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政社分设建立乡政权1979—1984年
1979年下半年,武都地区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些县市,突破了划组作业、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的界限,在甘肃省最早实行了以包产到户为主的生产责任制。由于恢复生产效果明显,得到省委、省政府的确认和支持。接着定西、平凉、天水等地区也相继实行了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改革大潮中,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责任制迅速向全省扩展。至1980年8月底,全省111466个生产队中,已有106140个实行了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占生产队总数的95.2%。大包干责任制的普及,从客观上提出了变革原来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管理体制的要求。
从1981—1983年, 甘肃农村开始进行了政社分设、建立乡镇政权机构的试点工作。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试点经验,甘肃省委、省政府于1983年9月9日发出《关于当前政、社分设建乡工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乡的规模以现公社管辖范围,按一社一乡设置;以原生产大队为基础建立村民委员会,以原生产队为基础建立村民小组。并决定恢复民族乡,县乡之间一般不设区公所。自通知下发后,这项工作在全省农村范围内陆续展开,至1984年上半年,全省政社分设建乡工作圆满结束。据统计,1982年底,全省农村共设有区、镇62个, 人民公社1 444个 (民族公社6个),生产大队16 780个,生产队109 903个。到1984年6月,政社分设工作全部结束, 全省农村共设立区30个, 乡镇政府1 559个 (民族乡23个), 村民委员会16 298个,村民小组96 535个, 见表10-1-2,从此理顺了党政企之间的关系,因而有利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表10-1-2 甘肃省基层政权建设体改前后情况
(1984年)
单位:个、人
地市州名 | 体 改 前 | 体 改 后 |
区公所 | 镇 | 公社 | 民族乡 | 大队 | 生产队 | 区公所 | 镇 | 乡 | 民族乡 | 村委会 | 村民小组 | 人口 |
合 计 | 15 | 47 | 1 438 | 6 | 16 780 | 1 099 903 | 30 | 76 | 1 460 | 23 | 16 298 | 96 535 | 19 874 958 |
兰州市 嘉峪关市 | | 1 | 84 3 | | 816 16 | 6 446 113 | 1 | 2 | 86 3 | | 822 16 | 4 708 113 | 2 404 298 80 030 |
金昌市 | | 2 | 12 | | 133 | 1 057 | | 2 | 12 | | 136 | 1 059 | 315 745 |
庆阳地区 平凉地区 | | 2 3 | 141 128 | | 1 469 1 696 | 11 850 10 382 | | 2 9 | 141 111 | 1 11 | 659 1 696 | 5 742 9 961 | 1 881 562 1 759 645 |
天水地区 | | 6 | 231 | | 4 198 | 21 498 | 6 | 14 | 237 | 2 | 4 316 | 21 266 | 3 687 296 |
武都地区 定西地区 | | 3 7 | 166 178 | 3 2 | 2 341 2 030 | 11 173 16 074 | | 7 7 | 161 178 | 3 2 | 2 345 2 023 | 11 090 14 595 | 1 646 359 2 705 007 |
武威地区 | 9 | 5 | 111 | | 1 126 | 8 518 | 16 | 7 | 150 | | 1 145 | 5 961 | 1 677 272 |
张掖地区 | 6 | 5 | 86 | | 720 | 5 859 | 6 | 6 | 86 | 1 | 908 | 4 633 | 1 032 391 |
酒泉地区 临夏自治州 甘南自治州 | | 8 2 3 | 67 129 102 | 1 | 488 1 107 640 | 3 017 11 142 2 774 | 1 | 9 7 4 | 70 122 103 | 1 2 | 483 1 106 643 | 3 052 11 127 3 228 | 750 502 1 412 232 522 618 |
注:体改前各项数字系1982年年报数;体改后各项数字截止1984年6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