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

1. 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1950年初四川获得解放。从1950—1952年,人民政府在农村先后采取了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为实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基础。三年恢复期末的1952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960.2万公顷.比1949年增加16.13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642.5万吨,比1949年增长9.9%;粮食亩产114公斤,比1949年增长8.1%。其他农产品产量同1949年比较,其情况为:棉花总产量4.16万吨,增长1.71倍,亩产11.4公斤,增长75.4%;油料总产量28.7万吨,增长21.7%,油菜籽亩产42公斤,减少3公斤;糖料总产量125.9万吨,增长1.21倍,甘蔗亩产2.47吨,增长33.5%;烟叶总产量4.9万吨,增长4.8%,烤烟亩产54公斤,增长8%;蚕茧总产量1.09万吨,增长1.22倍;茶叶总产量0.94万吨,增长1.04倍;水果总产量6.4万吨,增长42.2%;水产品总产量1.04万吨,增长28.4%;生猪出栏量648万头,增长1.12倍;大牲畜存栏623万头,增长12.3%;羊存栏319万只,增长30%。由于农业生产情况全面好转,1952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43亿元(1952年不变价格),比1949年增长18.8%,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16.1%,林业产值增长19.6%,牧业产值增长34%,副业产值增长24.2%。
2. “一五”时期(1953—1957年)。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调整生产关系方面,四川同全国各地一样,顺利地完成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土地改革以后,农村互助合作运动蓬勃兴起,1955年底全省农村参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51.6%,到1957年春季加入高级社的农户达到95%以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在生产政策措施方面,四川省人民政府于1953年2月颁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十项政策》,规定土改后农民的个人财产受到保护,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个体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开展爱国丰产竞赛并奖励劳动模范,贯彻合理负担政策,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大力植树造林,鼓励发展畜牧业,提倡信用合作和借贷自由,帮助缺劳农民克服困难,严惩反革命分子破坏生产。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推动农业生产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在水利建设方面,1953—1956年完成了人民渠大型水利建设工程,使成都平原扩大灌溉面积8.66多万公顷,还修建了东风渠和西河、牧马山引水工程,利用都江堰水源又扩大灌溉面积6.7万多公顷;同时积极发展小型水利。到1957年,全省共兴修小型水库309座、山湾塘5万多口,提灌设施也有显著增加。这样,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就由1949年的57.86万公顷,增加到1957年的106.5万公顷,增长84%。这一时期,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在1955年秋季以前发展比较健康稳妥,该年秋季批判“小脚女人”,层层下达指标限期合作化,结果全面冒进,在1956—1957年初的短短1年多时间里,初级社尚未站稳脚根就全省完成了高级合作化,由此带来许多问题,并逐渐暴露,对农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前4年农业增长很快,到1957年就慢了下来。全省粮食总产量,前4年连续增产, 1956年达到2 156万吨, 比1952年增长31.3%;而1957年下降到2130.5万吨,比上年减产1.2%。油料总产量,1956年为40.7万吨,比1952年增长了41.8%;1957年与上年产量持平。蚕茧总产量,1956年1.17万吨,比1952年增长6.9%;1957年1.05万吨,比上年减10.9%。茶叶总产量,1956年1.65万吨, 比1952年增长75.5%; 1957年1.35万吨,比上年减22.2%。农业总产值,1956年达到57.2亿元(1952年不变价格,下同),比1952年增长33%;1957年60.65亿元,比上年增长6%,低于5年平均增长速度1.1个百分点。
3. “二五”时期(1958—1962年)。195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农业合作化的冒进错误不但没有被认识,而且在政治上不断批判“右倾”,经济上搞“大跃进”,农村高级合作社建立不久又向人民公社升级。这一系列“左”的指导和实践给四川农业造成了严重损失。1958年秋季,掀起了全民“大办钢铁”的高潮,大批农业劳动力上山,砍光树木炼“铁”,森林遭受空前破坏,有相当一部分成熟了的庄稼烂在地里无力收回。该年9月上旬,中共四川省委在重庆召开省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央指示、讨论部署建立人民公社,要求于9月底全省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到10月1日,就把全省原来16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全部转为人民公社,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财产上大搞平调,管理上高度集中,生产上统一指挥,加上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使得共产风、平调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瞎指挥风愈刮愈猛。同时大办公共食堂,不但收了社员群众的自留地、不准搞家庭副业,做到所谓“生产军事化”和“行动战斗化”,连一日三餐也要“集体化”。这些,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1959年起,农业连续3年大幅度减产,人民生活陷于极其困难的境地,引起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1961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仅有1155万吨,比1956年减产46.4%,比1949年还下降22.7%;油料、糖料、烟叶、麻类, 产量分别比1949年减少28.5%、46.2%、78.4%、27%;牲畜大量死亡,有的生产队连一头猪也没有。有鉴于此,党中央从1959年以后作出了一系列决定,对平调农民的财产实行退赔,调整人民公社管理体制,把一些重要权力下放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恢复自留地和提倡牲畜私养,对办不办公共食堂坚持群众自愿原则,等等。直到1961年春夏,中央的这些指示在四川才开始得到比较认真的贯彻执行,因此四川是全国损失最严重的省(自治区)之一。196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回升到1 435万吨,仍比1949年减少4%,油料产量仍减少31%,糖料产量减少48.5%,烟叶产量减少69.4%,麻类产量减少51.2%;大牲畜存栏量比1957年减少9.2%,生猪出栏量比1957年减少64.5%,羊存栏量比1957年减少32.1%;农业总产值为47.09亿元(1957年不变价格),比1957年的59.95亿元减少21.5%。
4. 三年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年)。由于农业发生重大挫折,引起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工业及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不得不慢下来,从1963年起进入了三年经济调整时期。这期间,四川农村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已基本改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逐步建立集体生产责任制,重新划自留地到户,实行生猪公有私养,党和政府并采取了若干减轻农民负担,休养生息,扶持生产的政策措施,使农业得到较快的恢复。到1965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61.62亿元(1957年不变价格),大牲畜存栏743万头,生猪出栏1 524万头,羊存栏702万只,都超过了1956年的水平;粮食总产量2 055.5万吨、油料39.3万吨、糖料147.7万吨、烟叶3.9万吨、麻类1.55万吨,也大大接近了1956年的水平。其间,虽然重新强调阶级斗争,下派阵容强大的工作队到农村纠正包产到户和包产到组,并从1963年下半年开始了“四清”运动,但农业发展势头仍持续到1966年,该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 210万吨,比1956年还高出2.5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67.75亿元,比1956年增长18.4%。
5. “三五”、“四五”时期(1966—1975年)。1966年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计划。这时,工作中心愈加偏离经济建设,把阶级斗争和防止党和国家改变颜色放到十分突出的地位,农村“四清”变成了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教采取许多极“左”的做法,提出在农民中重新划分阶级成分和重新组织阶级队伍,基层干部统统被审查,要抓所谓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搞得人心惶惶,动荡不安。《5.16通知》发出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从城市逐步波及农村,1966年下半年农村社教工作队被“造反派”全部赶回城,不少工作队干部遭到围攻和揪斗,农村局势大乱。1967年上海“一月夺权”,四川也从上到下层层夺权,各级干部全部靠边站,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完全瘫痪,农业生产处于无人负责的状态。为了“造反”,“四人帮”制造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大量反动舆论,并到处挑起武斗,肆无忌惮地打、砸、抢、抄、抓,城乡路断人稀,一片恐怖气氛。1967年5月以后,从省到县虽然陆续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也发出过若干“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但在农村着重是推行“农业学大寨”。1968年2月,四川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作出“农业学大寨”的决定,要求掀起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在农业学大寨中,各地把自留地、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割,推行“政治工分”,分配上完全吃“大锅饭”,在生产上以粮为纲,排斥多种经营,并且不顾自然气候条件强制推广双季稻,使生产遭受很大损失。同时在学大寨中,各地大搞改土造林和农田水利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一时期,建成了三岔等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60多座、小型水库6 000多座、山平塘近百万口,扩大有效灌溉面积71.8万公顷,使水利条件有所改善。但总的说来,从1966—1975年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文革”的大动乱,四川农业发展甚微,某些方面还有所下降。这10年的主要情况是:粮食总产量,由1966年的2 210万吨增加到1975年的2 580.5万吨,9年仅增长16.7%;这期间粮食播种面积扩大97.06万公顷,增长10.4%,而亩产量由158.5公斤增加到167.5公斤,只增长5.6%;全省总人口占有粮食产量,1966年人均305公斤,以后9年都在300公斤以下,1970年降至282.5公斤,1975年又降至275.5公斤。农业总产值,由1966年的126.62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增加到1975年的137.5亿元,9年仅增长8.64%。其中,种植业产值由89.57亿元增加到101.14亿元,增长12.9%;林业产值由8.58亿元降至7.74亿元,减少9.8%;牧业产值由22.35亿元增加到25.06亿元,增长12.1%;副业产值由5.73亿元降至3.08亿元,减少46.2%;渔业产值由0.39亿元增加到0.54亿元,增长38.4%。
6.“五五”时期(1976—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始于1976年,该年四川发生严重干旱和强烈地震灾害,粮食、油料、生猪大幅度减产,城乡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川中一些县的农民大量外逃谋生,省里从东北等省调进25万多吨粮食应急,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从未有过的现象。1976年底“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从此生产、工作秩序开始恢复正常。1977—1978年,中共四川省委除继续稳定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保留自留地这些重大政策外,在生产责任制方面允许分组作业,定额管理,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评议工分,并于1978年10月肯定了广汉县金鱼乡包产到组的经验加以推广;在农业生产方面,强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作出了主攻中稻、削减双季稻和“水路不通走旱路”等重大决策;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提倡多种经营,狠抓社队企业,并从省到县建立了社队企业局。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四川农业迅速增长。197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3 198万吨,比1975年增产23.9%,亩产增加32.5公斤,人均占有粮食增加55公斤;农业总产值达到163.81亿元(1980年不变价格),比1975年增长19.1%。

☚ (二)民国时期的农业   (四)农村改革给农业带来巨大变化 ☛
0000445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