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间节日饮食风俗
民间节日都是以农历计算,主要节日及其饮食风俗是:
1.春节。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做各种仪式用的面食最多。供祖供神的有大饽饽、枣饽饽、猪头、全猪等,其中最好看的一件叫“太阳饼”。许多面食做好后储存起来,留正月间吃。其中有圆形面食,上端刻十二凹缺,叫“蒸月”,仓形面食,叫“蒸仓”,做十二生肖面食叫“蒸属”,还蒸鱼、猪、狗、鸡、元宝等形面食分置家中各处,节后食用。有的地方正月初一吃芋头,以芋谐“余”图“连年有余”。有的地方这天吃地瓜,边吃边念“正月初一吃地瓜,打的粮食拄屋笆”。山东省绝大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驱邪恶、求吉利。很多地方在饺子中包有红枣、栗子、花生米、硬币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的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能长命百岁;吃到钱能发财。许多地方煮饺子时非煮破几个不可,但不能说破了,而要说“挣了”,意在挣钱发财。
2. 五马日。正月初五,山东的一些地方称为“五马日”,又称“破五”。许多地方在这天中午吃水饺,也可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之说。
3. 人七日。这天为正月初七,淄博、昌潍一带此日吃各种野菜做的小豆腐。还有一些地方吃糕、吃面条。
4. 转八日。正月初八为谷日,鲁南地区称为“转八日”。这天沂水家家户户吃面条,取“擀面轴子转一转,一亩地里打一石”之意。
5. 立春日。立春这天,山东各地都有“咬春”“尝春”的习俗。所谓“咬春”就是立春时吃生萝卜,山东农村许多地方认为,立春日咬一口生萝卜可以消除春睏。临沂地区有些地方,这天人人拿一个生萝卜,待立春时刻一到,不约而同咬下去,据说谁能在立春那一瞬间咬住萝卜,便可以长生不老、青春永驻。“尝春”则是吃春饼,用白面作薄饼,卷菜食之。
6. 庄稼生日。正月十一日为“庄稼生日”,这天要捞干饭供天地众神,人们也在这天吃干饭。
7. 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霄,这天几乎家家都自制元霄,有的地方还做“钱龙”、“茧饽饽”、“圣虫”等面食,“钱龙”供财神,“圣虫”分别放在粮囤、草垛里,这些要留到二月二大家分而食之。
8. 填仓日。这天是正月二十五日,潍县称之为“填嗓”,一般人家都要改善生活,以吃水饺为多。德州等地这天吃糕,以糕谐高,形容生活水平步步高。恩县等地早晨吃黄水饽饽,称“不打滑”; 吃干饭,称“谷穗坚实”; 吃枣糕,谓之“扬风糕”; 喝面条,谓之“钱绳子”,取串钱之意,面条里放些白菜叶,希望棉花丰收;武城早晨用白面烙合子吃,称为“铺囤底”; 有的地方称这天为“龙凤日”,吃龙凤面。
9. 龙抬头。二月二为“龙抬头”,有些地方称“青龙节”、“春龙节”、“龙兴节”。这天山东的许多地方有煎饼熏虫和煎糕熏虫的习俗。比较盛行的风俗是炒蝎豆,郓城等地称“炒蝎子爪”,孩子们边吃边唱:“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还有把面棋和蝎豆一块炒,据说不仅辟蝎,而且谁要是吃了七家的蝎子爪,谁就可以长命百岁。滕县等地这天蒸馍馍,曰“蒸龙蛋”,吃面条,曰“龙须面”; 有的地方吃饼,曰“龙鳞饼”,吃菜团子,曰“龙蛋”,有的吃花糕,意味步步登高,有的午饭吃猪头,名为“龙抬头”。
10. 清明、寒食。寒食、清明本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都叫清明,也有叫寒食节的,但过节都在清明这天。一些地区习惯冷食,即墨吃鸡蛋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冷高粱米饭,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鲁西南吃用柳枝煮的带血的头生鸡蛋。有些地方称这天为“小媳妇节”,节前新媳妇回娘家,三月三日回娘家要带回许多面塑的燕子,广泛送人,人们往往以面燕来评论媳妇的巧拙,面燕做的精巧多样、绘的五色斑烂,口中衔一块小红布条,栩栩如生。长岛称这天为“驴生日”,此日必吃高粱米稠粥,饭熟时先盛一碗赏驴,歌谣曰:“打一千骂一万,忘不了清明这碗饭”。
11. 端午节。五月初五这天全省基本上都有吃粽子和鸡蛋的习俗。费县喜欢喝雄黄酒,意在防病。
12. 过半年。六月一日为半年节,或称“小年下”、“过小年”。莱阳、即墨家家户户中午吃饺子,晚上吃中午剩下的饺子,有的吃油煎包子。邹平吃新面粉包的水饺,冠县吃馄饨,临沂、邹县吃馒馒,滕县吃有肉馅的新面粉馍馍。
13. 晒衣节。六月六日为晒衣节,临沂吃面条,意在“六六大顺”,即墨吃凉面,长岛、荣成、单县等地吃包,民谣曰:“六月六,看谷秀,碗大的包子一包肉”。莱阳吃水饺,邹平、淄川吃炒面。
14. 夏至。这天有些地方煮食新麦粒或以青麦粒磨“碾转”吃。但最普遍的是吃凉面条,民间曰“冬至饺子夏至面”。
15. 伏日。山东民间在这天都要改善饮食,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长岛民谣:“立秋饺子入伏面。”据说只有吃了入伏面,才能到河里洗澡。招远吃水饺,无棣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邹县喜饮冰水。
16. 七月七(乞巧节)。作小面食,油炸,称“花儿”。有的地方以木模(磕子)磕小饼烙食,有的染为七色,有的以红色点染,称为磕饼、巧果、小果、“花儿”、“巧饽饽”,烙熟之后,以长线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挂壁间作为装饰和零食。也有穿一环挂小儿项间取乐的。掖县的妇女在七月六日做面食供姐姐(织女)乞巧,面食多种多样,其中必有面剪刀一把,其他面塑如果、茄、瓜、石榴、小鸡、小猪、小狮子、金鱼、蛙、蟹、虾等,无物不做、形象生动,这天可称为面塑节。
17. 中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除吃市场上卖的各种月饼外,潍坊、掖县等地还流行做“月”与“月鼓”。山东各地在中秋节晚上都要举行家宴,早餐和中餐的伙食也要改善,济南早餐米饭、中午水饺; 胶东中午蒸饽饽、包子,即墨做麦箭,诸城从八月十五开始吃芋头、地瓜、花生、萝卜和雏鸡等,称“尝鲜”。
18. 重阳节。山东的习俗是吃花糕,称菊花糕。滕县、临沂、日照等地从前有在重阳酿造菊花酒的风俗,谣谚曰“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昌邑北部人家这天习惯喝辣萝卜汤,曰“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19. 冬至。“冬至饺子夏至面”,山东很大一部分地区这天要吃饺子或馄饨,有的还要喝酒。临沂、邹县、新太等地有蒸冬的习俗,临沂用五谷杂粮面蒸窝头,邹县蒸饽饽,民谣曰“蒸冬蒸冬,扬场有风”。
20. 腊八节。山东各地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从前有些地区在这天酿酒、酿醋,叫腊酒或腊八醋。现在是把蒜泡在醋里,待春节时吃,蒜味稍酸,醋味微辣,十分可口。
21.过小年。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过小年”。在祭灶时要吃糕,且在糕出锅时以糕涂灶王嘴巴,吃素面汤或杂面汤,饭后又吃祭灶的“糖瓜”。
22.年除日。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早晨,胶东有做隔年饭和隔年菜的习俗。黄县、蓬莱一带吃菜饽饽,菜是财的谐音,饽是蓬勃发展的意思,谁吃得多,就多发财,所以人人尽量多吃几个。临清的早饭多数人家吃全菜,把藕合、炸肉、炸丸子、粉条、猪肉、牛肉、鹅肉、鸭肉、黄花菜、大白菜加豆腐一起煮,主食是发糕和枣卷。蓬莱的午饭有三样必不可少,一是米饭,二是猪下货、三是龙须菜。比较富裕的人家要买一整套猪下货,于中午煮面食之。米饭主要是小米或大米,吃剩的称为陈饭,叫做家存“陈粮”。龙须菜又叫三须菜,把海带、白菜切成细丝,加上粉丝一齐煮好,曰“吃了龙须菜,一年又顺又发财”。乳山、文登一带,准备丰盛的酒菜,全家一起在中午喝团圆酒。除夕晚饭,胶东一带吃饺子,也有吃面条的,饺子意味着能把财包住,面条意味着顺利,取意发财顺利。除夕晚上,泰安、滕县等地有喝辞岁酒的习俗,又叫团圆饭。其中,栗子鸡、鱼、年糕和团子必不可少,栗子鸡意味着“大吉大利”,鱼意味着“年年有余”,年糕意味着“步步登高”,团子象征着“全家团圆”。滕县无论大家小户,都尽量把这顿饭做得质高而量大,为的是让全家吃饱吃好且有剩余,剩下的饭叫隔年饭,放在仓囤中,寓意“仓仓囤囤,年年有余”。包水饺、吃水饺是除日的重要内容。一般要包三种饺子,一是荤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验岁的,包上硬币、红枣等待初一早晨吃。胶东的除夕饺子讲究很多,除夕包饺子叫做“吃去年的陈粮,挣新年的钱财”。饺子包好后,要放上桃枝,叫做“驱邪避恶”。有的要包上豆腐,吃了有“斗福”之运,吉不可言;有的要包上四样素菜,叫“四季发财”,有的要包上糖块,曰“新的一年有甜头,”有的要包上花鱼,叫“年年有余”。娶新媳妇的,要在饺子里包上红枣、栗子、花生米等,意为“早立子,生得花花,有儿有女”。最普遍的是在饺子里包上硬币,表示“新的一年有钱花”。硬币数目一般是四、六、八、十,四是“四季发财”,六是“六六大顺”,八是“四平八稳”,十是“发大财”。搏兴把除夕包的饺子称团圆饺子,据说包饺子时,全家团圆,意味着来年一家人和和睦睦,欢欢乐乐。如果有个别成员没有归来,就一边包饺子,一边念叨,盼他早点归来。山东除夕有“守岁”的习俗,除夕晚上全家团聚,饮酒叙谈,终夕不眠。胶东有吃年夜饭的习俗,除夕半夜起来,吃饺子吃面鱼,一般都吃一块“鱼头”或“鱼尾”。寓意“头尾都有余”。即墨的年夜饭要吃豆腐和鱼,叫“福有余”,吃芋头,称“粘合”,吃黍糕,曰“年年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