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库效益
广东水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
1. 提高防洪能力。在历史上,广东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区。受洪水威胁地区的总面积约4 000平方公里,有近36万公顷耕地,居住着全省城乡50%以上的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占全省2/3以上。由于兴修了大量的控制性水库,初步建立起防洪体系,使洪灾损失大为减轻。
全省有200多条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得到初步治理,在不同程度上减轻了中下游洪患。各流域修建的水库,特别是大中型水库,具有一定的拦蓄调洪作用。如东江流域先后建成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三座大型水库后,博罗以上流域内46.4%集雨面积的来水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1966年东江发生大洪水时,进入新丰江水库的洪峰流量为每秒6 790立方米,除放出发电流量每秒220立方米外,其余全部拦蓄在库内,使博罗站洪峰流量由每秒14 600立方米削减为每秒10 200立方米,河源、岭下、博罗三站洪峰水位分别降低2. 25、2. 14及1. 58米。
2.扩大灌溉面积。千百年来,广东农业基本是靠天吃饭,水旱灾害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威胁。43年来兴建的大批灌溉工程,改变了历史上许多地方经常发生的缺水受旱的局面。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约65. 2万公顷增加到212. 8万公顷;0. 67千公顷以上的灌区由1949年前的4个增加到320个。1963年全省发生60年来最严重的大旱,塘井干涸,河流断流,但由于已建成大量蓄水工程,加上奋力抗旱,使灾情大大减轻,90%的稻田仍有水及时插秧,取得好收成。湛江市雷州半岛原是历史上著名的苦旱地区,自1958年腰斩九洲江,兴建库容11. 85亿立方米的鹤地水库——雷州青年运河之后,使半岛上五县一市近10万公顷土地得到灌溉,结束了十年九旱的局面,农业生产连年丰收。
3. 为工业供水。从50年代后期,广东兴建了大批山塘、水库、陂坝和渠道,在改善农田灌溉的同时,也改善了部分城市工业用水困难状况。43年间,全省水利设施向城镇和工业供水量总计为277亿立方米。为解决茂名石油工业用水,广东于1958年5月在鉴江支流大井开工兴建良德水库,后又在鉴江支流曹江兴建石骨水库,并与良德水库连通成为高州水库,这是广东第一项为城市工业用水而兴建的大型供水工程。高州水库设计向茂名市年供水量7亿立方米,迄今实际年用水量约5亿立方米,由于用水有保证,茂名市已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南方的新兴工业城市。
4.发展水电。新中国成立前广东水电建设发展极为缓慢。直到1949年,全省仅乳源县洲头津一座装机容量18千瓦的水电站。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发展水电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到1992年,共建成大中小型各类的水电站5 874座,总装机容量278. 75万千瓦,当年发电93亿千瓦时。全省100%的乡镇,90%以上的村和农户都用上了电。
据省水利部门分析,43年来全省水利设施兴利的直接效益594.42亿元,与此同时水利投入187亿元相比,相当于每投入1元,获取效益约3. 1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