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引水灌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引水灌溉

(三)引水灌溉

引水灌溉在新中国成立前是皖南、皖西山区农田灌溉的一种主要方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50年代初期,全省共有堰坝2.1万座,灌溉农田40.5千公顷。此后,山区人民重视原有堰坝的抗旱作用,不断加以维修、改造。不少地区把老的草坝改成砌石加木笼或竹笼、铅丝笼护脚,有的改成浆砌块石坝。1965年,全省堰坝总数达到3.46万余座。后因堰坝灌区被新建的灌溉设施所替代,堰坝处数有所减少。1987年,全省堰坝2.03万座,灌溉面积为66.9千公顷。下面简介舒城七门堰、宣城佟公坝、南陵柏山渠、霍山淠源渠情况。
(1) 舒城县七门堰。新中国成立初期,该堰灌溉3.33千公顷;从1952年开始,连续几年全面整修,至1958年可灌田8.7千公顷。1958年后,七门堰灌区被纳入杭埠河灌区杭北干渠的范围。
(2) 宣城县佟公坝。曾号称灌田72千公顷,但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破烂不堪。1951年,成立了佟公坝整修委员会并成立施工指挥所,经过两个冬春的整修,引水位比整修前高出0.8米,引水流量扩大4倍多,灌溉面积由2千公顷扩大到4千公顷,自流灌溉增加到50%,灌区粮食单产大幅度增长(1951年公顷产达3 750~5 700千克)。灌区曾遭受1954、1957年两次大水的冲击,1983年6月、7月和1984年6月,又连遭三次大洪水,灌溉设施又遭严重损失。国家曾多次安排专项资金进行维修加固和配套。到1987年止,36年间国家总投资413.7万元,使原来残破不堪的老灌区焕发了青春,灌溉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前扩大了好几倍,粮食单产由过去的1 500~3 000千克提高到11 250千克以上。
(3) 柏山渠灌区。位于安徽南陵县东部的青弋江、漳河之间平畈区,灌区总面积260平方公里,耕地11.2千公顷。灌区始建于1951年冬,1953年受益,1956年,续建配套并基本完成。渠首设在泾县柏山,设计引水流量18.6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9.7千公顷,现有效灌溉面积9.7千公顷。受益范围包括南陵、泾县、宣州3县(市)的10个乡镇、60个行政村(场)。灌区现有总干渠8.50公里,东、西干渠25公里,支、斗、农渠476公里,各类建筑4 000处,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灌排体系。根据灌区效益分析和水稻灌与不灌的试验成果,灌区自1953年开始到1990年底止,累计灌溉面积322千公顷,累计因灌溉而增产粮食4.52千克,累计灌溉效益(按不同年代不同价格分别计算) 5.05亿元。1985、1986两年连续获省创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银杯奖;1986年,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综合经营先进单位。
(4) 霍山县淠源渠。渠首工程位于佛子岭水库下游2.5公里的黄岩,由拦河坝、进水闸和导堤三部分组成,是霍山县的骨干引水灌溉工程。灌区总面积90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4.6千公顷,占霍山县耕地的1/4。灌区于1959年11月动工兴建,整个建设过程停续相间,1982年春全线通水,1986年开始渠系配套。“八五”期间利用黄淮海开发资金和农水、自筹等多种渠道资金,对灌区进行支、斗、农渠配套建设,已完成0.8千公顷。渠首年引水1.7亿立方米,为抗旱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并已成为该县城镇生活用水的水源。

☚ (二)泵站提水灌溉   (四)淮北地区井灌 ☛
0000246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