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引进无偿援助项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引进无偿援助项目

(三)引进无偿援助项目

1.多边项目。
(1)联合国援助大豆科学研究项目。1979年6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订“加强黑龙江省大豆科学研究以促进生产发展项目” 的协定。项目依托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1982年4月开始执行, 到1984年8月结束,达到预期目的, 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定为合作典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52.5万美元, 黑龙江省政府提供配套资金100万元人民币。联合国从国外聘请一名顾问, 担任项目指导, 并派遣植物病理和遗传育种专家各1名, 开展技术培训工作。资助8名中方人员和2个考察组到国外学习、考察。在项目硬件设备援助上,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为项目购置了质谱仪、气相色谱仪、快速凯氏定氮仪、人工气候箱、小区播种机、试验小区收获机等设备。用本省配套资金, 购置了气相色谱仪、二氧化碳分析仪、高倍显微镜、电子计算机等仪器设备, 并建成大豆实验楼, 于1984年8月30日投入使用, 为提高大豆科研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2)遥感培训和应用中心 (第二阶段) 项目。1983年3月, 由国家农牧渔业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签订的“全国农业遥感培训和应用中心 (第二阶段)项目”, 确定在重点产粮省黑龙江、江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建立农业遥感分中心。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资助,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农业遥感分中心派2名科技人员, 于1984年1月和4月, 分别赴荷兰、美国学习土地资源调查和作物估产遥感技术。根据项目安排, 粮农组织还选派3名专家, 在哈尔滨遥感分中心开办土地遥感培训班, 讲授了遥感原理与技术、35毫米航空照像原理、土壤基础等课程, 培训学员50名, 为实施项目培养了人才。
哈尔滨农业遥感分中心成立后, 主要从事农业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先后完成了三江平原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遥感调查, 小麦、大豆产量与面积的遥感估测研究, 大兴安岭火灾遥感调查, 以及黑龙江省西南地区农业生产潜力分析等十几项课题研究, 获省、部级奖4项, 为领导部门对农业进行宏观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3)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管理局调查和规划现代化项目。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无偿援助项目, 1985年项目启动, 总投资人民币256万元, 其中联合国援助额为50万美元, 当时折合人民币140万元。
2.双边项目。
(1) 原苏联援助建立友谊农场项目。1954年国庆节期间, 原苏联政府致电毛泽东主席, 提出愿意帮助中国建设一处2万公顷播种面积的大型机械化农场,并赠送农场所需全套机械设备, 派专家指导建场工作。10月12日, 毛泽东主席复电, 表示衷心感谢和热烈欢迎。12月17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关于建立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 确定场址设在黑龙江省集贤县三道岗地区。任命黑龙江省农业厅厅长王操犁为场长, 组成6人建场委员会, 负责友谊农场筹建工作。国务院要求1955年内开荒2万公顷, 完成农场主要基本工程。
原苏联政府派出了以原苏联农业部尼·谢·马洛夫、国营农场部马·巴·尼科连科为首的49人建场专家组进行建场指导。中方遴选40名专家, 配合原苏联专家工作。1955年2月, 完成友谊农场工地规划设计图。4月16日, 经农业部批准实施。
项目执行中, 原苏联政府赠送94台拖拉机, 100台联合收割机, 4台耕耘拖拉机, 128台犁, 120台播种机, 160台耙, 100台耕耘和粗耕机, 16台净谷机,16台割草机。当年开荒2.6万公顷, 超额完成国务院下达的任务。1957年已拥有耕地3万多公顷, 当时成为全国规模最大, 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营农场。
(2) 农业航空试验站项目。1984年8月 14日,经国家农牧渔业部、经贸部、中国民航总局和黑龙江省政府批准, 将澳大利亚政府发展援助局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用飞机项目, 交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执行。总局接受澳援飞机5架(空中农夫式4架, 美国产赛斯纳1架) 以及附属设备、运输工具等, 总价值210万美元。在佳木斯建立了农业航空试验站。省政府项目配套资金和垦区自筹资金用于机场建设和继续购置飞机。
(3)加拿大政府对垦区综合援助项目。1984—1985年, 加拿大国际发展署分别援助400万加拿大元和600万加拿大元, 资助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和黑龙江农垦管理干部学院改建实习农场, 培训师资, 购置教学设备和互派专家考察。1985年加拿大国际发展署对 “八五二农场奶牛—牧场—土壤改良项目”提供300万加拿大元援助。该场引进优良牧草种子和接种剂7 000公斤, 在原有2014公顷草场的基础上又扩大333公顷草场。种植牧草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地力。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提高10%, 公顷生产优质干草4 500多公斤, 每公顷地比单种粮豆增收345元。草场扩大后, 奶牛饲养量增加, 1988年达到2 100头, 比项目实施前增加1 850头。
(4) 中、日龙头桥典型区技术合作项目。1978年, “日本归国者友好会” 访华团来华访问, 王震副总理接见时提出中、日两国合作开发三江平原的建议。访华团回国后, 派出以土壤学家川濑金次郎和新潟县日中友好协会会长佐野藤三郎为正、副团长的考察团, 到三江平原实地考察。考察结束后, 向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提交了 《关于开发三江平原的技术和经济援助建议书》, 衷恳地阐述了援助方法和援助途径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中国政府根据建议, 向日本国驻华使馆提交了 《中日合作开发三江平原的意见书》。1979年3月, 新潟县日中友好协会会长佐野藤三郎再次来华沟通日本政府对项目援助的想法。国家农业部和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联合提出 《关于拟同意日本援助黑龙江省开发治理三江平原的请示报告》。同年8月, 应中国农学会邀请, 日本民间技术考察团, 到三江平原进行为期1个月的考察。11月, 日本新潟县日中友好协会派3名专家来华商谈三江平原技术援助事宜。双方商定以三江平原龙头桥水库 (宝清县境内) 排灌区为典型区, 编写了 《三江平原农业开发典型区工程技术设计调查委托申请书》。1980年1月,黑龙江省派出农业办公室副主任赵振华为团长的三江平原农业工程技术考察团赴日本考察, 具体商谈中日合作开发三江平原事宜。同年9月, 日本社会党众议员小林进考察了宝清县。接着日本农林水产省构造改善局次长等9人考察了三江平原。中日双方经过多次互访、协商、考察, 最后取得一致意见。于1980年12月, 两国政府阁僚会议在北京召开, 确定了三江平原龙头桥典型区中日技术合作项目。1981年7月,农业部代表与日本国国际协力事业团代表, 签订了《龙头桥典型区技术合作实施细则》, 合作期3年。第一年提交调查报告, 第二年提交中间报告 (相当于规划报告), 第三年提交最终报告 (相当于初步设计),同时还确定外业在中国进行, 内业在日本进行。项目执行期间, 日本国海外农业开发顾问协会派出14名专家调查团到宝清现场, 与中国水利专家共同执行技术合作的龙头桥典型区农业开发规划设计任务。1982—1983年, 中国工作团三次去日本, 配合日方专家进行内业工作。1984年3月, 双方正式提出最终报告书。中日技术合作期间, 日本政府提供援助10亿日元。用该款从日本引进12道和24道地震波物探仪、带电脑的大型三轴剪力仪、大型渗透仪、击实仪等地质勘探、地形测量、土质试验等仪器设备, 共150件。
(5) 三江平原涝区试验站合作项目。该项目是“中日龙头桥典型区技术合作项目” 的续建项目。1985年, 日方提出继续进行三江平原涝区试验站的合作, 签订了合作期5年的项目协议。执行期从1985年9月20日起, 到1990年9月20日止。日方定点长期委派专家来三江平原开展试验研究工作, 内容为水利和农业方面的除涝措施。日本政府为涝区试验站无偿投资5亿日元。
(6) 防御农作物低温冷害合作项目。中、日两国政府签订“三江平原农业综合试验站科技合作项目”的同时,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附加提出 “开展农作物低温冷害合作研究项目”。1985年签署项目协议。在项目执行期间, 日方派遣长、短期专家62人次来华工作, 接受中方34人次到日本研修学习。中、日专家就灾害气象对策、提高地力改良施肥方法、耐寒作物品种培育、农作物低温冷害生理等课题开展了研究。为了完善和提高科研手段, 双方共同投资建立了人工气候室。黑龙江省政府拨款70万元人民币, 负责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 日方提供2亿日元, 购置全套设备。1988年9月6日, 建筑面积905平方米的人工气候室落成。内部设有生理生态试验室4间, 霜冻实验室1栋。生理生态实验室采用自然光照, 并设有人为补光、自动灌水和地温调节装置。温度控制范围在5~30℃±1℃, 湿度60%~70%±7%。箱冻室低温可达-18℃, 可以人工成霜, 供农作物冻霜害生理和防御技术的研究。
(7) 中日合作黑龙江木材综合利用项目。1984年10月15日, 中、日两国政府正式签订项目实施计划。经过7年, 项目完成。中、日双方在制材、木材干燥、刨花板、复合材、木材材性、胶性涂料6个专业领域进行了合作。合作期间, 日方派来长、短期专家62人次, 共同完成13项课题研究。日方无偿提供700余台件仪器设备, 总价值6亿日元, 建成国内一流的木材综合利用试验研究中心。
(8) 朗乡林业局综合集约经营项目。是加拿大国际发展署无偿援助项目。项目总投资2 120万元人民币, 其中加拿大提供援助额991万加拿大元, 折合人民币1 605万元, 1985年项目开始执行。
(9) 马铃薯科研与生产合作项目。1982年, 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厅、黑龙江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联合向国家农牧渔业部、对外经济贸易部上报《关于提请加拿大国际发展署援助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马铃薯研究所的报告》, 两部列入申援计划。1984年, 中、加双方互派代表团, 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考察。加拿大国际发展署确定援助额不低于140万加元, 并编制援助项目计划书, 于1985年交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征求意见。确认后, 签订了备忘录, 付诸实施。1991年项目结束。项目执行中, 加方派遣14人次专家来华工作, 接受中方17人次到加拿大培训。项目取得了预期效果, 在克山马铃薯研究所建立了无毒化育种的标准圃场, 完成了黑龙江省马铃薯主要品系P、L、R、V、X、A、S、Y、M, 以及PSTV病毒的鉴定, 获得了马铃薯类病毒和其他主要病毒的克新品种的核心材料, 并扩大繁殖和投入生产。
(10) 日本政府粮食增产无偿援助项目。1985年10月, 经国务院批准, 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厅接受日本政府无偿援助3.5亿日元。当年12月在北京招标,订购日本久保田、洋马、井关、三菱4家株式会社水稻插秧机1 100台, 工具汽车14辆, 农药11.9吨。1986年3月所购物资全部到货, 分配到15个重点水稻县投入使用。按项目协议要求, 折价30%卖给用户, 收回人民币270万元, 用作发展水稻生产基金。
(11) 牛的繁育项目。1985年, 经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和农牧渔业部批准, 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与加拿大国际开发署签订技术协作谅解备忘录, 加方援助211万加元, 黑龙江省提供配套资金225万元人民币, 作为加方援助以外的设备、建筑、购置及服务等项开支。项目以充分利用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畜牧业, 提高牛群的遗传性能, 引进和建立优良种畜基因及其设施, 进一步提高技术和管理方法, 改革设备, 改进家畜冻精工艺, 培育人才为目的。项目执行中, 加方援助塑料细管、冻精设备共120台(件)。1985年5月到站, 经安装调试正式投入生产。扩建了采精场, 改建了冻精室, 新建一栋电子计算机室和饲料加工调剂室, 到1985年底投入使用。项目实施后, 在生产中发挥了效益。采精方法更新换代,改颗粒冻精为塑料细管冻精, 使冻精产量提高30%,质量提高15%, 简化操作程序, 每年节省费用160万元, 提高了母牛受胎率。塑料细管冻精可比颗粒冻精提高母牛受胎率10%。
(12) 农业经济技术信息系统项目。1986年1月3日, 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厅与联邦德国诺曼基金会签订项目协议, 由诺曼基金会无偿援助500万马克, 建立黑龙江省农业经济技术信息中心。利用诺曼基金会援助和省内配套资金, 进一步装备省级农业经济信息中心。在1 000平方米办公楼和计算机房已投入使用基础上, 引进微机11台以及激光打印机、投影仪、传真机、信息培训设备和一部分计算机软件。信息中心的农业经济、农业技术、计算机等各类专业人员分批参加了国内外技术培训, 知识结构得到更新。农业信息开发取得较大进展, 开展了作物生产定点观测, 农户经济行为定点调查, 建立农业综合数据库, 研究试验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 作物模式化栽培, 引进德国经济矩阵表技术应用于全省农业信息系统, 实现了农业统计计算机汇总和办公自动化。
(13) 朗乡林业局综合集约经营二期项目。1990年3月23日, 中国和加拿大政府代表在北京签订了关于朗乡林业综合集约经营项目第二期项目谅解备忘录。加方提供1 039万加元无偿援助, 折合人民币4205万元。项目内容包括资源监测、营林、木材采运、木材加工和信息管理5个方面。项目完成后, 将使朗乡林业局的森林经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为中国现代化林业管理提供样板。1991年4月, 加拿大林业专家赴项目现场考察。加方援助的1 039万加元, 用于购置设备、专家指导、出国培训三方面。双方在资源、信息管理、营林、高山陡坡集材、木材加工等18个领域开展合作。1991年, 加拿大来华专家25人次, 中方赴加学习、考察38人次, 加拿大提供设备13箱, 总值29.2万加元。

☚ (二)引进国外贷款   三、引进外资的效果 ☛
0000759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