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利水电的主要科技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到1992年底止,广西水利水电系统获得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共有90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广西科学大奖38项;国家级优秀科技成果奖3项,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48项。主要优秀科技成果有:
(1) 广西岩溶地区径流研究。广西水文总站等单位于1984—1990年进行该题研究,提出了“广西产流模型、江滂模型、岩溶地区概念性流域产流模型”等三个模型,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径流分析及模拟方法。研制了各种模型和方法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经实测资料率定和检验,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部级标准。该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1992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2) 广西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获1982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3) 江河水能资源普查。广西水利电力规划小组办公室于1977年开始,历时2年多,对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进行一次广西范围的水力资源普查。结果是广西诸河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为1 715.83万千瓦,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第8位。可开发的电站500千瓦以上站数为854+5/2 (界河上按1/2计),装机容量1 418.31万千瓦,年发电量639.47亿千瓦时,占理论电能的41.7%,其装机容量及发电量分别居全国第6位及第7位。其中以红水河为主的西江干流,可开发的电量占广西68%,被誉为水力资源的“富矿”,列为全国重点开发的河流。1982年2月编著的《广西水力资源普查成果》获1982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4) 红水河的综合利用规划研究。广西水利电力规划小组于1978—1979年在吸收红水河开发历次规划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规划范围包括南盘江天生桥以下河段、黔江大藤峡以上河段及红水河等共937公里。提出坝址的方案为:天生桥高坝、天生桥低坝、龙滩、岩滩、大化、百龙滩、恶滩、桥巩、大藤峡,龙滩蓄水位为400米时,增设平板梯级(440米)为10个梯级。此规划的综合效益为:总装机容量为1 100多万千瓦,联合运行年发电量为500多亿千瓦时,龙滩、大藤峡等水库的防洪库容可提高黔、浔江的防洪能力,防御洪峰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渠化河道864公里,即龙滩以上254公里,以下610公里可通航250—500吨级驳船队;灌溉面积9万公顷。1980年3月完成《红水河综合利用规划报告》,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资源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红水河综合利用审查会议报告》,将开发红水河丰富的水力资源列入“六五”计划和长远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开发,开发方针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航运、灌溉、水产等综合利用效益。该项研究获1980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5) 广西珠江水系水质保护规划研究。广西水电厅、广西环保局协作,于1987—1989年对珠江水系(广西境内部分)的污染源进行调查。经调查、分析、评价认为,广西境内珠江水系水质为较好水平,大部分保持在国家地面水二级标准以内,但局部河段污染较为严重,以有机污染为主。同时根据水质现状和预测,提出广西境内珠江水系水资源的保护规划,该规划已被珠江水利委员会纳入全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该项研究获1992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6)岩滩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减少水泥用量及高强度施工技术研究。1984年开工新建岩滩水电站,广西首先应用碾压混凝土新技术筑坝,成功地高掺煤灰,创造了碾压砼单方水泥用量少的新纪录,为工程节约水泥2.5万吨,节省投资1 223万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该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1990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