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果、茶、橡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果、茶、橡胶

(三)果、茶、橡胶

1.水果。福建素以“水果之乡”著称,为全国重要果区。各类水果品种资源丰富,栽培地域广阔,一年四季皆有佳果上市。50—60年代,福建水果处于恢复阶段。1969年全省水果面积4.66万公顷, 产量7.35万吨。1978年后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水果上山,全省水果生产取得突破性发展。17年中,水果面积扩大到53.3万公顷,总产量239万吨。福建水果有传统的七大名果:柑桔、荔枝、龙眼、香蕉、枇杷、菠萝、橄榄和杨梅、李、柰、桃、梨、柿子等六大水果。
(1) 柑桔。福建有枳、金柑、柚、桔、甜橙等种类。栽培面积较大、产量较多、品质较好的有芦柑、蕉柑、福桔、雪柑、温州蜜柑、印子柑、改良橙、金桔,以及文旦柚、坪山柚和官溪蜜柚等。新中国成立后福建柑桔有了较大发展。1987年种植面积8.78万公顷, 产量18.85万吨。主产地有永春、南靖、长泰、南安、平和、福州郊区、仙游、建瓯、闽侯、三明市郊和闽清等县市(区)。1995年全省柑桔达16.21万公顷,产量115.72万吨,产量占全国柑桔总产量15%,居全国第5位。其中,芦柑产量占全国总产量67%,柚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1/3,分别居全国第1位和第2位。全省柑桔产量超3万吨以上的县市(区)有12个。永春有柑桔9373公顷,产量13.11万吨,居全省榜首,属全国柑桔大县;其次是南靖8313公顷、11.49万吨; 建瓯1.01万公顷、9.89万吨, 居第3位。
(2) 荔枝。福建沿海各县市(区)均有种植,集中在龙海、漳浦、云霄、诏安、莆田、厦门、泉州等地。1949年,全省荔枝只有1333公顷、产量65吨。新中国成立后,荔枝生产有很大的发展,1978年达到1.22万公顷、1.23万吨。进入90年代,荔枝面积和产量都有更大发展,1995年有2.98万公顷、7.9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5%,居第3位。全省荔枝种植面积超250公顷,产量在1000吨以上的县市(区)有10个, 占全省荔枝面积和总产量的92.1%和88.6%。荔枝产量超万吨的有漳浦、龙海和诏安3个县市,其中漳浦县达2.48万吨,居全省首位。荔枝是福建重要外贸出口的农产品, 创汇率高, 1吨荔枝罐头可创汇1300美元;速冻荔枝, 每吨可创汇1000美元。
(3) 龙眼。是福建的特产水果,自古视为珍贵滋补品。新中国成立后,龙眼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产量多、质量好,在全国和世界龙眼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主产区从莆田、泉州和厦门3个地市,向漳州、福州和闽东沿海县市区延伸。1978年全省龙眼1万公顷、产量3.17万吨, 比1949年分别增长1.46倍和58.35%。1988年发展到2.36万公顷,产量3.59万吨;1995年达到7.4万公顷,产量达8.98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福建龙眼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35%, 居全国第1位。龙眼面积在3500公顷以上、产量在5000吨以上的县、市共有6个,以南安市为最多,面积1.47万公顷、产量7385吨。主要栽培品种有三大类型,用于制罐有“福眼”、“水涨”和“大鼻龙”,其中“福眼”约占全省的40%; 用于制干的有“乌龙岭”、“油潭本”、“兴化桂元干”;用于鲜食有“东壁”、“普明庵”和“红核子”等。近年各地又选育一批早、晚熟龙眼良种,如“八一早”、“蕉核”和“九月乌”、“紫螺”、“扁厘臻”等,开始推广种植。
(4) 香蕉。是福建第二大宗水果,主要分布在仙游以南的九龙江、晋江两流域沿岸的芗城、龙海、漳浦、云霄、诏安、南靖、平和等县市区。改革开放后发展较快,1983年由1949年的400公顷发展到2 000公顷,扩大4倍;产量由3 415吨增加到1.65万吨,增长3.8倍。1995年香蕉面积2.38万公顷,产量44.8万吨,已占全国总产量的15%,居第2位。九龙江沿岸县市种植“天宝”香蕉,肥培管理水平高,单产高,效益大,产品销往国内10几个省区,近年还出口日本。
(5)菠萝。新中国成立前只有少量栽培,1958年和1978年两度发展较快。1985年菠萝产量5 321吨,1990年增加到1.52万吨。1995年有5 060公顷,4.35万吨,已占全国总产量的10%,居第4位。主产区分布在漳浦、云霄、诏安、南靖、平和、长泰、龙海、同安等地,泉州市的南安也有栽培。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是诏安、龙海和漳浦,其面积、产量的总和分别占全省的49.1%和65.5%。
(6)枇杷。是一年中最早上市的水果。1940年全省枇杷有179.1公顷、产量1 394.2吨;1949年降为66公顷、250吨。新中国成立后,枇杷发展迅速,全省所有县市均有种植。主产区有莆田、仙游、福清、闽侯、连江、云霄和霞浦、福安等。1958年有1 334公顷、1 750吨;1985年达5 187公顷、4 049吨;1995年发展到1.18万公顷、3.17万吨,为历史最高,占全国总产量的30%,居第3位。福建所产枇杷载誉国内外,莆田解放钟枇杷果大为世界之冠,云霄“长虹三号”早熟枇杷销往港澳地区,福清太城四号枇杷为制罐良种。
(7)橄榄。福建特产佳果,传统出口果品。1957年产量8 159吨,是历史上最高年份,之后产量逐年下降。进入80年代,橄榄加工产品需求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1988年闽侯、闽清等地建立橄榄基地,栽培面积不断扩大,1995年发展到1.18万公顷,产量达1.09万吨。
(8)杨梅。福建杨梅有红杨梅、紫杨梅和白杨梅3种,以红杨梅最多,栽培面积最大。主要用于加工,产品有七珍梅、八珍梅、咸杨梅、玫瑰杨梅等,畅销省内外。主产区有南安、晋江、龙海、建阳、建瓯、福鼎、福安、霞浦、莆田、仙游、安溪、永春等县市。1995年杨梅发展到1.67万公顷,产量2.62万吨。
(9)李。新中国成立后,李树生产得到发展,1995年达3.5万公顷,产量12.99万吨,成为福建又一主要水果。有59个县市栽培,主产地永泰、诏安、漳浦、龙海、福安、长泰、南安、永春等,李果年产量超1 000吨。诏安达1.13万吨,居全省首位。福安、永泰等县加工的“化核嘉应子”、“蜜李片”等畅销东南亚,成为福建出口的一个拳头商品。
(10)柰。中国李的变种,1987年列为福建十大名果之一。1995年发展到3.22万公顷,产量4.61万吨。主产地古田和建阳,年产量超过600吨;浦城县达1 795吨。奈李鲜果每年有300—500吨销往深圳、香港、新加坡等地。
(11)桃。桃是福建栽培分布广的落叶果树。1959年,栽培面积7 002公顷,产量8 003吨。70年代引进白凤水蜜、黄肉桃、雨花露、玉露等品种,栽培面积有所扩大,1995年发展到2.61万公顷,产量9.91万吨。
(12)梨。也是福建普遍栽培的落叶果树。1959年有2000公顷、4 000吨左右,1978年3 186公顷、4 200吨,1995年扩大到1.71万公顷、4.05万吨。主产地建宁县,面积1 098公顷,产量2 528吨,所产黄花梨、杭青梨畅销省内外。
(13)柿。1958年全省有柿树1 400公顷,产量4 500吨。80年代后加快发展,1995年达到1.59万公顷,3.13万吨。主产地安溪种植7 210公顷、产量4 496吨,诏安1 231公顷、1 835吨,永泰949公顷、1 810吨,平和738公顷、1 544吨。
2.茶叶。福建是全国重点茶区之一,以茶树良种多、茶叶种类多、名茶多而著称,产量居全国第2位。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的茶叶生产有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全省除沿海东山和平潭外各县都有种茶,1963年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别由1949年的0.85万公顷和3 845吨,发展到3.1万公顷和4 700吨。1963年后茶叶面积、产量和单产连续33年稳定增长,在全国占有位置不断上升。1987年,面积12.2万公顷,占全国茶叶总面积的12%左右;产量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8%左右,居第5位。1990年全省茶叶外贸出口突破1万吨,创汇3 100多万美元。1995年达到13.34万公顷,采摘面积10.66万公顷,单产59公斤,总产9.45万吨,在全国上升到第2位。
福建茶类多,加工工艺独特,制作精湛,独树一帜。根据制法的不同,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和花茶五大类。红茶为发酵茶,按制法特征有工夫红茶、小种红茶两种。绿茶为不发酵茶,有准山、莲心、白毛猴、龙须等,尤以天山绿茶、石亭绿最为著名。乌龙茶为半发酵茶的总称,著名的有铁观音、武夷肉桂、黄棪等。白茶为不经揉捻和发酵的片状茶,如白毫银针、白牡丹等。花茶多以绿茶窨制而成,在高档茉莉花茶中有茉莉闽毫、茉莉银毫、茉莉雀舌和玉兰花茶、珠花茶等。乌龙茶、花茶和白茶为福建特产,占全省茶叶产量70%以上。90年代,各地加大名优茶开发力度,改进采制工艺,引进先进机具、加工技术,开发的名优茶有天香银毫、云山毫尖、武夷雁明、九龙曲毫、莲花迎春、六杯香、云霄绿等。福建乌龙茶、花茶出口平均价比全国约高30%,每吨乌龙茶出口价3 000多美元,铁观音高达1万多美元。福建名茶畅销国内19个省市,外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3.蚕桑。福建早在公元5世纪初叶就有蚕丝业,漳缎曾是贡品,泉州港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起运点。1928—1932年闽江两岸的福州、闽侯就有桑园1335公顷、产茧500多吨。新中国成立后,蚕桑生产有所恢复发展, 1968年恢复到700公顷、产茧240吨,尚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改革开放后,从广东引进良种建立新桑园基地,蚕区发展到20几个县市(区),创办4个蚕种场, 缫丝厂和丝绸厂由3家发展到18家。1993年,全省桑园面积发展到4666公顷、产茧814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后因受茧丝绸市场波动影响, 1995年全省桑园面积下降到3000公顷、产茧450吨。
4.橡胶。1956年在闽南地区引进试种成功。1984年全省种植8460公顷, 300多万株, 分布闽南14个县市(区)的27个农林场和30多个乡镇。1983年与广东、云南、广西等兄弟省区一起获国家科委授予的橡胶树在“北纬18度大面积种植成功”技术发明一等奖。全省形成以诏安、云霄等县为主的橡胶基地,建成日产1—2吨的橡胶初制加工厂4座,简易加工点20多处。1975年胶树正式投产后,全省累计产干胶12万吨。80年代后由于需求减少, 经济效益低, 胶园改种。1995年,全省胶园面积下降到2093公顷,产量仅371吨,仅保留了丰产品系和投产胶园。
5. 龙舌兰麻。福建是全国种植龙舌兰最早省份,有90多年历史。1958年大办农垦后,从分散经营转为集约栽培。70年代推广的11648龙舌兰麻新品种,平均亩产250—300公斤,高产的450公斤以上。全省种植达6700公顷,主产同安凤南、白沙仑,漳浦万安、白竹湖,漳州大房等8个农场。后因市场需求减少,面积逐年下降,1983年降为3085公顷、产干麻丝1616吨。进入90年代,龙舌兰麻市场仍不景气,生产继续下降, 1995年仅1173公顷, 产干麻丝3006吨。

☚ (二)经济作物   (四)其他作物 ☛
0000837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