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品种引进与推广
1.引进国外新品种。50年代从越南引进原产于非洲的莫桑比克罗非鱼, 很快在一些城市郊区推广。60年代又引进古巴牛蛙试养, 70年代又引进日本白鲫、罗氏沼虾, 以及尼罗罗非鱼等。80年代先后引进澳利亚罗非鱼、革胡子鲶、加洲鲈、淡水白鲳、麦穗加拉鲮、露斯塔鲮、云斑、美国青蛙等。90年代引进美国斑点叉尾𫛚、美国大口胭脂鱼、条纹鲈等新品种。
2.移植国内品种。70年代, 移植江西的兴国红鲤, 黑龙江的东北银鲫和散鳞镜鲤, 两种鲤鱼均作为杂交育种的亲本, 还移植了中华绒螯蟹。80年代,移植了池沼公鱼、彭泽鲫、异育银鲫、建鲤、荷沅鲤、丰鲤、福寿鱼。90年代, 还移植了小银鱼、大银鱼、单性罗非鱼、鳗鱼等品种。
3.湖南培育的新品种。杂交品种有芙蓉鲤、岳鲤、三杂交鲤、湘鲫、湘云鲫、湘云鲤、芙蓉鲫。湖南选育的品种有中华鳖、乌龟、鳜鱼、乌鳢、黄鳝、南方大口鲶、长吻、银鲴、黄尾密鲴、细鳞斜颌鲴、团头鲂。优质特种珍珠等品种。
4.特种水产养殖推广。1995年, 全省共推广15 100公顷, 产量7 708吨, 其中中华鳖推广1 900公顷, 产量1 520吨, 产稚鳖815.84万只; 乌龟46.67公顷,产量8.37吨; 蛙类1 326.67公顷, 产量2 160吨;中华绒螯蟹7 200公顷, 产量50.25吨; 沼虾480公顷, 产量39.15 吨, 其他面积4 100公顷, 产量3 931.23吨。名优水产养殖推广面积11.56万公顷,产量4.13万吨, 其中鳜鱼套养面积1.59万公顷, 产量2 358.76吨; 乌鳢套养面积1.78万公顷, 产量4 864.8吨; 黄鳝1 233公顷, 产量1 746.83吨; 泥鳅4 500公顷, 产量926.64吨; 其他水产养殖6.93万公顷, 产量3.5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