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发热区资源,发展蔗糖产业
临沧地区宜蔗土地较多,甘蔗野生资源丰富,甘蔗品质具有糖分高的优点。1598年云县从宾川引入甘蔗栽培技术,民国时期,全区年产片状红糖100吨左右,红糖以“云州糖”出名。1960年全区第一座日处理250吨的机制白糖厂——云县白糖厂建成投产。1970年后第二座日处理350吨的糖厂——耿马糖厂建成投产。进入80年代,糖业发展步伐加快。1985年全区共有白糖厂7座,小红糖厂5座,日压榨甘蔗能力达3 850吨,甘蔗面积达7 080公顷。1986—1997年特别是“八五”期间,临沧地委、行署把蔗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1)制定政策,鼓励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临沧地委、行署对发展甘蔗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即调减蔗区余粮基数;实行蔗粮蔗肥挂钩;提高甘蔗收购价格,超基数交售加价奖励;由糖厂发放预购定金,建立发展基金等。1989年行署作出《关于发展甘蔗生产的若干规定》,1993年行署发出《关于调整甘蔗生产政策的通知》,此后又发出《关于充实完善蔗糖生产政策的通知》和《榨季甘蔗收购价格的通知》,保护蔗农生产积极性,维护全区蔗糖产业的整体利益。各县各糖厂结合实际,及时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
(2)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提高质量。根据全区以旱地甘蔗为主的实际,重点推广深沟深种板土压栽培法,同时注重良种良法和其他配套科技措施的推广运用。1997年全区甘蔗良种覆盖率达66%,甘蔗单产3.13吨,比1978年增长1.4吨。1986年到1997年12年间,集中力量对已建糖厂进行技改扩建,使半数糖厂日处理能力达千吨以上。同时新建5座糖厂,总数达15座,合计日处理甘蔗能力达2.2万吨。1997年全区糖厂出糖率、产品合格率及优一级产品率依次为10.52%、99.16%和93.02%;酒精产品均获食用酒精生产许可证;15座糖厂的综合生产技术指标达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达全省先进水平。
(3)处理好蔗农和糖厂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一体化经营。全区各糖厂把原料生产作为第一车间,为蔗农提供农资供应、资金、技术等综合服务,注意保护蔗农利益。各级政府则充分发挥协调职能,及时研究制定各项政策,协调好糖厂与糖厂、糖厂与蔗农间的利益关系,划定各糖厂榨区,避免糖厂间争购原料。全区蔗糖产业已形成以糖厂为龙头,种植、榨糖、销售、科技等生产管理一体化经营,覆盖62万多蔗农。1997年全区甘蔗面积达6.26万公顷,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361倍和15.7倍,甘蔗产量294.17万吨,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537.8倍和29.2倍。食糖产量22.72万吨,比1978年增25.3倍,名列全省第一位;蔗糖产业总产值16.59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5.9%,所提供税利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3;蔗农总收入3.04亿元,人均490元。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已列为国家糖料基地县。蔗糖产业走出了一条“以粮保蔗、以蔗促粮、粮蔗增产、良性循环”的路子,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为脱贫致富,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