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产科研事业的发展历程
1. 创业和初步发展时期 (1959—1965年)。1959年12月, 湖南省第一个水产研究所在长沙诞生, 为使科研紧密结合生产, 1960年12月迁至洞庭湖滨的沅江县, 开始了艰苦创业。当时科技人员少、仪器设备简陋, 办公条件差。科技人员自己动手挖塘、修路、建房与工人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深入养鱼生产第一线蹲点、跑面, 针对生产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开展研究工作, 重点是突破草鱼人工繁殖关, 并做好鲢、鳙鱼人工繁殖推广工作, 改变江河捞苗、靠天吃饭的落后状态, 就近供应人工繁殖苗种; 赶、拦、刺、张联合渔法研制成功, 大水面深水捕捞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就省所来看, 建所时34人, 1963年为92人, 1965年又增至107人。家鱼人工繁殖普及推广,为养鱼业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加之深水捕捞的解决, 对提高养殖单产和总产, 对发展渔业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文化大革命” 时期(1966—1976年) 。该时期水产科研与各行各业一样遭受了空前的10年浩劫,一大批科技人员下放“五七”干校劳动锻炼, 一些有作为的知识分子被迫放弃研究课题, 在 “知识越多越反动” 的口号下, 搞科研攻关是走白专道路, 就要挨斗受批打击迫害, 下放渔场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初期, 省所就揪出 “右派分子”5人、反动学术权威数人, 地、富、反、坏一大批, 那时被游斗的竟有20余人。这样极大地伤害了科技人员搞科研的积极性, 水产事业处于停顿状态, 在这10年中几乎没有取得较大的科研成果。
3.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7以后)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召开, 彻底粉碎 “四人帮”, 开始拨乱反正, 面向经济建设。1978年3月, 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标志着科学春天的到来。湖南的 “家鱼人工繁殖研究推广” 和“长江鱼类资源调查”获科学大会奖。在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的英明论断, 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革命热情。科研为生产服务, 大兴科学研究之风, 开展科研体制改革, 围绕生产实际进行试验、示范、推广。
❶鱼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有较大突破, “芙蓉鲤”、“岳鲤”、“湘鲫”、“湘云鲫”等优良杂交种在全省普及推广;
❷“草鱼抗病品种选育” 阶段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❸在鱼病、饵料、稻田养鱼、大面积商品鱼基地增产技术等方面也都有长足发展, 涌现出一大批省内外颇有影响的科学家群体。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蔚然成风, 农业现代化需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 各条战线掀起了学习专业技术的热潮。省所的南下老干部和退伍军官也纷纷到水产院校进修深造。全省一些水产主管局长、渔场场长也在省所培训, 据统计, 全省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近百期, 参加培训的人员达18 000人次, 与此同时, 还参与国际合作交流10余人次。一些老专家焕发青春, 进行传、帮、带, 一大批中青年专家脱颖而出, 这些技术骨干为全省乃至全国水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星火”、“丰收”、“重点攻关”项目每年有数十项, 科研硕果累累。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 广大科技人员振奋精神, 坚持以科研为重点, 科研促开发, 大胆搞创造发明, 涌现出一批有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其中, 草鱼出血病防治技术协作研究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并独创低温弱毒浸泡疫苗, 大大提高了草鱼养殖成活率(由30%上升到83.7%); 名特优水产品特别是 “甲鱼快速养殖及配套技术研究”、“大水面优质珍珠快速育成法”、“珊珀湖、东湖生态渔业” 以及“乌鳢口服液及其生产工艺”等水产品加工专利技术均获得重大成果。在开展水产科技攻关的同时, 进一步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些科研单位纷纷成立自主经营的开放性经济实体, 合理分流富余人员, 不仅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而且创收增加企业活力。另一方面, 机构改革内部管理制度出台, 实行所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职务职称聘用制。允许科技人员停薪留职, 放活科技人员, 使之积极投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承包、技术咨询等活动。实行贡献与效益紧密挂钩, 坚决兑现, 使一些科技人员先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