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水产养殖
1.海水养殖。上海历史上没有海水养殖的记载。1979年,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在奉贤海边围滩,进行 “中国对虾”的试养取得成功,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翌年,市科委将 “低盐度海水养殖对虾技术”作为重点科研项目。在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水产学院等科研机构联合协作下, 经过3年努力, 取得育苗试验的成功。1983年开始, 奉贤拓林盐场围圩筑堤,开挖对虾塘, 养殖对虾190.3公顷, 年产对虾141吨。1985年又扩大到417.3公顷, 单产提高到1 360.5千克。1990 年, 奉贤、金山、南汇、崇明和国营农场养殖对虾面积达到1 600公顷, 年总产量3 465吨, 其中出口2 521吨, 平均单产达到2 211千克, 产值8 696万元。低盐度海水养殖对虾取得的成功, 不仅为上海海水养殖开创了新的局面, 而且为沿海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被誉为 “对虾之乡” 的奉贤县拓林乡, 1991 年产虾2890吨, 占全市对虾总产的70.76%, 还投资兴建了1座年育苗能力在2亿尾的育苗场, 1座对虾饲料厂, 1座日冻结能力为10吨、并配有300吨库位的对虾加工厂, 为对虾大面积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3年6月底, 奉贤、金山、南汇和农场系统的1200公顷对虾塘, 短期内相继暴发大规模对虾病毒病, 数天之内,对虾拒食,行动异常, 体色发红, 肝胰脏肿大, 直至大量死亡, 全市养殖对虾年产仅240吨。经综合分析测定: 为杆状病毒, 诱发因子不明,除虾苗本身带有病毒外, 追求高产、高效, 忽视科学生产管理, 高密度养殖, 水质严重恶化, 是造成发病的基本原因。采取一系列的防病措施后, 效果不明显, 逐步开始向多品种养殖探索。1996年, 海水养殖面积743公顷, 养殖对虾、锯缘青蟹、班节对虾、刀额新对虾等品种, 年产海水养殖水产品678吨。大部分引入淡水, 养殖罗氏沼虾等淡水产品。
2.淡水养殖。历史上民间就有养鱼的传统, 一般在园沟宅河放养青草、鲢鳙、鲤鲫、鳊鲂(亦称四大家鱼或常规鱼) 为主, 以供居家自食, 很少上市。民国期间, 嘉定、南汇等县先后成立养鱼合作社, 上海私立大夏大学曾在西郊试验池塘养鱼, 未能持久。新中国成立以后, 政府把渔民组织起来, 走集体化道路, 除捕捞外, 利用天然河沟、湖泊发展淡水养鱼,以粗放养殖为主, 生产发展缓慢。1960年, 养殖面积18 553公顷, 其中池塘养鱼面积4013公顷, 河沟、湖泊养殖面积14 540公顷, 年产4 849吨水产品。1978年, 养殖水面增加到21 213公顷, 年产量11 085吨。70年代末, 由于海洋渔业资源明显衰退, 传统的海洋经济鱼类日趋减少, 市场出现 “买鱼难”。市委、市政府认为, 原有的以海洋渔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上海人民对水产品的需求, 需要在市郊建设商品鱼生产基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结合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扩大利用现有自然水面和提高养殖单位面积产量同时, 大力发展精养鱼塘, 建设商品鱼基地, 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每亩支持建设资金700元(市财政无息贷款250元、县区补贴450元); 还鼓励生产单位利用零星土地资源, 凡建塘0.53公顷以上, 经验收合格, 每亩补贴100元。1979—1990年, 市财政共拨出建设精养鱼塘专项资金1.2亿元, 各县、乡、村自筹配套资金1.5亿元, 还利用世界银行 “淡水养鱼项目”资金970.9万美元及配套人民币6 334万元。1991年底, 崇明、南汇、奉贤和国营农场利用江海滩涂, 筑堤围圩、连片开发, 建成的精养鱼塘, 养殖水面一般在33.3~66.6公顷; 青浦、松江、金山利用低洼地、小型湖泊、湖荡滩地和嘉定、宝山、川沙、上海利用低洼地、废弃河道等改造的精养鱼塘, 一般在3.33~33.33公顷之间。在建设过程中, 做到当年施工, 当年投产, 当年受益。1984年, 国家计委下达“上海郊区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大面积综合试验”项目,经过3年的探索, 取得成功, 试验区平均公顷产可达8425.5千克 (商品鱼510.5千克、鱼种51.2千克),这一科技成果在市郊得到全面推广。1984年, 精养鱼塘总产量16 569吨, 平均公顷产4 158千克。1991年, 跃升到总产量80 525吨, 平均公顷产7204.5千克。但是, 到年底大起捕时, 养殖水产品集中上市,出现 “卖鱼难”的矛盾, 不仅对市场造成压力, 而且不利于商品鱼基地的稳定。为了确保市场一年四季有鲜活水产品供应和提高渔民经济效益, 生产者和科技人员对 “春放冬捕” 的传统放养模式进行大胆创新,运用科技手段摸索出一套均衡上市的措施。90年代以来, 每年10月份前的 “热水鱼” 上市量接近或超过淡水养殖总量的50%。淡水鱼一年四季均衡上市,不仅使生产者取得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 而且市场一年四季有鲜活鱼供应,价格平稳,发挥了商品鱼基地的作用。淡水养殖长期以来以常规鱼为主。90年代开始,为了满足市场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发展中华鳖、罗氏沼虾、加州鲈鱼、鳜鱼、淡水白鲳、鳗、河蟹(中华绒螯蟹)、刀额新对虾等名特优新水产品的养殖。1992年,市郊开始兴建工厂化养鳖温室,到1995年,全市已有温室养鳖场16个,有标准温室48幢,塑料大棚温室5幢,温室水体3.8万平方米,养鳖能力100万只,是年上市商品鳖22.8万只,投入温室饲养的稚鳖61.8万只。1996年,淡水养殖总面积33 880公顷,其中河沟、湖泊养殖面积23 080公顷;精养鱼塘面积10 800公顷(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面积1 486.7公顷、稻田养蟹养殖面积1 806.7公顷、鱼蟹混养面积2 353.3公顷)。淡水养殖总产量12.81万吨,其中精养鱼塘8.74万吨, 占总产量的68.21%;常规鱼产量12.02万吨,占养殖总产量的93.79%;名特优新水产品总产量0.80万吨,占总产量的6.21%,占精养鱼塘产量的9.15%。
3.苗种生产。历史上民间养鱼都是捕捞天然鱼苗进行人工养殖。1959年起,上海市水产局每年春季组织市郊鱼种场与渔民约200人在长江中游的湖南岳阳至安徽芜湖江段待时购苗,以四大家鱼为主,再长途运回。1959年,郊区119个鱼种场,采购长江天然苗3.99亿尾,至年底培育成鱼种1.21亿尾,成功率30.37%,供发展河沟养鱼生产需要。1960年采购4.77亿尾,培育鱼种只有0.63亿尾,成功率13.15%。由于鱼苗靠天然捕捞,一方面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优劣混杂,再长途运回,损耗很大。1959年4月,水产部副部长高文华来沪视察工作,要求上海建立家鱼人工繁殖基地。1960年,上海市水产局组织中科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上海水产学院、青浦淡水养殖试验场等单位,组成家鱼人工繁殖攻关小组。是年夏季,鲢、鳙鱼人工繁殖试验在青浦淡水养殖试验场获成功。夏秋两季催产6次,产卵288万颗,孵鱼苗42万尾。1961年,人工繁殖试验26批次,共产卵7 105万颗,孵苗4 146万尾。1962年,嘉定望新乡也建成育苗场,并取得鲢、鳙鱼人工繁殖成功。是年秋,水产部在上海召开“全国家鱼人工繁殖技术交流会”,并与广东的科研人员共同起草《鲢、鳙人工繁殖技术操作规程》 (试行本)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1965年起,由于家鱼人工繁殖鱼苗投入正常生产,人工育苗基本满足市郊鱼种场需求,停止采购长江天然苗。1978年起,市郊发展精养鱼塘,建设商品鱼基地,人工育苗的品种也从鲢、鳙鱼增加到草、异育银鲫、团头鲂、中华绒螯蟹、中国对虾、罗氏沼虾等品种。1985年,产常规鱼苗15.60亿尾,培育鱼种3.31亿尾,其中10厘米以上有2.30亿尾。俗语说, “好苗得好种,好种获高产”。商品鱼基地,不仅在鱼种数量上满足密养、增产要求,而且在质量上要体质健壮的大规格优质鱼种,所以鱼种塘的建设相应得到发展,一般占成鱼塘面积的15%左右。对亲鱼采取提纯复壮,每年进行检测,不合格即行淘汰。同时从长江引进原种,建立后备亲鱼,使常规鱼的种质保持优良状态。1996年,生产常规鱼苗20.4亿尾,培育仔口鱼种1.21吨、老口鱼种1.85万吨。不仅满足了上海商品鱼基地的生产需要,而且每年有少量支援兄弟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