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间艺术
1.木卡姆。维吾尔族民间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中华乐坛瑰宝”、“丝路音乐明珠”。分“南疆木卡姆”“刀朗木卡姆”“伊犁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和“吐鲁番木卡姆”等5种,其中以“南疆木卡姆”规模最为宏大,演唱一遍约需20多小时。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工作,邀请专家,建立专门机构,经过多年的努力,于1960年出版了由木卡姆大师演唱的“十二木卡姆”。经过重新整理的“十二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已出版发行。
2. 江格尔。蒙古族民间英雄史诗,是我国著名的三大史诗之一。13世纪产生于西域 (新疆) 地区卫拉特蒙古族,以说唱形式流传于蒙古族中。专门从事“江格尔”演唱的艺人被称为 “江格尔其”。为了收集和整理这部中华民族文学的稀世珍宝,1979年自治区成立搜集整理 “江格尔”领导小组,经过多年努力,全部“江格尔”新疆托忒蒙古文本3卷60章已整理出版,并改写成胡都木蒙古文在内蒙古自治区出版,汉文译本即将完成。
3. 玛纳斯。柯尔克孜族民间英雄史诗,也是我国著名的三大史诗之一。全诗分8部,是反映古代柯尔克孜族语言、历史、宗教、民俗、哲学、天文、地理的重要资料,被誉为柯尔克孜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它以说唱的形式流传于广大的柯尔克孜族群众中,以演唱“玛纳斯”为业的民间艺人被称为“玛纳斯其”。自治区于1966年成立了搜集整理 “玛纳斯”的领导小组。经过多年努力,到1995年底,全部 《玛纳斯》柯尔克孜文本8部18册已整理出版。汉文译本现已基本完成,不久将可出版。
4. 阿肯弹唱。哈萨克族民间吟唱艺人被称为 “阿肯”,他们知识渊博,才思敏捷,能弹善唱,能记诵很多史诗、诗歌、故事,并可进行即兴创作。每年夏季转场结束,逢节(假)日或婚嫁喜事,当地居民都要邀请阿肯前往演唱贺喜。而众多阿肯聚集在一起,代表各自“阿吾勒” (村) 进行的口头文学、弹唱比赛则被称为“阿肯弹唱会”。
5. 维吾尔剧。20世纪30年代新疆戏剧舞台上的一个维吾尔族剧种,它的唱腔源自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剧中唱白兼用,深受维吾尔族广大群众的热爱。著名的 《艾里甫与赛乃姆》就是其代表剧目。
6. 新疆曲子。俗称小曲子,是流行于新疆各地汉、回族群众中的一个地方剧种。源于陕西的眉户、兰州的鼓子和青海的平弦,大约形成于清咸丰年间,盛于20世纪30年代。30年代传入锡伯族,被称为秧歌,深受锡伯族广大群众的喜爱,成为锡伯族家喻户晓的民族剧种。为保留和发展这一剧种,自治区于1980年成立了呼图壁县曲子剧团。
7. 达瓦孜。维吾尔族民间传统技艺,表演时场地竖起长木杆数根,居中最长者可达30余米,由低至高用粗麻绳相联,表演者横握长约3. 5米的木杆用以保持身体平衡,在乐声的伴奏下,赤脚踩绳向上攀行,其间还要表演侧身走、蒙眼走、倒立走、踩碟走、高空坠人、绳上起坐、飞身跳绳等各种惊险动作。每逢节假日、集市便有专业的“达瓦孜”表演,深受维吾尔族和其他各族群众喜爱,新中国成立后,还组织达瓦孜艺人到各省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