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三)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是保持党组织先进性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是建设 一支经得起执政和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考验的党员队伍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各地针对农村党员队伍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70%左右的实际,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认真搞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断拓宽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努力提高党员队伍素质,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经过实践,摸索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主要有:
(1) 以灌输为主的正面教育。这是对农村党员的一种主要教育形式。
利用农闲时间,举办党员训练班,对农村党员进行集中教育,每年1次,每期10—15天。50年代党训班由县委举办,学习内容主要是“八大”党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政策,人民公社理论问题讲话,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决议》、《论党》、《怎样走好群众路线》等重要文献。要求广大党员和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完成党在农村的各项任务并发挥模范作用。1962年各县区委根据党中央关于“重新教育党员”的指示精神,分期分批举办党员培训班,学习《怎样做一个好的共产党员》、《论共产党员修养》、《党员标准十项条件》、《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反对自由主义》等文件和文章,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建立学习“毛著”,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由公社党委举办支部书记和党员学习班,重点学习《共产党宣言》、《实践论》、《整顿党的作风》等六本马列著作,要求弄通马列主义,树立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思想。
1980—1984年,区委集中轮训党支部书记,乡党委轮训党员。轮训以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和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内容,教育党员澄清各种模糊认识,转变观念,顺利实现农村第一步改革。1985—1987年,农村开展整党整风,对党员集中进行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三基本”教育,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加深理解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号召广大党员带头劳动致富,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据不完全统计,整党3年期间,党员带头集资办学、修路架桥、兴修水利、建电站等好事实事近10万件,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1988—1990年,主要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突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使党员懂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2)兴办乡(镇)党校,有计划地对党员进行培训。贵阳市乌当区朱昌乡党委,率先于1985年办起了乡业余党校。之后龙里县莲花乡和石山特区相继兴办乡(镇)党校。截至1990年底,全省已建立1 200多所业余乡(镇)党校。除了对广大农村党员深入进行“三基本”教育外,还设有普法、农业适用技术、防治病虫和商品知识等课程,山县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授课。乡(镇)党校每年至少举办3—5期,每期30—40人,时间7—10天。教学内容充实,方法比较灵活,有时课堂放在田间地头,实地授课。这种现场教学, 一看就明,一听就懂,很受青年党员和青年农民的欢迎。业余乡(镇)党校有领导、有计划、有教师、有经费,比较正规,发挥了教育阵地的作用。
(3)上党课。1956年前,以支部为单位每月给党员上1次党课,基本形成制度。还有专兼职党课教员,采用中共西南局宣传部下发的《农村党员课本》为统一教材。区委还经常召开教员会议,指导教员备课,讲课生动、具体,收到应有效果。1957年以后采取由公社党委派人到各支部巡回讲课的方式,基本上做到每季度1次。并以《做一个好的共产党员》一书为主要教材。“文化大革命”期间,党课制度被迫中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恢复了这项行之有效的制度。四是组织专题大讨论。这是启发党员自我教育的好形式。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以后,各县、区委针对党员标准上存在的混乱现象,组织大家开展“做新时期合格党员”、“为党旗增辉”、“重温入党志愿”、“为人民服务”等专题讨论。通过讨论,广大党员明确了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党员培训情况见表9-1-3。

表9-1-3 农村党员培训情况

单位:百人
年度培训
人数
占党员数
(%)
其 中
脱产
培训
占参训
数(%)
其他
形式
占参训
数(%)
1987
1988
1989
1990
4 062
4 507
3 737
4 129
90
99
82
91
1 767
2 527
1 938
2 246
43.5
56
51.9
54.4
2 295
1 980
1 799
1 883
56.5
44
48.1
45.6

(4)认真搞好经常性的教育管理,不断提高党员思想觉悟。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1952年全省农村在组建党支部时,省委指示:要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当时各支部都建立了每半月1次组织生活会制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党的组织生活,不仅把党员和党组织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党员的组织纪律性,而且是党组织依靠自身的能力来解决党内各种矛盾的好办法。这项制度在“文化大革命”前,一般坚持比较好。“文革”中党内生活极不正常。农村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出现了党员离土不离乡或离土离乡去办乡镇企业、外出经商、务工的新情况。省委组织部根据中央精神,于1987年提出《适当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意见》,要求乡办、村办、联办、户办企业凡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都要建立党组织,隶属乡(村)党组织领导。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外出经商、务工的党员,凡集体外出务工要建立临时党支部,由乡村党组织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向党委、支部汇报情况和报告工作。对于党员个人外出经商,有固定地点的要将其组织关系转到所在地的工商管理部门或个体户协会的党组织参加组织生活。对没有固定地点的,党支部要进行登记,定期找他们汇报情况,进行教育。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党员集中比较难,各地农村党组织将过去半月1次组织生活会改为1月或两月1次“党日活动”。党员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集中,学习上级党委、政府的指示、决议和党纲党章;汇报党组织分配的工作完成情况;反映群众的要求和愿望;讨论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措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表扬好人好事;上党课。“党日活动”坚持农闲多活动,农忙少活动。各地从1989年开始,建立党员活动室,至1990年底,全省已建立12 000多个,改变了过去党的活动无地址,开会“打游击”的局面。
开展评先选优活动。开展评选先进党支部和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始于1964年。当时基层评选推荐以后,由县委表彰先进党支部和模范共产党员。这项活动具有启发和激励作用。1982年初,省委组织部发出在全省各条战线的基层党组织中,开展“创先争优”(创先进基层党组织,争优秀共产党员)活动的通知。全省农村按照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条件,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通过自下而上的逐级评选推荐,由地、县两级表彰。1986—1989年,省委两次命名表彰先进党支部、乡党委200个,优秀共产党员300名。1988年以来,遵照中发(1988)13号文件《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行1年1次民主评议党员工作。通过评议共评出优秀党员占党员总数的10%,合格党员占85%,不合格和基本不合格党员占5%。对于不合格和基本不合格党员,经过教育有所认识,愿意改正的限期改正,一般限期1年。经教育仍无转变的给予劝其退党或以自行脱党处理。对违法违纪党员,则视其情节和认错态度,给予党纪处分。每年评议结果,出党面占党员总数的1.6%左右,纯洁了党员队伍,保持了党组织的先进性。
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一种形象、直观、声像并茂,感染力很强的教育形式,为农村广大党员所喜爱。于1986年先在清镇县试点,一年后逐步推广。1990年底省地县三级党员电化教育机构、设备已初具规模,86个县(市、区)都有播放设备,9个地州市都有一定制片能力,还配有专兼职电教人员295名,其中,兼职的85人,建立乡村固定播放点800余个。经常组织“电教大篷车”到边远村寨巡回播放。制作了农村党员身边人身边事的专题片上百部。据不完全统计,有10多万农村党员和10多万村民观看了电教片,受到了教育。
总之,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党员教育工作,从内容上已由封闭向开放转变,从形式上已由单 一向多样转变。使老党员更新观念,新党员受到党的生活锻炼,增强了组织纪律性,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 (二)保证新党员的质量   第二节 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
0001316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52:19