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和壮大村社集体经济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总的说农村集体经济有了大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增强了集体经济实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村社集体经济统一经营层次的实力仍然相当薄弱。
❶农业社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极少,1990年全省平均每个农业社仅2097.67元,每亩耕地仅13.24元,难以为农户生产提供服务;
❷全省1/3的村和90%以上的农业社,成为无集体企业的“空壳”村社。1988年,全省每个村平均只有企业0.95个、从业人员12人、利润3 649元,主要分布在城郊和交通沿线;平均每个农业社仅有企业0.058个、从业人员0.29人、利润91.63元;
❸农业社统一经营净收入和发包收入很少,1990年全省平均每个农业社仅1 634元;
❹集体统一经营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很低。
村社集体经济实力太弱,严重制约着四川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已带来一系列问题。
❶集体统一服务活动难以开展;
❷由于村社集体缺乏资金,开展统一服务和兴办公益事业,都只好向农民摊派,致使农民负担逐年加重。全省人均集体提留款,已从1985年的13.35元增加到1989年的28.47元。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63.3%,而上交集体的提留款却增长113.2%;
❸干部误工补贴主要在农民头上摊派,既难以保证按时兑现,又影响干群关系。
四川村社集体经济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❶四川村社集体经济实力历来就低于全国。全省集体拥有的农业固定资产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80年仅39.6%,从1978年以来比全国要低20个百分点;
❷分户承包时分得比较彻底。全省原人民公社生产队一级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在“大包干”前的1981年有38.34亿元,而普遍实行“大包干”后的1984年则只有12.18亿元,减少60%多;
❸近几年来乡镇企业“五个轮子”内部发展不平衡。1989年全省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中,乡办、户办企业两头共占79.74%,而村办企业只占13.2%,社办企业只占2.61%。1989年与1982年比较,全省乡办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增长2.18倍,而村办企业只增长1.05倍。社办企业近几年个数、产值不断减少,总产值、总收入占整个乡镇企业的比重已低于4%;
❹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❺一些村社班子软散无力,上级扶持、帮助也不够。
为了增强统 一服务的经济实力,四川在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中,把发展和壮大村社集体经济实力作为重要内容,使统一经营实力薄弱的状况开始得到纠正。1990年,全省村社集体直接经营净收入和发包收入达9.87亿元,比上年增加2.45亿元,增长速度高于农村经济4个经营层次净收入增长率24.8个百分点。村社集体年末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达1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村社合作经济组织当年用于扩大再生产支出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8.4%;用于兴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出1.33亿元,比上年增长44.6%;用于本村社公益事业支出4.04亿元,比上年增长21.3%;村社集体直接分配给农民的收入为2.96亿元,比上年增长63.8%。在1990年10月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和壮大村社集体经济又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到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作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生产力,振兴四川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并决定从1991年起,省财政每年挤出1 500万元、省农业银行每年配匹1 500万元信贷资金,作为省级扶持村社集体经济发展的专项基金,并要求市、地、州、县、乡级财政亦要挤出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村社集体经济发展。这 一工作,已引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1991年又初见成效。据20个市、地、州(缺甘孜)统计,到1991年,全省共有村社集体经济项目34.3万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0.6万个,增长30.95%;村社集体经济总收入72.67亿元,比上年增加16.44亿元,增长22.62%,无统一经营收入的“空壳”村社比上年减少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