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外调出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外调出口 (三)外调出口安徽是全国生猪主产省之一。随着生猪生产发展,外调逐年扩大。1955年之前,调往省外主要是活猪。1956年,蚌埠肉类联合加工厂建成投产,开始具备生产冻片猪肉和出口肉的生产能力,改变活猪外调的局面。50年代后期,合肥、安庆、芜湖、淮南、阜阳等肉类联合加工厂相继投产,初步形成加工、外调、出口网络,主要出口原苏联以及东欧各国和香港地区,并调往全国各大销区。1958年,供应出口猪肉73万头,调往省外103万头,占国营收购量57%。1959年,生猪收购减少,当年供应出口猪肉的任务虽完成,但调往省外大减。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调往省外和供应出口的猪肉量下降到最低水平。1962年,生猪收购回升,为鼓励调出和供应出口,国家规定出口或外调1吨猪肉补助饲料粮1.5吨。随后,国家又规定生猪完成出口调拨计划后,允许地区之间组织协作,供应出口和调往省外逐年有所增加。为了保证国内大城市的猪肉供应,国家规定从1976年开始,连续三年实行上调每吨猪肉由国家补助化肥0.8吨。1985年,猪价放开,除出口猪肉继续实行指令性计划外,外调猪肉改为指导性计划,价格改由产销双方协商,国家实行价外补贴,当年调往省外的猪肉9.4万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的一年。1990年以来,生猪价格由于粮价上升而大幅增长,加之全国产销关系难以衔接,省外销区尤其大城市抬价大量收购,加剧供求紧张矛盾,使价格大起大落,给农民造成错误信息。1994年,调往省外猪肉7万吨。 ☚ (二)销售 五、牛羊购销 ☛ (三)外调出口 (三)外调出口安徽省食品公司开展菜牛、菜羊省际调拨始于50年代。1954年,省内牛肉供应量很少,收购的菜牛大部分调往上海。1957年底,阜阳肉厂开始加工生产冻羊肉,主要销往叙利亚等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60年代初期,由于省内肉食供应紧张,调往省外的菜牛减少。70年代,菜羊由于收购量的上下波动,调出省外起伏较大。1970年多达17万只,1978年仅有2 448只。1980年11月,菜羊调出省外和供应出口实行产销结合,划区衔接。萧县、砀山的菜羊重点保证萧县葡萄酒厂生产出口羊肉罐头;宿县地区的菜羊除搞好地购地销,外调一部分给上海、天津和蚌埠市;阜阳牛羊肉加工总厂加工冻羊肉调天津市。1979—1994年,阜阳、涡阳牛羊肉厂和阜阳肉厂先后开展了分割冻牛肉向原苏联和伊朗等国家出口,每年数千吨。 ☚ (二)销售 六、禽蛋购销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