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1985年以来,佳木斯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粮食生产为 “主体”,以畜牧业和乡镇企业为 “两翼”, 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 以科技兴农为手段, 以农业基础建设为保证的农业发展战略。主要措施是: (1) 狠抓农业基础建设, 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七五”末, 佳木斯市农村充分利用国家开发三江平原的机遇, 在全省组织的农田水利建设 “黑龙杯”竞赛活动中, 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制度和劳动积累制度, 组织广大农民团结治水, 联合治水, 大搞以防洪除涝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建设。1988—1990年治理的桦川县新河宫等22个小区, 已有13个基本成型,达到了旱能灌, 涝能排, 初步实现了稳产。三年间,全市共投入劳动积累工3 100多万个, 资金2.4亿元,完成土方1.12亿立方米。种植业从大搞耕地培肥和土壤基本耕作入手, 截止到1995年11月末统计, 共积造农肥1240万立方米。几年来, 水利设施、农业机械与种植业生产协调发展, 基础建设日趋完善,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2)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1988年以来, 佳木斯市以 “丰收计划”和“丰收工程” 为主导, 以科技集团承包为主要手段, 全面推行科技兴农战略, 建立了县、乡、村、户四级科普网络, 广泛开展了科技之冬活动, 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全市每年都组织近千名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集团承包和大面积高产攻关活动。水稻旱育稀植、大豆垄三栽培、机械深耕精播、稻田养鱼立体开发、生猪直线育肥等适用技术大面积普及应用, 提高了农业集约经营水平, 全市“丰收计划”用30%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占总产50%的粮食, 单产比前三年提高5%~10%。科学技术在农业增产中的比率已占到30%以上。 (3)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推动畜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1985年以来, 佳木斯市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实施粮牧企一体化发展战略, 在政策措施、资金投入、领导力量等方面予以倾斜。通过开展“兴牧杯”竞赛, 推动了生猪直线育肥、肉牛集中育肥、奶牛群体高产等5项综合配套技术,促进了畜牧业的较快发展。通过厂帮乡、人才下县、城乡联合等多种形式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80年代, 全市乡镇企业总数、产值、利税年均递增分别达到35%、26%和29%。在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上, 坚持以粮食总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经济作物为原则, 推动佳木斯市种植业由麦、豆产区向稻米产区转移, 进一步向高产、优质方向发展。 (4) 深化农村改革, 推动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1983年以来, 佳木斯市认真贯彻中共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及时总结推广作物连片种植、适度规模经营、建立互助联合体等经验, 制定了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 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87年以来, 佳木斯市注意发展农村市场,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 到1990年末, 全市城乡建成市场128个, 有8万多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办店、经商, 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佳木斯市本着不断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原则, 因地制宜, 创造不少新形式和新做法: ❶两田分离, 土地租赁形式。这种形式本质上是对“统” 的经营管理体制的一次深刻的变革。 ❷合理轮作, 连片种植形式。这种形式在一些杂粮产区比较普遍。 ❸联户经营, 互助合作形式。这种形式在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就已出现, 仍呈发展趋势。 ❹集团承包, 系列化服务形式。由于在“七五”期间坚持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 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 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继续稳定和完善, 农村产品购销体制改革正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994年全市建成的各类市场增加到162处, 初步形成了以城镇为依托、以乡村为网络, 集批发、零售、内外贸为一体的多层次、多格局、多功能的市场体系。 (5) 坚持依法治农, 狠抓执法检查, 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佳木斯市把执法工作的重点放在执法监督检查上, 重点对种子、农药、小化肥市场、农民负担等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 收到了实效。 ❶种子市场管理力度进一步增强。1995年全市共检查300多个单位, 查处非法经营种子案件62起, 结案率82%, 全市共扣压种子18.7万公斤, 没收种子6.5万公斤。 ❷农药、小化肥市场货源充足, 供求关系趋于平稳。从检查情况看, 农药、小化肥市场基本处于平稳状态, 形成了以农资部门为供货主渠道,农技推广部门在政策允许范围发挥补充、桥梁作用的新格局。 ❸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成效显著。1995年, 佳木斯市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采取总量控制, 实行预算审批制, 全市村提留、乡统筹6 183万元。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1)利用自然资源, 发展多种经营。牡丹江市地域辽阔, 山高林密,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广大农民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 凭借依山傍水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林、牧、副、渔、工多种经营。全市有51.2%的面积是山地, 生长着野生经济作物, 已开发利用250种。人参实行人工种植, 1988年种植面积667公顷, 年产250吨, 1990年产量增加到307吨;可利用的山野菜有80种, 年蕴藏量40万吨, 主要品种有蕨菜、薇菜、刺龙牙、木耳、蘑菇等, 其中名特产有猴头蘑、元蘑、松茸等; 果品类有20余种, 年蕴藏量15万吨, 其中被称为 “维C之王”刺玫果年产达2000吨; 可利用的蜜源植物有60余种, 主要有椴树、胡枝子、柳树等, 面积达168.36万公顷, 可饲养蜂30万群, 年采蜜可达1万吨。1990年副业产值14 55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比1985年增长74.8%。1990年多种经营收入11.8亿元, 其中烤烟一项就为县乡增加税收4300万元, 为农民增收1.2亿元。1987年全市农副产品收购额为5.48亿元,1992年达12.1亿元。1991年多种经营收入为14.5亿元, 1995年增加到30.1亿元, 增加2倍多。 在林业上, 采取封山育林, 植树造林的措施, 使过去遗留下来的荒山秃岭逐渐绿化成林。到1988年,全市造林面积达90.8万公顷, 林业用地面积296.5万公顷, 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1.8亿立方米, 约占全省的1/5。1995年全市完成造林28 485公顷。1990年的林业产值为7 552万元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85年的7 175万元增长5.3%。1995年的林业产值为21 355万元 (按当年价格计算), 比1991年的16 082万元增长32.8%。牡丹江市已成为黑龙江省以至全国为数不多的重要林区之一。 畜牧业也有较快的发展, 1990年末大牲畜存栏数39.8万头, 比1978年的25.21万头增长57.9%,比1985年的2 873万头增长38.5%; 生猪饲养量1990年首次突破100万头大关, 达到102.1万头, 存栏数为53万头, 比1985年增长17.8%。1995年大牲畜存栏数为51.2万头, 比 1991 年的43.7万头增长17.2%。1990年的牧业产值为19 749万元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比1985年的14 756万元增长33.8%。1995年的牧业产值为121 032万元 (按当年价格计算), 比1991年的60 464万元增长1倍多。 广大农民还充分利用湖泊、水库、河塘等资源发展渔业生产。1990年的水产品产量和渔业产值分别比1985年增长2倍和1倍, 1995年水产品产量达7 552吨。 乡镇企业在 “七五”期间克服了资金短缺、原材料紧张、市场疲软的困难, 发展了一批适销对路, 效益较好的新产品、新项目, 并积极扩大出口创汇产品的生产, 使全市乡镇企业在困境中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1990年共开发新产品160种, 并有50项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投产。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6.6亿元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较1985年增长2.5倍, 平均每年递增28.8%, 实现利税2.5亿元, 比1985年增长1.8倍, 平均每年递增22.7%;乡镇企业达61 824个, 从业人员发展到18.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2.5%。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76.8亿元, 实现利税13亿元。 (2) 加大改革力度,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牡丹江市在市场调节机制的推动下, 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非农产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85年的35.4%提高到1990年的48.3%, 5年提高了12.9个百分点, 农村经济已由过去的单一的农业转向了工、商、运、建、服全面发展的结构格局。在农业结构内部, 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生产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 林、牧、副、渔业的比重上升。1990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66.1%下降到59.1%; 而林、牧、副、渔四业的比重由1985年的33.9%提高到40.9%。1990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19万公顷, 比1985年增加0.87万公顷。其中烟叶面积2.51万公顷, 比1985年增长92.8%。“七五”期间,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为社会提供商品粮243.8万吨, 每年平均提供48.8万吨, 同 “六五” 相比, 平均每年增加15.5万吨, 商品率增长46.5%。由于粮食商品率提高, 为全市粮食实现总量自给奠定了基础。1991年又进一步调整了种植业结构, 全市粮豆播种面积为39.13万公顷, 占总播种面积的83.7%。调整后的种植业结构,增加了高产作物的种植面积, 有利于粮食总产的提高。水稻、玉米两作物占粮豆播种面积的53.8%, 水稻总产为30.9万吨, 玉米总产为49万吨。1995年,全市农村根据市场的需求, 发展 “两高一优” 农业,在稳定种植面积, 提高效益的前提下, 合理地调整了种植业结构, 使粮食生产在低温早霜的情况下, 仍然获得了好收成, 总产为110.7万吨。 (3) 推广农业新技术,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全市开展以农业 “丰收计划” 和 “六杯”竞赛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兴农活动。1990年全市共落实旱改水面积0.86万公顷, 新增防洪面积0.58万公顷, 治理水土保持面积1.81万公顷。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 深化了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新建乡村两级农机服务队305个, 90%的村建立了村级科技服务室。完成了市带县体制, 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截止1990年末, 共实现城乡联合协作项目1 287项, 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208项,扶持县乡贫困企业64户, 其中53户扭亏为盈; 完成科技培训39万人次, 承担省级 “丰收计划”24个项目, 有18项达到计划指标, 达标率为75%; 重点推广30项综合高产新技术; 推广四大作物规范化栽培面积16.09万公顷, 占四大作物面积的41%;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5.87万公顷, 通过实施规范化栽培和推广农业综合增产新技术, 使亩产平均提高20~30公斤。1993年, 全市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关键性增产技术, 全市共测土配方施肥6.67万公顷, 化验土样2.6万个, 这种方法普遍较对照田增产13% ~20%。1993年又引种日本富士光、上育397等水稻良种面积2000公顷; 大豆推广垦农4号、合丰33达6 600公顷, 试种优质冬小麦2000公顷获得成功; 蔬菜南菜北移达59个品种, 获得重大突破。全市推广10项重大增产增收技术措施, 单产比全市平均数增产10%以上; 生猪直线育肥12.7万头, 网箱养鱼942立方米。由于推广了一系列增产增收新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4)增加投入,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990年全市三级财政用于支农资金达2 105万元; 农行、信用社累计发放的农贷比1989年增加39.6%。平均亩施化肥30.5标公斤, 使用优良种子1 035万公斤。新增水田8000公顷, 改造中低产田1.33万公顷, 开荒0.33万公顷。更新大型拖拉机147台, 配套农机具418台(件), 联合收割机36台。1990年全市拥有拖拉机5万台, 比1985年增长98.3%; 各种配套农机具43万台 (套), 比1985年增长90.7%。1993年又更新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机具497台,更新小拖配套农具2 232台 (件), 农业机械总投入资金1 106万元, 平均每8户农民拥有一台拖拉机, 农机户均拥有量走在全省前列。1995年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化肥施用量4.5万标吨, 农村用电量19 669万千瓦时, 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8.2万千瓦,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7万公顷, 机耕地面积为23.6万公顷, 改善了生产条件,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0多年来, 经过广大农民的艰苦努力, 农村的粮食生产、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得到全面发展, 为振兴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牡丹江市正以崭新的风貌屹立在祖国的北疆。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五、松花江地区 ☛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1) 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在种植业内部,增加了高产优质农作物面积。1995年, 全区实播水稻15.1万公顷, 比上年扩大4.6%; 实播玉米36.9万公顷, 扩大17.2%。在米稻豆三大作物中, 共开发优质品种面积21.23万公顷, 比上年增长28.2%; 全区高产高效农作物总面积达53.97万公顷, 占粮豆薯播种面积的77.8%, 比上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效益较高的棚室菜发展到1 737万平方米, 地膜菜发展到7 300多公顷, 都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按当年价格计算) 为111.63亿元。其中农业70.88亿元, 占63.5%; 林业4.11亿元, 占3.7%; 牧业34.86亿元, 占31.2%; 渔业1.78亿元,占1.6%。全区农村非农业总产值为122.54亿元, 其中农村工业73.03亿元, 建筑业13.37亿元, 运输业13.04亿元,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23.08亿元。由于全区按照市场需求,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加速了农业产业化的步伐, 初步形成了米、稻、豆、猪、禽、奶、瓜、果、菜、麻等13个基地群, 建成94个龙头加工企业, 年产值27亿元。 (2) 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全区把增加硬件投入作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环节来抓, 动员各方面力量, 发挥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 努力提高投入水平。1995年全区农业共投入资金18.2亿元, 比上年增加9.8亿元, 增长53%, 其中农民自筹资金达13.3亿元, 占农业总投入的73%。全区化肥施用量54万标吨, 比上年增长6%, 平均公顷施化肥720标公斤,比上年增施化肥37.5标公斤; 施用农肥2 150万立方米, 公顷施用农肥28.5立方米, 比上年增加0.75立方米; 投入良种1 865.8万公斤, 良种覆盖率达到98.7%, 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投入农膜2 580吨, 比上年增长63.7%; 投入农药1 560吨, 比上年增长11.1%。 (3) 推广综合技术模式, 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全区以组织高产攻关为主要内容, 把适用丰产技术配套组装起来形成高产模式, 进行大面积推广, 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 ❶玉米是全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 自80年代初双城市首先引进 “吉字号” 品种后,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在实践中总结出 “南种北移、催芽早种、高肥细管”为技术要领的 “玉米高产双城模式”。1986年应用这一模式组织13.3万公顷高产攻关, 公顷产量达到6 105公斤。 ❷1986年日本水稻专家滕原长作在方正县 (该县自1990年划归哈尔滨市)应用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获得成功, 公顷产量超过7 500公斤, 形成了 “小棚育秧, 稀植精管, 化学除草, 合理施肥” 为技术要领的 “水稻高产方正模式”。其后, 五常市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改进, 又形成了以 “大棚育秧, 稀插早插, 配方施肥”为技术要领的 “五常模式”。 ❸1989年, 国家和黑龙江省国外智力引进办公室聘请美国伊利诺斯州大豆专家纳夫兹格与省农牧渔业厅专家合作, 在巴彦县松花江乡永常村进行66.7公顷大豆公顷产3 000公斤示范, 连续3年公顷产量均超过计划指标, 总结出 “正茬伏秋整地,增施农化两肥, 机械精量点播, 良种密植细管” 为技术要领的 “大豆高产永常模式”。国家农牧渔业部连续3年在巴彦县召开大豆生产现场会议, 对这一模式的增产效果给予充分肯定。3个模式把先进技术和传统技术、农机和农艺组装起来形成技术规范, 深受农民欢迎, 很快在全区推广应用。到1995年, 米稻豆三大作物模式化栽培推广面积达43.6万公顷, 比上年扩大67%。当年全区粮食总产量454.8万吨, 平均公顷产量6631.5公斤。其中, 水稻总产量116.4万吨, 占全省水稻总产量的24.77%, 居第1位, 公顷产量7 692公斤, 比1978年增长86%; 玉米总产量282.8万吨, 占全省玉米总产量23.2%, 居第2位,公顷产量7 960.5公斤, 比1978年增长56.4%; 大豆总产量29.7万吨, 公顷产量2 182.5公斤, 比1978年增长42.5%。大力实施农业丰收计划, 共落实丰收计划项目 12个, 面积达45.2万公顷, 比上年增长18%; 重点推广了27个单项增产技术, 主要有玉米大双覆、大双直、育苗移栽4万公顷, 比上年增长5倍; 水稻超稀植8万公顷, 比上年增长16.7%, 水稻大中棚育苗9.3万公顷, 比上年增长36.7%; 大豆精量点播12万公顷, 比上年增长12.5%。全区农业实用技术综合推广面积达327万公顷次, 平均同地块4.7项次。全区粮食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达48%以上,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在畜牧业生产上, 大力推广了四大高产模式和五项配套技术, 新技术普及面达90%以上。多种经营生产重点推广了棚菜提前延后技术、南菜北种技术、山菜家种技术等。渔业生产重点开发了种鱼池套养成鱼技术、网箱及驯化养鱼技术及稻田养鱼立体开发技术等。 (4)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区通过开展“黑龙杯”、“科技兴农机械化工程”和 “耕地培肥计划”等活动, 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995年全区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4 421万元, 投工2 008万个,完成土石方4 802万立方米, 完成水利工程构造物440个, 建设乡级以上骨干工程274个; 新增灌溉面积1.07万公顷, 改善灌溉面积2.16万公顷, 新增除涝面积1.07万公顷, 改善除涝面积3.8万公顷, 新增和改善堤防保护面积3.6万公顷,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万公顷, 开垦宜农荒地1.4万公顷, 改造中、低产田3.4万公顷。到1995年底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109.3万千瓦, 大中型拖拉机6 672台, 小型拖拉机4.6万台,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6 725台,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42 368台, 机动脱粒机17 297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 柴油机37 394台, 电动机5 108台, 农用水泵35 180台。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减轻了农业的劳动强度, 使大批劳动力从田间解脱出来, 从事工副业生产。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六、绥化地区 ☛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地委行署总结了几十年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确定了 “强化一个基础 (粮食), 抓好三个重点 (畜牧业、乡镇企业、庭院经济) 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 采取了一系列突破性措施。 (1) 深化改革开发农村产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绥化地区农村改革围绕调整关系不断深入。开始在生产队内试行 “联产到劳”、“联质计酬”、“联产到组”、“小段包工”等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 全区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不断创造出新的改革模式。在全省首创了 “互助农场”、“双保制”、“租赁制”、“定产承包制”、“科技联合体”等, 得到了省委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促进了全区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农村产业开发, 是绥化地区发展农村经济又一重大举措。 ❶11大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如兰西亚麻基地, 青冈、安达畜牧基地, 明水果蚕基地,望奎瘦肉型猪基地等。各地以农产品主产区为依托,辐射周边区域, 建立开发区或开发带, 使基地建设规模推进。 ❷具有牵动作用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正在兴起。全区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发展到879家, 拥有40多个行业, 农副产品加工产值占工业产值的65%, 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❸市场建设日臻完善, 优质大米、大豆、玉米、蔬菜、瘦肉型猪、肉牛、乳制品、糖、烟等250多个主导产品的销售渠道初步建立, 打出区外,走向国内外大市场。 异地农业开发, 取得新进展。全区赴三江平原、黑河、大兴安岭等地开发4.67万公顷, 赴外民工万余人, 共生产粮食2.5亿公斤, 实现产值4亿元, 异地开发人均收入5 000元以上。绥化市异地开发面积增加到2.33万公顷, 仅1995年就增加1.53万公顷。望奎县异地开发0.44万公顷, 庆安县0.23万公顷。异地开发有效地解决了绥化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 加快了致富步伐。 (2) 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把种植业结构往高产高值上调整, 推行适地适种, 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经济作物。1995年全区总播种面积为142.7万公顷。其中玉米、水稻、薯类、瓜菜、亚麻播种面积分别为58万公顷、12.25万公顷、7.49万公顷、8.39万公顷和3.96万公顷, 分别比上年增长13%、5.9%、4.7%、18.6%和42%; 大豆、小麦、杂粮、杂豆、甜菜种植面积分别为24.59万公顷、8.17万公顷、2.03万公顷、6.19万公顷和6.01万公顷, 分别比上年减少了 17.8%、6.6%、31%、9%、10.4%; 烤烟面积基本稳定在2万公顷。全区1995年种植业投入资金14.8亿元, 比上年增加3.5亿元; 投入化肥82万标吨; 投入农肥4300万立方米; 投入农膜8 400吨, 比上年增长73.2%; 投入农药4 650吨, 保证了粮食生产的需求。 (3) 以丰收计划为手段, 加快新技术推广步伐。近年来开展丰收计划活动,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95年省下达全区丰收计划面积66.7万公顷, 实际播种面积72万公顷。实现总产400万吨, 占粮豆薯总产63%。丰收计划共17项, 其中玉米6项, 实播面积41.4万公顷; 水稻3项, 实播面积7.87万公顷; 小麦3项, 实播面积4.73万公顷; 大豆5项, 实播面积18.03万公顷。通过丰收计划、集团承包和示范区建设,促进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全区推广“六大模式”面积54.1万公顷, 十项农业新技术推广面积累计完成210.1万公顷次。到1995年全区农业科技进步因素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提高到45.5%。 为了使科学尽快地变成生产力, 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全区乡镇建立农民文化夜校, 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和科技之冬、科技之春活动, 基本做到了每户有一个科技种田明白人, 大部分村屯都设有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各县 (市)通过多种渠道与上百个科技机构建立了联系。 (4)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❶1995年全区在耕地培肥上, 一是突出积肥基础设施建设。全区畜禽圈舍183万个, 生猪直线育肥一条街1 550条, 养牛一条街190条, 养殖小区520个。二是突出肥源开发。除积造农家肥外根茬还田23.87万公顷, 秸秆还田18.67万公顷。三是突出制度和队伍建设。全区范围内坚持养地制度, 兑现养地基金。全区有专业积肥队8 280个, 专职积肥员2.3万名。四是突出秋除膜和秋施肥工作。 ❷在种子建设上,1995年全区主渠道供种数量达4.55万吨, 占需种量的63.2%, 其中两杂种子达100%。全区117个种子专业村繁种3.45万吨, 其中两杂种子2.45万吨。强化种子市场管理, 开展种子执法大检查。全区共查处种子违法案件54起, 扣封种子量达245.3吨, 罚款66.3万元, 净化了种子市场。 ❸在农机化建设上逐年增加投入, 到1995年底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4.2万千瓦, 农用大中型拖拉机6 380台, 小型拖拉机5万台,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1 851台, 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56 023台, 机动脱粒机15 654台, 柴油机24 595台, 电动机5 422台, 农用水泵16 412台, 联合收割机78台。 ❹在农田水利建设上, 开展“黑龙杯”竞赛, 使58座小型水库、17座大中型水库得到了整修加固, 库容量52 498万立方米。防涝面积39.2万公顷, 防涝面积占易涝面积78%; 治碱面积10.6万公顷, 治碱面积占盐碱地面积的42.2%。 ❺在林业建设方面, 以营造人工防护林为主, 近10年造林保存面积相当于前30年和总和的5.6倍, 平均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在90%以上; 全区提前一年完成“三北” 防护林一期工程, 平原农区有林地面积已达53.3万公顷, 林木覆盖率达13.6%; 全区道路基本实现了绿化,90%以上的村屯实现了绿化。由于加强了农业基础建设, 1990年被国家评为全国造林先进地区, 同时获得全省“铁牛杯”、“黑龙杯”金杯奖。 (5) 以减轻农民负担为重点,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管理。 ❶突出重点, 加大农村审计监督力度。1995年对全区1/4乡镇的1/3村, 开展了农民负担专项审计, 审计了统筹、提留不合理开支355.68万元, 纠正179.8万元; 统筹提留超支811.8万元, 并作出在下年提留指标内扣减的处理。全区减轻农民负担1 045.2万元, 村均1.29万元, 劳均28.4元。 ❷加强控制, 抓好提留、统筹和两工的管理。1995年全区农民负担的提留、统筹总额25.472万元, 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4.7%。 ❸完善制度, 强化对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管理。1995年全区农村合作基金会融资1.27亿元, 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七、黑河市 ☛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1) 建立三大经济开发区。根据本地自然资源配置特点, 按照粮牧企一体化思路, 将全市农村划分为三个经济开发区: ❶粮渔型经济开发区, 包括沿江地区的5个乡镇, 以发展水稻和养鱼为主; ❷牧业型经济开发区, 包括西北部的10个乡镇, 重点发展草食畜牧家禽和畜产品加工业; ❸粮企型经济开发区, 包括中部的10个乡镇, 主要发展玉米高产作物和粮食为主的加工业。在粮牧企三位一体的格局中, 把粮食生产作为基础产业, 畜牧业作为领先产业, 乡镇企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 建立起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农户为基地的粮食、糖料、油料、乳品、肉类、羊毛、皮革、羽毛、饲料等10条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生产线。 (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❶积极发展玉米、水稻等高产作物。1995年玉米和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9.3%; 总产量占全市粮食作物总产量的91.3%。 ❷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199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亿元, 比1990年增长2.9倍。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 农业占50.4%, 林业占0.5%, 牧业占45.3%, 渔业占6.9%。与1990年相比, 农业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 牧业比重上升14.5个百分点。林牧渔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31.5%上升到1995年的49.6%。 ❸在农村产业结构中, 由单一农业向工、建、运、商、饮各业方向发展。1995年非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46.4%, 比1990年增加27.4个百分点。 (3)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❶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草原的抚育和更新工作。1978年以来, 围建草库仑0.87万公顷, 人工播种牧草0.27万公顷, 每年产优质牧草4万吨, 更新草原1万公顷, 利用种植星星草治理草原盐碱斑近0.2万公顷, 使草原得到一定的恢复, 载畜量明显提高。 ❷以“四治”为重点开展农田基础建设。一是大搞积造农家肥, 以培肥地力 “治瘦”; 二是发挥农业机械化作用, 以机械深耕, 逐年打破犁底层“治硬”; 三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不断完善工程项目, 使“治旱”、“治涝” 同步进行。通过治理肇兰新河, 保证了1.13万公顷农田和2.67万公顷草原的灌溉, 可抗御1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疏通了安民、涝州灌区的排涝干渠, 增强了昌五等3个乡(镇) 1.33万公顷耕地的排涝能力。 ❸以国家、地方、农民等多种集资方式, 增加农业机械化投入, 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畜牧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也有大幅度发展。 (4)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丰收计划为手段, 加快新技术推广步伐。通过丰收计划、集团承包和示范区建设, 促进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大力推广模式化栽培新技术, 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加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搞好科技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1995年实施玉米“金字塔工程”, 贸、工、农相结合, 通过种、加、销7个环节, 实现玉米多次增值。七个环节是:玉米模式化高产栽培; 酒精, DDGS高蛋白饲料加工;玉米瓤的木糖醇深加工; 玉米淀粉深加工; 大面积间混套种立体化栽培; 秸秆饲料氨化; 玉米根茬还田。肇东市以10万农户、13.33万公顷玉米为基础, 通过产品贸易增值, 加工开发增值, 饲料养畜增值, 种地提质增值, 将全市玉米商品粮的70%就地转化, 秸秆50%作饲料消化, 玉米根茬全部还田。据测算,玉米的综合收入可达17.63亿元, 可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934元, 增加工商税收3 000万元, 增加企业效益1.1亿元。 由于肇东市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已跃居全国产粮大县第6位, 农业生产百强县第48位, 先后被确定为全国 “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 ☚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五、安达市 ☛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1)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根据自然资源配置特点和市场需求,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本着宜粮则粮, 宜菜则菜, 宜牧则牧的原则, 使农业生产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 始终保持高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多年来, 玉米播种面积一直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0%左右。1995年玉米播种面积4.94万公顷, 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3%。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 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除保持一定数量甜菜面积外, 大力发展蔬菜生产, 扩大蔬菜种植面积。1995年蔬菜棚室开发取得历史性突破, 全年新建棚室5 138栋, 面积达276.7公顷, 相当于前20年建设的总和。安达市草原面积大, 草质优良, 在不断扩大牧草种植面积的同时, 广泛利用粮食副产品等饲料, 促进畜牧业的蓬勃发展, 使其成为全省畜牧业生产基地。由于畜牧业的迅速发展, 土壤肥力得到恢复和提高, 促进了粮、菜生产同步发展, 初步形成了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合理布局。 (2) 建立三大经济区, 形成粮、牧、企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安达市根据本地资源和地缘优势, 以社会需求为前提,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将所属20个乡镇, 按其地理位置, 经济状况, 划分为3个经济区。第1经济区位于哈大(庆) 高速公路以西, 毗邻大庆市包括天泉、卧里屯、万宝山、升平等8个乡镇, 重点发展乡镇企业和蔬菜生产, 以带动全市乡镇企业和蔬菜生产的发展。第2个经济区处于安兰公路与安青公路之间, 包括火石山、吉星岗等3个乡镇,以粮食生产为主。第3个经济区在安明公路两侧和引嫩干渠两岸, 包括任民、中本、太平庄等9个乡镇,这个经济区走以牧为主, 以粮保牧, 以企保牧的路子, 带动全市畜牧业发展。 (3) 加强基础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❶水利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了本市北部引嫩工程总干渠, 红旗泡水库等几项较大的水利工程, 增加机电井数量,基本解除了洪涝灾害和干旱的威胁, 实现了地下水提上来, 天上水贮起来, 嫩江水引进来, 做到三水齐用, 成为全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水利化建设发达地区之一。 ❷草原建设。市委、市政府确定 “立草兴牧” 的战略和 “管、建、用”并重的原则, 制定了近期和远期的草原改良和建设规划。采用飞机播种牧草、人工种草、浅翻轻耙、围栏育草等措施建设草原, 牧草产量比改良前提高2倍。 ❸建设4个奶牛繁殖基地, 使牛群质量逐年提高。奶牛繁育站每年向养牛户无偿提供优质冷冻精液5万多粒, 使全市奶牛冻配率达到100%。繁育改良后, 全市年增产500吨左右, 增加效益近40万元。 ❹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1994年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2万千瓦, 大中型拖拉机825台, 小型拖拉机2 797台,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 166台, 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813台, 联合收割机26台, 农用载重汽车134台, 畜牧机械近千台。 (4) 以科技兴农为启动点,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❶推广先进技术。种植业以开展丰收计划活动为主要形式, 推广实用技术。重点推广了玉米高产攻关模式、蔬菜保护地栽培等; 大力推行 “绿、白、蓝、黑” 四色革命, 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5%,比1990年增加4.6个百分点。畜牧业推广普及奶牛高产饲养技术、肉牛快速育肥、秸秆养牛等项实用技术, 奶牛、肉牛的科学饲养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推动“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使每户都有一名 “种田明白人” 或 “养牛明白人”。 ❷开展科学试验, 转化科技成果。1981—1988年利用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贷款, 实施“中国北方草原和畜牧发展”项目, 使草原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草原退化现象得到控制, 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饲草产量比1981年前增加1倍。1985年与中国农科院甜菜研究所共同承担“甜菜千亩高产高糖攻关试验”,总结出公顷产45吨、含糖17度的甜菜栽培技术模式, 带动了昌德、南平、升平等乡镇甜菜生产。 (5)抓好支柱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充分利用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 建设乳品工业基地。以安达乳品厂为主体的红星乳制品集团, 实行产、加、销一条龙, 全面开发国内外市场。由于乳制品工业的发展, 为畜牧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畜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粮食生产登上新台阶。由于农村工作全面发展, 1995年被国家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县、全国蔬菜生产先进县(市)、全国牧业生产先进县 (市)。 ☚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六、富锦市 ☛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1) 治水害, 兴水利。富锦市地处三江平原腹部, 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 但因地势低洼, 境内河床窄, 容量小, 水害成为困扰和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人民开河筑堤,建站修闸。1988年全市人民齐动员, 集资400万元, 出动机车6 000台次, 投工115万工日, 完成土方461万立方米, 开挖了长达98公里的富锦支河。宏大的工程,带来了宏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富锦支河流域8个受益乡镇, 粮食产量就比治理前增加了5万吨,公顷增765公斤, 粮食商品率增长17%, 总收入增长60%, 人均收入增长137.8%。1989—1991年全市自筹水利资金2 000万元, 开挖排水干渠36条, 长251.46公里, 支斗渠504条, 长1 105公里, 完成土方2 200万立方米, 相当于前38年的总和。至此, 基本结束了富锦市外水入侵, 内涝成灾的历史, 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2) 采用先进科学技术。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富锦市在农业生产上围绕 “两高一优” 的宗旨, 按照主攻单产, 扩大总产, 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指导思想, 推广各项农业科技新成果, 取得了显著成效。 ❶在水稻栽培技术上有了很大提高,全面推行旱育稀植; ❷在大豆生产上向垄上双条播或穴播和垄三栽培方向发展; ❸玉米推广精量或半精量播种, 取代过去的人工埯种; ❹小麦实行标准化作业, 采用增株、增肥, 依靠群体取得产量的突破; ❺推行测土施肥, 推广深施肥或分层施肥, 做到科学用肥; ❻积极推广农作物新品种, 加速良种繁育, 实现种子更新换代; ❼采用综合措施, 积极防治病虫草害,确保农作物实现高产稳产。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科技因素已渗透到农村各产业和各生产环节, 并逐步上升到重要地位, 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成分中, 科技进步因素由1989年的18.9%上升到45%。 (3) 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首先调整了种植业内部结构, 大力发展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全市经济作物面积基本稳定在2万公顷左右, 其中甜菜面积最大。1995年经济作物面积1.59万公顷, 其中甜菜0.82万公顷, 总产量8.83万吨, 成为友谊糖厂的重要原料基地。烤烟0.25万公顷, 总产2960吨, 蔬菜、瓜类面积0.46万公顷, 总产量11.6万吨。紫皮大蒜在省内外市场走俏, 马铃薯打入俄罗斯市场。水稻从零开始发展到1995年的1.57万公顷, 总产量10.33万吨, 平均公顷产量6 570公斤, 比1990年的5 025公斤, 增加1 547公斤, 增长1倍多。在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 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林、牧、副、渔各业。1995年末, 全市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06 565个,从业人员达1.4万人, 总收入4.2亿元, 实现利税1.98亿元。比1990年总收入增长7倍, 利税增长5.5倍。林牧渔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199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亿元, 其中农业占29.9%。比1990年增加产值2.7亿元。 (4) 办实体、搞服务。为了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 市委、市政府连续几年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使全市初步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网络。全市农村全部建起综合服务站, 办经济实体450个, 年经销额3 000余万元。这些经济实体, 以产供销一条龙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既扶持生产又负责产品销售。由于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物资、资金、销售方面的社会化服务, 不仅激发了广大农户搞好生产的积极性,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七、五常市 ☛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1) 深化农村改革, 不断完善双层经营体制。1983年全面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后, 为了完善双层经营体制,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全市推行了 “双保制”、技术集团承包; 兴办各种合作基金组织; 发展了各类专业协会、联合体。特别是在全省第一个推行了技术集团承包, 被省委肯定为“一个意义重大的突破”, 是实现科技兴农的 “一条工省效宏的路子”。市、乡 (镇)、村普遍成立了农技推广网络, 建立综合服务站, 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以发展水稻为重点,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水稻是全市的“拳头”作物, 为提高水稻产量, 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❶大面积推广 “良种旱育、壮苗稀植、农化两肥、规范化管理” 的五常水稻栽培模式,使五常市水稻生产向高层次发展。 ❷进一步完善技术集团承包体系和实施列入国家科委星火计划的“水稻百千优” 工程 (即计划用6年时间, 实现水稻百万亩、亩产千斤、优质品率100%), 推动了全市水稻生产的发展, 水稻的亩产、总产、效益都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❸开展水稻优质高产攻关活动。1987—1989年, 全市有18个单位, 220名科技人员和24个乡镇, 2个良种场, 3万多农民参加高产攻关试验,全市1.33万公顷高产攻关田平均公顷产量超过7 500公斤, 3年共向国家交售优质水稻15万吨。 ❹健全市、乡、村、屯四级推广网络, 普及应用农业生产新技术。五常市生产的“水稻光洁免洗米”获国家星火计划银奖。 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培训师资、技术骨干、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 每年培训农民15万人次以上, 保证每户都有一个种稻明白人。 ❻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 全市水利投资到1990年计2.35亿元。修渠引水, 增加机电井数量, 有效地解决水田用水, 水田面积由1990年的5万公顷增加到1995年的6.37万公顷。 (3) 以资源为依托,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利用当地资源兴办的企业占80%左右。如冲河镇利用山区资源优势, 建起了罐头厂、木材加工厂、制药厂; 向阳镇五家村在荒山上建起了村办林场, 1985年以来造林266公顷, 成为 “绿色银行”。全市乡镇企业到1995年已发展到1.5万多个, 实现利税1.1亿元。乡镇企业的发展,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4) 以流通促进生产, 使农业向 “两高一优”转变。为了发展商品农业、效益农业, 五常市委、市政府坚持既抓生产又抓流通, 以流通促生产, 建各类农副产品市场, 成立各种形式的农副产品贸易公司, 在省内外建立销售网点。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八、巴彦县 ☛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1)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国家投资、地方匹配、农民自筹等多种集资方式,增加农业投入,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1994年拥有大中型拖拉机934台, 小型拖拉机8 693台,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789台, 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5 330台,农用载重汽车27台, 全县农村用电量5 322万千瓦时, 化肥施用折纯量2.99万吨。 (2) 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生产, 发展多种经营。随着农村改革深入发展, 巴彦县根据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特点, 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 形成了东北部山区以发展果树、经济林、用材林和发展牛、羊、水产养殖业为主, 平原区以发展猪、禽、糖、烟、麻为主, 镇郊重点发展棚室蔬菜和庭院经济为主, 沿江区以发展畜牧业为主的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区域化、专业化多种经营的新格局。建立了 “三果”、棚菜、畜禽、生猪、养鱼、西瓜等六大生产基地。1995年亚麻种植面积0.62万公顷, 总产量1.94万吨, 分别占全松花江地区亚麻种植面积和产量的58.2%和65.4%; 甜菜种植面积0.83万公顷, 产量10.2万吨,分别占全地区甜菜面积和产量的53.4%和48.5%; 烤烟种植面积368公顷, 产量452吨, 分别占全地区烤烟面积和产量的64.2%和61%。 (3) 调整农业结构,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在种植业内部, 坚持向 “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积极扩大玉米、大豆、水稻种植面积。1995年三大作物面积达到16.36万公顷, 占粮食作物面积的91.1%,与1978年比, 面积增加7.4万公顷, 占粮食作物的比重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 以社会需要为前提, 积极扩大经济作物生产。1995年全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81万公顷, 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0.1%, 比1990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0.53万公顷, 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4)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生产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特别是近几年来, 巴彦县把科技兴农作为全面提高农村经济, 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一项重大措施来抓, 以丰收计划为龙头, 以农业技术集团承包为手段, 以粮食作物高产综合栽培技术为重点, 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1988年在松花江乡永常村, 由美国大豆专家纳夫兹格博士同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共同协作, 进行千亩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永常模式) 试验, 获得成功, 平均公顷产量达到3 027公斤, 比一般田增产427.5公斤。“永常模式”是将选用良种、科学施肥、机械精量播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 合理组装配套的一项大豆高产综合栽培技术, 是技术引进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 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几年来通过农业技术集团承包的形式, 推广此项技术效果显著。玉米、水稻、甜菜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 都取得了明显效果。加强科技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每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00多期, 受训人数达16万人次, 户均1.5人次, 达到每户都有一个懂科技的明白人。 ☚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九、呼兰县 ☛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988年以来, 呼兰县多渠道筹措资金8 041万元, 用于4项基础设施建设。 ❶完成涝区综合开发治理工作。几年来, 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除涝面积、复垦低洼易涝地、扩大水田面积及水利构造物建设等方面都取得突出成绩, 多次荣获省 “黑龙杯”竞赛金奖。 ❷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到1994年全县拥有农业机械4 155台, 大中型拖拉机1 214台, 小型拖拉机5 880台,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 384台, 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7 817台,农用载重汽车98台。农机具技术状态合格率达90%以上。 ❸加强农肥基础建设。全县开展以 “五有三勤”为主要内容的农肥基础建设, 各乡 (镇)、村普遍组建了积肥专业队, 落实积肥专用车, 大搞城粪下乡, 并采取种绿肥、挖草炭、根茬还田等多种形式扩大肥源, 每年公顷施农肥达26.25立方米。1995年化肥施用折纯量2.2万吨。 ❺加强人工防雹工作。人工控制面积已由过去的0.67万公顷增加到6.67万公顷。 (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通过调整初步形成了多元化产业格局。乡镇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产值由1978年的2 110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29.26亿元, 增长137.7倍; 利税由445万元增加到19 587万元, 增长43倍; 从业人员由1.2万人增加到3.8万人, 增长2.2倍。畜牧业向独立产业迈进。1990年畜牧业产值为2.58亿元, 比1978年增长11.2倍。生猪饲养量30.7万头, 年底存栏18.7万头, 奶牛存栏0.85万头, 黄牛存栏2.85万头, 家禽1 285万只, 分别比1978年增长1倍、2倍、2.2倍和25倍。到1995年畜牧业又有新的飞跃, 畜牧业产值已达6.98亿元, 比1990年增长1.71倍。生猪饲养量70万头, 年底存栏40.1万头, 奶牛存栏1.92万头,黄牛7.5万头, 鸡2 500万只, 比1990年增长1.28倍、1.14倍、1.26倍、1.63倍和94.55%, 畜牧业已步入全省的先进行列。渔业生产不断发展, 养鱼水面不断扩大, 水产品产量由1990年的2 100吨, 增加到1995年的4 334吨, 增长1.06倍。林业生产实现了平原县国家绿化标准, 林木蓄积量71万立方米, 造林保存面积2.47万公顷, 森林覆被率达到10.14%。1995年造林绿化面积达0.33万公顷, 是市计划指标的2.5倍。1990年被评为全国 “三北” 防护林建设先进县。 (3) 依靠科技进步, 全面落实科技兴农措施。 ❶落实丰收计划, 开展大面积高产攻关活动。每年落实国家、省、市丰收计划6.67万公顷左右。 ❷坚持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全县制定了 《科技兴县实施纲要》, 强化科技管理体系, 普及推广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组织科技攻关, 使科学技术在农业增产中的份额上升到43%。 ❸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技术培训,每年培训技术骨干600余人次, 培训农民10万人次,每户都有一个科学种田明白人。同时, 进行农科教统筹结合的改革试验, 为科技兴农建立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 (4) 加大指导力度, 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服务。本着提高县一级、发展乡一级、加强村一级的指导思想, 县级形成了农业、畜牧、农机、水利、水产、林业、甜菜7个服务中心, 种子、生资、食品、烟草、外贸, 排涝等10大公司; 乡级实行综合办站, 兴办服务实体, 全县形成了73个综合服务站和气象服务网络; 村级也建立了相应的服务组织, 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成分, 上下贯通, 左右相联, 作用互补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 有效地解决了服务断层问题。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十、克东县 ☛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克东县发展农村经济, 主要是坚持了 “稳定于粮, 突破于牧, 发展于企, 搞活于贸” 的正确思路, 并围绕这个思路, 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完善“以一带十”农科网体制。这项改革使全县形成了以国家农业技术干部为主体, 以农民技术员为基础, 以科技示范户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不断扩大豆麦连片种植面积,推广模式化栽培技术和其他增产技术; 兴办扶贫互助农场, 使贫困户既提高了粮食产量, 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提高村级合作基金服务站的功能, 积极融通资金, 解决一些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广开门路, 增加集体积累, 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2) 典型引路。每年在备耕、麦播、造林、大田播种、牲畜繁育等农时季节, 县、乡、村多层次、多方位召开现场会, 然后通过“以一带十” 网络把典型经验推广到千家万户, 保证了农村各项工作的落实。 (3)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克东县在农业基础建设上, 坚持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❶加强种子建设。每年初坚持对全县小麦、大豆、玉米3个作物种子进行普查, 更新多、乱、杂品种, 使优良品种率达98%以上。 ❷加强积肥基础建设。建立专业积肥队伍, 扩大有机肥源, 增加农家肥施用量, 全县公顷施农家肥达22.5立方米。 ❸加强农机基础建设。增加投入, 更新农机具, 充分发挥农机科技人员作用, 不断扩大机耕作业面积。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76台, 小型拖拉机3 648台,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 630台, 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6 265台, 联合收割机54台,农用载重汽车28台。 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以 “黑龙杯”竞赛为中心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活动。几年来在筑堤修渠, 防洪除涝, 营造护水林, 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 (4)提高农民素质。1984年以来, 每年都采取县、乡办各类培训班,请高产大王巡回讲课, 走村串户播放科技录像, 通过广播讲座和“以一带十” 的方法对农民进行培训。每年培训农民12万人次, 平均每个劳力受训2次以上, 使每户都有一个懂得科学种田的明白人, 为科技兴农打下基础。 ☚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十一、讷河市 ☛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1) 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在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上,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制定了 《关于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的意见》, 允许农民有偿转让和租赁土地使用权,鼓励和引导农民到城镇务工经商, 向非农产业转移。拍卖 “五荒”资源使用权0.55万公顷。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已发展到418户, 吸纳股金6300万元。村级集体股份制机耕队已发展101个, 占村级总数的41.2%。 (2)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以发展 “两高一优”农业为重点, 实施粮牧企协调发展的经济战略。在种植业内部, 以稳定增产粮食为主要目标, 发挥主产作物优势, 1995年大豆播种面积8.77万公顷, 占总播种面积的36.1%, 总产23.8万吨; 小麦播种面积7.69万公顷, 总产27.3万吨, 占总播种面积的31.6%; 豆、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省第1位,豆、麦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78年的34.7%提高到1995年的67.7%。在稳定粮食的前提下, 畜牧业、乡镇企业也有很大的发展。粮牧企比重由38:13:49调整到27:14:59。因地制宜开发棚室蔬菜近133公顷, 发展庭院经济930公顷, 养鱼水面0.23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达12 200吨, 比上年增长18%, 进一步丰富了城乡居民的 “菜篮子”。牧业进行了规模经营、区域化发展的探索和尝试, 形成了一些养殖群体, 1995年有畜牧开发区88个, 牧业小区53个, 市级牧场315个, 养殖一条街190条, 养殖大户5 703个。牧业产值实现了6亿元, 比上年增长71.4%, 乡镇企业通过实施五大资源开发和食品战略, 实现了跨越发展。 (3) 实行农科教统筹结合。讷河市从1985年开始实行农科教结合, 充分利用教育部门的人才优势,科技部门的技术优势, 农业部门的技术和基地优势,把人才培养、科技项目推广、农业综合服务紧密结合, 把农村经济、科技、教育各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合理配置, 并统一实施 “丰收”、“燎原”、“星火”三项计划, 收到 “修教育渠、引科技水、灌农业田” 的综合效益。同时, 健全科技推广网络, 完善科教兴农运行机制; 实行农业技术集团承包; 建立“以一带十”科技推广网络; 发挥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 补充国家科技人员的不足。 (4) 发挥农业机械化优势, 推行麦豆连片种植。讷河市主产麦豆, 适于机械化作业, 是全省重点机械化县之一, 机械化程度较高。据1995年统计, 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994台, 小型拖拉机11 458台,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4 654台, 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5 610台, 联合收割机548台, 农用载重汽车106台,农业机械总动力29.6万千瓦。各项机械作业指标都在80%以上。为了充分发挥机械化的优势, 在积极引导, 群众自愿的基础上, 推行麦豆连片种植。通过连片种植, 形成规模效益, 提高土地利用率3%~5%, 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30%以上, 降低耗油25%~30%, 机械作业费用降低, 缩短播期5~7天。 ☚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十二、宁安市 ☛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1) 制定粮食、畜牧、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庭院经济“五大板块”的发展战略。把全市各村屯划分为丘陵漫岗区、河谷平原区和交通沿线区。根据各区的不同特点确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即丘陵漫岗区发展烟、畜牧业; 河谷平原区发展水稻、养鱼和家庭副业; 交通沿线区发展庭院经济和瓜菜生产。 (2)农科教统筹结合,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农科教各部门紧密协调, 以乡镇中学、农民技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阵地, “丰收”、“星火”、“燎原” 三个计划配套实施。每年举办培训班1 500期, 培训农民13万人次左右。同时采取放映科技影片、播放科技录像、举办科技展览、组织科技宣讲团、举办科技讲座和科技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培训, 使全市95%以上的农村劳力普遍掌握1~2项实用技术, 并有1 576名农民获得了农业技术职称。 (3)推广实用科学技术, 提高产出水平。重点推广普及了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粮食作物标准化栽培, 烤烟, 甜菜高产栽培, 生猪直线育肥, 稻田养鱼, 化学除草等26项新技术, 以及引进新型农业机械、优良品种。在推广应用新技术中坚持抓了以下几点: ❶采取市抓乡、乡抓站、站抓村科技服务室的一条龙包干措施。抓典型示范, 每10户农民中都有1个科技示范户。 ❷实施丰收计划, 抓大面积高产攻关。自1988年以来, 丰收计划面积每年以1.33万公顷数量增加。 ❸开展农业技术集团承包活动。 (4)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❶建立科技服务体系。针对村级农技推广机构比较薄弱的状况, 从1988年开始, 先后在348个村组建了科技服务室。根据农户居住区域, 每20~30户组成一个科技小组,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 新技术示范和应用, 对贫困户进行科技扶贫。 ❷建立农机服务体系。主要在农机队伍建设、技术培训、农机维修、物资供应等方面强化了服务。 ❸建立资金服务体系。一是市成立资金宏观调控领导小组, 对全市资金规模、用途、投向实行高层次的统一协调, 解决和理顺农口与工商管理部门交叉指导的矛盾。二是乡信用社直接把资金贷到村, 解决了过去农户贷款难, 信用社收款难的问题。三是市乡金融部门积极筹措资金, 全方位组织储蓄存款, 积极回收贷款, 活化呆滞贷款, 每年给农业投放资金都在2300万元以上。四是乡镇政府组建合作基金会,吸引广大农户入股。 ❹建立农用物资供应服务体系。把供销社、种子公司、生产资料、石油、物资等几个单位组织起来, 对良种、化肥、农药、柴油等大宗生产资料的购进与下拨实行统一调度。 ❺建立农副产品销售服务体系。一是开通四个渠道, 国营、集体、联合体、个体一起抓销售。采取走出去销售, 举办名优农副产品展销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 吸引全国各地客户, 发挥农民自我服务作用, 鼓励农民涉足流通领域。二是兴建不同层次的各类市场。全市已组建牲畜、蔬菜、木制品、粮食、服装等10个专业批发市场, 全市19个乡镇都建起了交易市场。三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充分运用经济信息为农业生产服务。市有信息中心, 建立了信息库, 乡有信息咨询服务机构。 ☚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节 农场经济 ☛ 000078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