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改革发展阶段(1978—1999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改革发展阶段(1978—1999年)

(三)改革发展阶段(1978—1999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中共中央从1982—1985年连续四个1号文件中都对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
1.恢复“三性”。1982年,根据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要求,供销合作社改革的重点是改变所有制,即由全民所有制改回原来的集体所有制,由“官办”改“民办”,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为贯彻《纪要》中指出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是城乡经济交流的一条主要渠道,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联合的纽带,要恢复加强供销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使之在组织农村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的精神,省供销社在江川县开展了以恢复“三性”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试点,1983年在全省铺开。各地基层供销社普遍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制定了新的社章,选举了新的理、监事会,吸收农民社员直接参加管理,增选农民理事142人,监事2 528人。县和基层供销社的领导班子成员中,平均年龄下降,文化程度提高。同时改革用工制度,到1985年底全系统吸收农民合同工5 391人。各基层供销社在改革中普遍对原有社员股金进行了清理核实,换发了新证。在兑现了股红的基础上,吸收了农民群众向供销社的入股和集资,使社员股金数量有了增长,增加了民办因素,增强了经营上的灵活性,恢复了集体经济性质,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密切了与农民的联系,为供销合作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实行“五个突破”。1984年全省的供销合作社在恢复“三性”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了以“全民”变“集体”, “官办”改“民办”为核心的“五个突破”改革,即突破劳动制度限制、突破农民入股限制、突破原来的经营范围、突破原来的服务领域、突破商品购销价格。主要内容是,在财务制度方面由过去统收统支改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基金调剂,向国家缴纳所得税,不再承担政策性亏损;在劳动人事制度方面,干部由任命制度改为选举,职工由统包统配改为劳动合同制,做到能上能下,能官能民,能进能出;在分配制度方面,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建立职工劳动分红制度;在经营和服务领域方面,打破原来按地域、按商品分工的限制,实行购销结合,综合经营;在商品价格方面,完成农副产品收购任务后,全部实行议购议销,价格随行就市,由企业实行自主定价。各地供销社通过“五个突破”的改革,改革了用工制度,扩大社员股金,到1985年底,共吸收农民合同工5 391人,吸收社员股金2 986万元,比改革前的1978年增长1.89倍,供销社活力增强,服务领域拓宽,经营范围扩大。全省各级供销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扶持发展农村商品生产上来,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在先后帮助91个县的农民发展棉花、烤烟、茶叶、桐油、生漆、枧油、草果、八角、胡椒、干姜、核桃、板栗、香菌、木耳、优质水果、中药材、蚕茧、淀粉等商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又新发展冬早蔬菜、禽蛋、咖啡等共29种商品生产基地。其中烤烟到1984年供销社移交省烟草公司经营时,种植面积已从1952年的4 933公顷发展到11.22万公顷,从开始的几个县种植烤烟扩大到67个县种植;收购量从1952年的456.5万千克增加到25 650万千克。供销合作社建立和发展了加工企业和工商、农商、商商之间的各种联营合作业务以及贸易中心、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新的经营方式。在业务经营上,冲破了部门和地区限制,除收购和推销传统农副产品外,还扩大了粮油、肉食、中药材、畜产品、建筑材料的经营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各种加工业。同时还完成了边疆民族贸易地区30个县的恢复和组建供销合作社的工作。
3.实施“六个发展”。1985年,供销社改革实行了“六个发展”,即发展为商品生产的系列化服务,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农村商业网点,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通过六个方面的改革,云南省的供销合作社事业发生了显著变化。1985年底,全省恢复和建立了商品生产系列化服务体系,开展了与省内外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经济联合,供销社自办加工企业1 221个,实现产值6 668万元,比1983年增长1.21倍。恢复建立供销学校和训练班65所,80%以上的基层供销社和县(市)社的正副主任参加了各种培训,培训了计统、财会、物价、业务等专业人员8 496人。在系统内部推行了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改革了内部分配制度,提高了干部和职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搞好供销合作社工作的积极性。全省县(市)供销联社发展到129个,基层供销社1 283个,购销店8 225个,零售网点19 415个,饮食服务网点1 941个,工业品和农副产品批发机构(含贸易中心、货栈)3 310个,仓储运输加工机构243个。1985年全省供销社商品购进总额达到12.15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采购额4.03亿元),自有资金93.866万元,分别比改革前的1978年增长61%、1.27倍和84%。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努力把供销合作社办成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逐步成为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供销合作社生存发展的基础,供销合作社要在为农民服务中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壮大。为贯彻1992年中共十四大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以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为目标,积极探索向综合服务组织发展的路子,逐步全面放开农产品经营,改变部门分割、产销脱节的状况,发展各种形式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紧密结合起来。
云南省供销合作事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改革,特别是199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即中发[1995] 5号文件)和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促进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意见》下发后,各级供销合作社在健全组织系统,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探索集体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改革。到1995年底,云南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直属企业已发展到21个,地、州、市供销合作社17个,县(市)供销社125个,基层供销社1 293个,省、地、县三级供销社直属企业460多个,社办工业企业431个,供销合作学校67所,独立核算企业2025个,各种经营服务网点27 339个,干部职工共86 662人,社员股金5 981万元,全部流动资金21.96亿元,自有资金5.64亿元,固定资产13.7亿元。1995年底,全省供销社系统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机构已发展到3 591个,人员4 600多人,建立农资科技服务网点852个,庄稼医院600多所,村级综合服务站1 404个,农资咨询服务站140个,配肥站87个,植保机防队39个,化肥检查室39个,农药检测室64个,办示范试验田9.8万公顷,测土施肥40.6万公顷,新农膜试验田17.6万公顷,自制混配肥21.637吨,防治病虫害3.1万公顷,有偿技术承包0.14万公顷,印发科技宣传资料192万份,培训农民施肥施药技术人员8.3万人。1995年全省供销社购进化肥366.8万吨,销售318.5万吨,销售农药1.34万吨,农膜1.3万吨,供应农药械20万件和中小农具近800万件。全省供销社帮助扶持农民新发展了冬春早熟蔬菜、茶叶、咖啡、干鲜果、经济林木、蚕茧、禽蛋等商品生产基地共6 990个,计16.7万公顷,既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门路,也为供销合作社增加农副产品收购和国家出口创汇提供了货源。1993年起,全省供销社系统投入基本建设资金2亿多元,加快了农副产品流通、化肥仓库、商品经营、饮食服务和旅游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到1995年末,全系统60%的地、州、市、县供销合作社和半数以上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建成了设施较好、功能较全的大中小型商场、宾馆、饭店,有的供销社还在风景名胜区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开展旅游服务,全系统饮食服务年营业收入达5 634万元。一部分基层供销合作社逐步发展成为当地集产、购、销、吃、住、游、乐、技术、信息、文化、农机械销售、修理为一体的农村经济文化娱乐综合服务中心。
1996年,全省供销合作社通过继续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供销社改革,促进供销社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加快发展专业生产合作社及社员股金的步伐,扩大购销业务,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党的建设及民主管理、市场建设,发展各种形式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1996年全省供销合作社商品购销总额达260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商品购进总额1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商品销售额1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农副产品购进总额8.1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基层供销社商品销售总额4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5%;全系统流动资产总额58.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5%,固定资产总值(原值) 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3%;上缴国家税费1.8亿多元,比上年增长1倍。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社办工业发展到349个,职工4 059人,年加工产值1.8亿多元,创利税400多万元,出口创汇68万美元,创部优产品8个,省优产品16个,系统优秀产品30个,地(州、市)级优秀产品近百个。
随着购销业务的发展,全省供销社系统的仓储设施在主要依靠供销社自身积累以及政府的扶持下也有了较快的发展。1955—1985年间集资投入5.25亿元,建成了仓库329.6万平方米,其中以储藏农副产品为主的综合仓库232万平方米,烤烟仓库35.6万平方米,化肥仓库62万平方米;营业网点设施380万平方米。水果禽蛋仓库总容量1.3万吨,其中水果冷库14座容量6 300吨,分别分布在昆明、曲靖、大理、红河、文山、昭通、保山、玉溪、楚雄等地、州、市县。分布在昆明的大中型综合仓库有省供销社跑马山仓库5.6万平方米、羊甫仓库1.95万平方米、王家营中转仓库0.54万平方米、金马寺禽蛋水果冷库3000吨,以及广通甸尾中转仓库0.71万平方米等,初步形成了从省会昆明到各地、州、市、县交通要道的农副产品集散地的全省供销合作社仓储网络。为搞好农副产品流通,各级供销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了供销社自有运输设施,据1986年统计全省供销社系统有货运汽车2400辆,其中省级社250辆,地、州、市级社620辆,县级社850辆,基层供销社680辆。全系统组建了独立核算的汽车队46个,其中省供销社储运公司汽车队1985年的货运总量16.2万吨,六个货运中转站年中转货运总量40万吨。在此基础上经过10年的发展,1996年全省供销社系统的仓储运输和市场建设设施以及运力又有了较快的发展。省供销社储运公司已发展成为云南省的运输、仓储大型二类企业,拥有职工60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7人,进口的大中型载货汽车百余辆、铁路专用线600多米,现代化仓库2万平方米,转运货台7000多平方米,年商品中转量60余万吨,公路铁路联运中转运输业务辐射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还同近千家运输工商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除主营中转、运输业务外,还积极开展代购、代销、代储、代运等多种经营业务,年营运收入1700多万元,实现利税300余万元。云南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至1997年底建成了以储务中转化肥为主的现代化仓库共9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2 269米。昆明市供销社系统按照城乡结合、大小兼顾、辐射全省的原则,加快了仓储运输和市场设施建设。截止1997年底共建成以农副产品交易批发为主的市场8个,占地9.41公顷,交易建筑面积21 836平方米、冷库容量1 000吨,建成综合商场21个,建筑面积32 030平方米。其中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有:昆明市供销社贸易货栈地州市展銷部、昆明市果品中心批发市场、昆明市南坝禽蛋交易批发市场、昆明市供销社旧货交易市场、西山区供销社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宜良县供销社土特产品交易市场、安宁市草铺、禄裱、太平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这批市场,具有起点高,区位优势好、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齐全、建设周期短、规模较大,既较好地发挥了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也促进了全省农副产品生产的发展和流通的扩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999年,全省供销合作社商品购、销总额实现69.47亿元和81.33亿元, 比上年略有下降; 自1995—1999年间,供销社购、销总额占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的比重分别为10.2%、9.7%、8.4%、7.6%、7.6%和9.3%、8.9%、7.5%、5.2%、5.2%,依次逐年下降。农产品收购,1999年购进实现4.85亿元,比上年减少0.42亿元,减少9.0%。1999年末供销全系统社员股金余额38 492万元,其中,基层社25 200万元,分别比上年减少16.3%和4.2%。

☚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8年)   三、个体工商业的发展变化 ☛
0000064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