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敬老院安置
1958年,省委《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提出要在各公社建立幸福院(敬老院前身)。同年11月,省民政厅发出《关于建立幸福院的几点意见的通知》,加大了兴建幸福院工作力度,全省“五保”工作比较规范地开展起来。
❶幸福院的任务是对缺乏劳动力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孤、残疾社员,还俗后无家可归的老阿卡、老尼姑和无人抚养的孤儿给予一定安置,让他们愉快度过晚年。
❷入院要本人自愿申请,群众评议,公社领导批准。
❸幸福院规模,各地视情况而定。入院人数不少于25人,不超过150人。院址设在靠近社(队)所在地、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
❹院民的生活费、医疗费由公社负责。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一般社员的水平。人民公社给幸福院抽调政治可靠、责任心强的社员1~3人,帮助做饭和管理日常生活。
❺建院所需资金和设备,由公社拨出公房和公用设备,发动院民自带,动员社员帮助,从救济费中适当解决。
❻根据院民的实际情况,组织院民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争取达到蔬菜、肉类、牛奶自给。院里的生产收入,全部交归公社,并提取部分作为对参加生产人员的劳动报酬。
❼实行民主管理,制订一些必要的制度和公约,教育院民自觉遵守。幸福院根据院民人数,由5~9人组成院务委员会,并选出院长1人,规模较大的可增选副院长1人,负责管理本院的生活福利、日常事务和生产劳动等工作。
❽幸福院对全体院民经常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❾组织院民参加文娱活动,增进身体健康。据不完全统计,1958年全省先后建幸福院400多所,接受院民8 500多人。入院者由原来的五保老人扩大到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1959年初,幸福院更名为敬老院。据统计,这时全省敬老院已发展到871所,入院人数达19 178人。1959—1961年三年特大自然灾害困难时期, 敬老院的粮食供应发生困难, 农村公共食堂停办, 敬老院的一批老人陆续回家, 规模开始缩小。 1962年5月, 全省有敬老院206所, 入院人数为2 585人。 1966年后, 敬老院全部解体, 五保老人由所在生产队供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又重建敬老院。 1982年8月, 湟中县土门关公社建成了青海省农村改革后的第一个敬老院。 同年10月, 多巴镇建起了第二个敬老院。 1983年, 湟中县在拉沙、西堡又建起了2所敬老院。该县的4所敬老院, 都建在原来的知青点, 或社办企业的地盘上, 有土地可供种植、养殖。4所敬老院, 入院人数共22人, 其中孤寡人18人、 盲人1人、 孤儿3人。 雇用的炊事员兼服务员, 负责院民日常生活。 五保户的生活费用, 由所在队负责。 同年, 海北州祁连县可柔公社用国家补助的10 000元、公社自筹54 000元, 建成了改革开放后青海省草原上第一所敬老院, 有32间砖木结构瓦房,16名孤寡牧民老人入院。 入院者由所在生产队提供生活必需品, 每年每人发现金600元、4只羊、 酥油6千克、 曲拉4千克, 并配备1头奶牛, 两年1件羊皮大衣, 3年1件盖皮大衣。 1984年9月, 西宁市郊区人民政府投资3万元, 扶助大堡子乡办起全区第一所乡公助的敬老院。 1985年, 全省共建敬老院6所。在重建敬老院中, 牧业区的重建工作进展较快。 玉树州从1986—1989年底, 兴办敬老院25所, 修建房屋257间, 入院老人220人, 占全州五保户总人数的21%, 床位利用率达到28.4%。 在供给制度上, 与分散五保户一样, 都实行乡镇统筹供给办法。 牧业乡供给标准是: 每人每年供给粮食275千克、 青油3千克、酥油20千克、 曲拉20千克、羊4只, 2~5年每人缝制皮袄1件, 每3年1套夏装, 每年供给零花钱250~400元。 有些乡还给五保户购买1头奶牛。 半农半牧的乡供给标准: 每人每年粮食300千克、2~3只羊、酥油12.5千克、 曲拉15千克、 零用钱200~300元、2~3年每人缝制皮袄1件。 果洛州自1985年试办敬老院以来, 到1988年共建立敬老院32所, 房屋或帐篷223间 (顶)。 入院老人283人, 占全州五保户总数的54%。 甘德县8个乡共建院10所, 全县90名五保老人全部入院安度晚年, 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乡乡有敬老院的县。
1989年底, 全省37个县 (区) 重建敬老院98所, 入院人数达654人。 其中建院2所以上的22个县, 10所以上的2个县。 有的敬老院, 还从实际出发, 组织院民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 开展生产经营。如湟中县多巴镇敬老院从建院后, 积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年均节约开支近1 000元。 互助县沙塘川乡敬老院,认真贯彻勤俭办院原则, 以副业补院成效显著, 1988—1989年两年中, 小百货、 小食品销售收入达76 255元, 纯利润4 575元。 院内环境优美舒适,服务周到, 成为老人颐养天年的场所。从此, 全省的敬老院建设工作有了长足进展, 1997年底, 全省共建敬老院158个, 收养五保老人1 0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