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词 | (三)挫折阶段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三)挫折阶段 (三)挫折阶段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因大炼钢铁、毁林开荒,造成木材生产的高指标和大量砍伐森林。1958年夏秋,全省动员10万人进山伐木炼铁,并从淮北、沿江地区抽调5万多劳力进山采伐木材,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林木蓄积量锐减,有大量采伐下来的林木,因受交通条件所限在山上腐烂,造成极大的浪费。这一时期,造林虚报现象严重,栽植密度过大,造林质量很差,形成一批“小老树”。国有林业建设有较快发展,1959年,全省国营林场(包括造林站)增加到120个,经营远山、荒山,按规划进行造林,栽植质量较高。这一时期全省森林有林地面积减少约400千公顷,疏林地增加172千公顷,蓄积量由8 693万立方米下降为4 0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下降了2.3%。 ☚ (二)发展阶段 (四)调整阶段 ☛ (三)挫折阶段 (三)挫折阶段1966—1970年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农垦管理机构被撤销,农场下放地、市,原有的管理体制被搞乱,大多数干部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垦区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管理混乱,财务亏损,劳动生产率下降。1966—1970年五年间共亏损2 418万元,劳动生产率5年平均为648元,比1965年少167元,下降20.5%。1968年下降到491元,比1965年下降39.8%。 ☚ 4.总结橡胶生产经验 (四)调整恢复阶段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