千公顷,拥有机电动力41.38千瓦,其中电动机25.79万千瓦。1966年以后的10年间,广大干部群众克服种种困难,共发展电力排灌237.33千公顷,年均23.33千公顷。1976年以后,全省机电排灌建设进入整顿巩固时期,并因地制宜恢复和发展水轮泵、机电井、喷灌建设。到1992年止,全省电力排灌面积达1 091.42千公顷,占耕地面积64.5%,占适宜机电排灌面积的82%,年用电量4.46亿千瓦时。
3. 引水。堰坝引水,重点是在江河上游的干支流两岸,建闸筑堰,开长渠。大型的如乌溪江引水工程。在江河中游,主要是兴建活动堰和筑坝建闸。在江河下游则兴建排涝、泄洪闸,如萧山的茅山闸和上虞的广济引水涵洞。1962年,海宁县在钱塘江河口北岸盐官镇结合拆建石塘,兴建了淡家埭闸。以后,余杭县分别于1971—1972年建成了引、排、通航三用的七堡闸和引、排两用的九堡闸。
到1992年,全省共有引水堰坝4.96万条,灌溉农田204千公顷。其中灌溉0.67千公顷以上的有衢县的石室堰、东迹堰、吾平堰、桃技堰、清潭堰、千金堰,龙游的姜席堰,丽水的通济堰,鄞县的它上堰、金鸡堰,奉化的萧镇活动堰,诸暨的杨柳堰、王家堰、讨饭堰、小江堰、郑家堰,新昌的孝行砩,安吉的头堰、乌墙坝,平阳的北港引水,温州市的雷峰引水等21处。闸渠工程主要有:余上闸、上浦闸、茅山闸、峙山闸、七堡闸,乌溪江东渠、西渠,富春江南渠、北渠、瑞安陶溪渠等。
灌溉工程的兴建和发展,据1992年统计,全省灌水量由1949年的40亿立方米,增加到124.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71%。其中抗旱能力在70天以上的水田灌溉面积由102千公顷增加到996.92千公顷,占水田面积的70%;抗旱能力在50天以上的灌溉面积,由466.67千公顷增加到1 200千公顷;抗旱能力在30天以下的面积,由466.67千公顷,减少到71.33千公顷。

☚ (二) 治涝工程   (四) 水土保持工程 ☛
0002237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