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发性生产
贫困县以种养业为主的开发性农业生产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贫困县已全部消灭了宜林荒山, 累计开发茶果24万公顷, 是1985年的10.6倍。1993年,17个贫困县水果产量达20万吨,是1985年的6.2倍,以年均递增28.1%的较高速度持续增长,比全省平均速度快5个百分点。特别是平和县年均增长高达46.8%,当年水果产值超2亿元, 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5%,有3000户农民仅种蜜柚一项年收入就达万元以上,种植水果成了农民脱贫的主要途径之一。屏南县通过种植、加工保鲜香菇,1994年出口鲜菇7128吨,创汇3500万美元,成为与罗源县并列的食用菌出口基地县。17个贫困县的水产品产量也以年平均增长11.6%的速度稳定增长,其中沿海县的发展更快,如诏安县近两年年均增长率达24.7%。至1994年,12个贫困县水果产量平均增长33.4%,比全省平均高出近10个百分点; 水产品产量仍以11.6%的速度稳定增长。目前农业综合开发正向产业化方向迈进, 一大批立足本地资源的种养业及其加工业正成为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以果、竹、菇、菜、茶为主的特色经济快速发展。平和的蜜柚、安溪的茶叶、屏南的油奈、食用菌、政和的反季节蔬菜、寿宁的“半县花菇半县茶”等等, 已成为当地的拳头产品或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