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间传统节日习俗
民间传统节日,是民间文化艺术与传统习俗的结合。在四川农村广泛流行,并具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主要有:
1.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佳节——春节。为了过好这一节日,家家户户极为重视。主要习俗有:
扫尘。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开展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接新春。
挂年画。年画是民间绘画艺术中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渲染喜庆气氛和除邪避恶的意思。现今已把日历和年画合二为一,制成挂历年画,于春节前挂出。
贴春联。扫尘之后,在门上贴红纸对联,以示庆祝和寄托美好愿望。
贴剪纸。剪纸题材广泛,一般为自己制作,多系花鸟虫鱼和人物形象艺术,用以装饰窗户,所以也叫“窗花”。
放鞭炮。除夕之夜,鞭炮轰鸣,预示着送别旧岁,迎接新春好运到来。
守岁。腊月三十晚上,全家男女老少欢聚一堂,互敬美酒,谈笑风生,彻夜不眠。
拜年。新春伊始,首先给长辈拜年,然后到亲戚朋友家登门道贺,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
舞狮子。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舞狮队走村串院,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欢乐气氛。
耍龙灯。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普遍开展耍龙灯的活动。有时龙灯队与舞狮队结伴而行,相得益彰。
此外,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也很有特色。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的春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门前竖起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消灾免祸;节日里杀猪宰羊,吃沱沱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等;初一早上的第一件事是挑水回家,用新挑的水洗东西、做饭,但不准洗衣、晒衣,也不得吃青菜;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成群结队到野外聚餐,举行赛马、摔跤等。藏族的藏历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早在十二月中旬便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进行大扫除;十二月廿九日晚上吃“果肚”(面疙瘩),里面包有石子、羊毛、炭渣等,谁吃着什么就象征着来年有什么运气和遭遇;年节 一到,门窗都挂上彩色香布,柜子上摆着羊头、青稞酒和水果等,预祝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新年初一早上,主人早早起床,到河里背“吉祥水”,接着做“官丹”(一种味道香美的粥),端给家里人在被窝里喝下后才起床,再喝青稞酒和酥油茶,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拜访;初二以后的几天,互相串门拜年,主人端出“竹素琪玛”(一种糌粑制的食品),客人轮流拈一点里面的糌粑粉撒向空中,接着拈一点放进嘴里吃,表示祝福,然后敬青稞酒,凡被敬的人必须连喝三杯,以示尊敬和吉祥;节日期间,乡村都要上演藏戏传统节目,有的还举行跑马、射箭、摔跤等比赛,赛完后即唱歌跳舞,一直狂欢至深夜。
2. 踩山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叙永县苗族古老而又独特的传统盛会——踩山节。踩山节的内容,主要是欢庆丰收,喜迎新春;凭吊祖先,寄托哀思;祝福青年男女寻觅如意伴侣等。从正月初一开始,方圆数百里的苗族同胞成群结队,从四乡百寨聚集到宝瓦山,欢庆 一年一度的盛会。宝瓦山平坦宽旷的草坪中央,由苗家德高望重的长者竖起高高的“花杆”,“花杆”上系满象征吉祥如意的茶花和松枝。参加盛会的苗胞围聚在“花杆”四周,伴着悠扬的𥫿笙乐曲翩翩起舞。小伙子、姑娘们都尽情地吹奏、歌唱、跳舞,热烈欢乐的场景一直持续到夜晚。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又叫龙灯节,民间称为“过大年”。其主要习俗有:
张灯。元宵节到来,各地普遍张灯结彩。除各家悬挂自制的彩灯外,还聚集无数组灯举办灯节、灯会。灯的制作十分考究、精美,内容题材广泛。
吃元宵。元宵的制作方法较多,但都是以糯米粉、糖为主料,俗称“汤元”。元宵节合家吃汤元,一直被认为是大团圆的标志、吉祥的象征。
猜灯谜。元宵节期间,猜灯谜是“闹元宵”的一种有趣的活动方式。民间广为流行,尤为有文化素养的家庭所喜爱。
踩高跷、耍龙灯。元宵节宣告新年庆祝活动结束,当晚各地举办踩高跷的化装游行,拉出龙灯队献艺。尽兴而散。
4. 插花节。插花节是彝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节日清晨,成群结队的彝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唱着歌,弹着弦子,纷纷登山爬岩去采花。把采来的鲜花插在门上和房子周围以及羊角上。并在山寨一些主要通道上搭起彩棚,插满鲜花,把整个山寨打扮成花的世界。这天,人们互送插花表示祝贺;青年男女则互送插花作为订婚礼物。晚上,青年男女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尽情狂欢;上了年岁的老人则蹲在大树下的火塘边,吸着辣烟,喝着苞谷酒,吃着鲜美的煮羊肉,分享节日快乐。
5. 清明节。时间是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古时民间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的习俗,有的地方还开展斗鸡、荡秋千、打球等传统体育活动。现在多为踏青春游、放风筝和进行扫墓活动。
6.放水节。战国末期,李冰父子率岷江两岸人民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后,传统的一年一度的祭祀岷江水神活动,便逐渐演变为内江岁修峻工后的放水典礼,并世代相传至1957年,因内江修建了钢制机动闸门而无需人工放水而终止。传统的放水节,于清明节期间在都江堰隆重举行,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由总督、巡抚这类最高地方长官主持庆典,宣读祝文,朗诵《迎神辞》,齐唱《纪念歌》,尔后献花、献帛、献爵、献食,继由强壮的堰工挥利斧砍断杩槎缆绳,引岷江水滔滔入内江。是时,鼓乐高奏,礼炮齐鸣,万民礼拜欢呼,祈祷巴山蜀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保持传统,1990年起,都江堰又恢复举办放水庆典。除举行仿古放水仪式外,还增添了大型文艺表演、文物书画展览、农工商物资交流和对外经贸合作洽谈等时代新内容。
7. 端午节。时间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历来习俗是家家吃粽子,喝雄黄酒,挂香袋,门上悬菖蒲,进行划龙舟表演。现在,民间仍普遍保留吃粽子和用菖蒲熬水为小孩洗浴的传统,许多地方举行龙舟比赛。
8.赶苗场。这是叙永县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二月和七月的初二至初五。节日期间,苗族同胞穿上盛装向场镇汇集,大的场镇一天可达数万人。有的会亲访友,有的相亲择婿,有的购货买物,也有专门来看热闹的。最活跃的是未婚青年男女,他们通过对唱情歌、互换腰带等形式传递爱情,确定婚约。
9.火把节。凉山彝族火把节历史悠久,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开始,历时3天。其主要活动有三项:
❶杀牲奠酒祭拜祖先,人们互祝平安;
❷白天举行传统的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打“磨儿秋”等体育娱乐活动;
❸夜间举火把游行于山岗田野,火光满山遍野,彻夜通明。人们围着火堆,唱歌跳舞,场面十分壮观。火把节期间,可以尽量品尝具有民族风味的砣砣肉、荞麦饼。
10.望果节。这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传统节日。藏语“望”指田地,“果”是转圈的意思,“望果”即转地头。望果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农历七月中谷物成熟之际举行,节期3—5天。到时,身着新装的男女老少,打着各色彩旗,抬着用青稞、麦穗搭成的“丰收塔”,敲锣打鼓、唱歌,绕行于田边地头。然后举行赛马、射箭、唱戏、歌舞等活动和丰盛的郊宴。
11.族年。土家族一直保持着每逢农历七月初一过族年的习惯。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杀猪、宰羊、磨豆腐、打糍粑,邀请四乡亲朋族友团聚。夜里,土家人围坐一起,畅叙家常,通宵守岁。等到天快亮时,大家抢着放鞭炮“接年”,把“吉祥”迎接回来。年节期间,还以诗歌、音乐、舞蹈三合一表演摆手舞,抒发感情和欢乐。
12.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当天早上,农村普遍有吃糍粑的习惯。这天人们走亲访友,互祝节日快乐。晚上家人围坐在一起, 一边吃月饼, 一边观赏月色,合家欢聚。
13.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这天的活动主要有:出游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现今又增加了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的内容。
14. 苗年。这是苗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选择在稻谷进仓、麦种落地之后进行。节日的第一天早上,人们先摆好酒饭,以简单的仪式祭祀祖宗,然后全家开怀畅饮,美餐一顿,庆祝丰收。节日期间,举行斗牛、赛马、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