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外向型农业
“嘉定白蒜”、黄草织品为传统出口农产品。以 “白、嫩、脆、辣” 而著称的嘉定白蒜, 闻名中外, 产品远销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9年, 大蒜列为本县主要出口农产品, 种植面积大幅度扩大, 1981—1988年, 年种植在2 600余公顷, 连续8年出口干蒜创万吨, 创汇860多万元,获国家对外贸易部 “出口产品”荣誉证书, 并被定为国家大蒜出口基地之一。黄草织品精致美观, 轻巧实用, 外销美国、南洋、西欧、东欧等国家和地区。60年代, 全县种植黄草在千亩上下, 为满足外销需要,曾与江苏省吴县角直等地合作, 利用荡田种植黄草33公顷。1978—1985年, 全县年均出口草织品248万件, 创汇360万元。
食用菌、珍珠、供港猪为后起出口新秀。被誉为营养保健食品而闻名中外的食用菌, 栽培面积从1978年的26万平方米, 发展到1989年的197万平方米,年产鲜蘑菇、香菇1.08万吨, 占全市总产量的50%以上, 成为全国三大食用菌生产重点基地县之一。全年出口鲜菇和加工产品7 291吨, 远销日本、美国和欧共体等国家, 创汇3 281万元。珍珠具有较高装饰和药用价值, 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1979年, 全县育珠单位普及到16个公社、822个单位, 产珠1 008.5公斤。1990年, 全县养殖河蚌面积达到670公顷, 并向江、浙租赁水面养蚌, 全年产珠5 036公斤, 创汇184.4万元。1995年, 全区产珠51吨, 创汇4 394万元, 为市郊之最。嘉定梅山猪被誉为贡品、国宝, 评为全国九大地方优良猪种之 一, 与新育成的二元、三元杂交瘦肉型新品种同为出口精品, 1980年供港1万头,创汇66万元。1988年,嘉定建成供港猪基地场13个,出口活猪2.6万头,创汇896万元;1995年,出口6.25万头,为上海市郊之最,创汇9 513万元;1999年,出口6.4万头,创汇3 182万元,占全区农副产品外贸解交额的65.9%,一跃成为嘉定农副产品的主要出口产品。
90年代后期,嘉定白蒜、黄草织品、食用菌因外销不畅等原因,生产受到影响,嘉定除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外,辟建万亩大蒜生产基地,开展品种提纯复壮,引进“2号蒜”和采用新农艺,1999年,全区种植大蒜797公顷,总产6 154吨,出口刨汇1 000万元,占农副产品出口额的20.7%。1993年,徐行镇草编工艺厂与加拿大合资组建“上海徐行工艺品有限公司”,采用新工艺,产品畅销国际市场。1995年后,珍珠因价格回落,养蚌积极性不高,至1999年,全区产珠38.7吨,创汇647万元,占农副产品出口额的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