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合同定购时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合同定购时期 (三)合同定购时期随着农村粮食产销余缺发生新的变化,同时也由于粮油购销价格倒挂,继续按各地原定的征购基数计算超购加价,就会大量出现地区和农户之间的收益失衡,国家财政也难以承受。为此,1984年国家对粮油流通采取重大改革,决定将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品种仍限于小麦、玉米、稻谷、大豆,并实行按“倒三七”比例计价(30%按原统购价,70%按原超购价,粳米按“倒二八”),销往农村的粮食实行购销同价。全省共与1 343.6万户农户签订定购合同,占总农户的93%,落实定购粮食56.59亿公斤,占计划的98.4%。但从当年起粮食生产出现徘徊,加之人口增加、需求过旺的势头继续发展以及市场机制不健全,多渠道竞相争购,粮油市价上扬,牌市差价进一步扩大,增大了完成粮食合同定购任务的难度。为保证完成合同定购,1986年国家决定,大豆退出合同定购任务,并把定购任务由57.5亿公斤调减为40.7亿公斤,1987年再调整为34亿公斤。同时采取奖售平价化肥、柴油、发放预购定金的“三挂钩”政策和以高于比例价委托代购形式,鼓励农民多售粮食。1988年实行省对市地粮食合同定购任务一定三年不变、对大米实行专营和粮食销售计划一包一年的政策,同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整顿流通秩序。1990年开始,国家决定以高于定购粮价积极收购专储粮,逐步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激发了农民种粮热情。加上农民普遍注重科学种田和气候条件较好等因素,全省粮食产购销同步增长。1985—1990年国家共收购粮食422.6亿公斤,其中议价占46.48%;共销售粮食287.78亿公斤,其中议价占37%。 ☚ (二)统购统销时期 (四)国家定购时期 ☛ (三)合同定购时期 (三)合同定购时期1986—1992年随着粮油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1986年国家决定取消食油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同时开展市场收购。食油销售也相应实行凭证定量供应与议价销售并存的办法,形成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双轨制”流通体制。此后逐步减少合同定购任务,压缩食品行业和工业用油,扩大议购议销比例。到1992年议购占总收购量的比例由定购前1985年的47.5%扩大到91%。同时其他经营部门和油厂也进行议购议销,改变了粮食部门独家经营,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局面,为食油市场放开创造了条件。1986—1992年,共收购食油148 050万公斤,年均2 115万公斤;共销售150 950万公斤,年均2 156万公斤。 ☚ (二)统购统销时期 (四)购销放开时期 ☛ (三)合同定购时期 (三)合同定购时期(1985—1995年)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决定将棉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同时还决定:“允许植棉户和生产单位自行销售棉花,实行多渠道流通”。商业部规定:“定购外的棉花实行市场调节,价格随行就市,不给加价,不奖化肥”。产销政策的变化,导致天津市棉花购销体制的变动。使纱厂已不需通过供销社调棉花,而是自己成立了棉花供销公司。 ☚ (二) 统购统销时期 三、果品购销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